APP下载

基于智慧社区理念的老旧社区广场微改造设计

2022-09-15叶萌锞匡小荣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广场社区儿童

叶萌锞 匡小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养老及抚幼问题日益明显。老人和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他们作为老旧社区的主要使用者,对社区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我国城市在“增量”到“存量”的发展转变中,老旧社区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为老幼群体提供更加宜居的老旧社区环境,成为该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社区”理念应运而生,将科技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社区更新的趋势。

1 老幼群体需求特征分析

1.1 老年群体需求

老年群体需求具有多样性。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社会角色以及身体习性都逐渐发生改变,对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的需求比较强烈。这些需求主要划分为安全活动需求、健康生活需求、社交多样化需求以及自我价值需求[1]。

1.2 幼年群体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体、心理及活动行为方面都会有区别。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可划分为生理脆弱性、心理多变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3 种。生理脆弱性表现为在公共活动过程中,年龄越小的儿童身体免疫越差,应对环境的变化能力也越弱,导致儿童的活动范围具有局限性。心里多变性主要表现为年龄差异性和交往随机性,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发展在每个年龄段都存在差异,根据皮亚杰理论主要划分为0 ~2 岁、3 ~6 岁、7 ~12 岁[2]。儿童发生社会交往行为一般都是随机的,可与同龄人、非同龄人甚至年龄跨度较大的老年人进行交流。活动方式多样性表现为儿童由于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活动方式也多样化。

1.3 老幼群体需求关联性

老人和儿童在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具有关联性。两者存在的相似之处包括活动范围有局限、身体协调性差、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适应能力较差、免疫力较弱等[3]。在心理需求上,老幼群体都渴望与同伴交流,渴望融入群体,向往聚集性活动。此外,老幼群体需求又具有互补性,老人寻求认同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儿童则需要成人的带领及照顾,两者可找到交叉点,达到双方价值共赢。

2 西马新村社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概况

唐家墩街西马新村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香港路264 号,临近地铁站及公交站,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西马新村始建于1992 年,住户约3 000多人,主要以老人、小孩和租客为主。项目设计选址为小区西南门入口的中心广场,设计场地长32.97 m,宽38.43 m。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搜集

使用中国知网进行查阅,以微改造、智慧社区、老旧社区、老幼友好及广场设计等作为关键词进行多次组合检索。整合了目前已有的老旧社区微改造设计方法,能够为本次老旧社区广场微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2.2.2 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不同住户对于广场的使用需求。调查主要对象为60岁以上老人及12 岁以下儿童,主要群体为居住3 年及以上的以及居住半年以上的租客。本次调查共发放150 份问卷,回收142 份有效问卷,老人76 份、儿童66 份。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使用广场的频率、时间、目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对小区广场的优缺点评价及建议等内容。

2.3 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发现中心广场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中心广场的树木过于密集,缺乏充足光照,部分地面铺装硬化不到位,黏湿的泥土易造成老人及小孩走路侧滑。第二,树木以及广场杂物随意堆放,功能空间过于混乱。第三,广场中心雕塑小品过于单调,部分雕塑表面残缺,整体较脏乱。第四,部分铺装因年久失修已破损,在使用及观赏性方面皆有欠缺。第五,小区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但中心广场与周边车行道及人行道有约20 cm 的高差,安全性缺乏考虑[4]。

3 西马新村社区广场微改造设计理念分析

广场定位为以小区老人、小孩为主的活力广场,同时满足对外集中性活动中心的需要。设计理念可提炼为“五化”,即智能化、时尚化、趣味化、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化。智能化即在“智慧社区”理念的引导下,在广场引入“伞”这一智能装置,打造智能广场;时尚化即在广场中设计与时代相融的文化景观;趣味化即为儿童打造适宜玩乐的场所;多元化即打造功能多样且具有活力的空间,引导居民共同创造健康社区;可持续化即以人为本,尽可能少地对小区原有景观进行大改[5]。广场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广场效果图

4 西马新村社区的微改造设计策略

4.1 装置设计智能化

围绕“智慧社区”理念,中心广场设计了“伞”这一智能化装置,利用智能技术整合社区广场现有资源及居民需求,在广场植入趣味化的服务设施。俯瞰广场。“伞”的造型在广场上空排列布阵,如一朵朵盛开的花,“伞花”的理念便应运而生。“伞”装置主要由伞面、马达螺纹轴、螺旋结构、照射灯及支撑杆几部分构成。伞面面积大小不一,最小直径为1.5 m,最大直径可达3.5 m。伞面材质为白色张拉膜,其造型自由轻巧,安装快捷又节能。通过支撑杆上的马达电机轴实现上升、下降,进而带动伞面的开合、收缩(图2),形成气流流动,达到调节社区微气候的目的。

图2 装置分析图

“伞”可根据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调整自身的开合程度,达到智能控制。夏天的光照强烈,温度较高,伞可张开;冬天的广场光照不足,温度较低,伞闭合可使广场获取更多光照。部分伞的支撑杆带有圆形座椅,可方便人们在伞下休息,最大程度利用地面空间[6]。“伞”内部设计有照射灯,照射灯投射到伞面上会产生漫射光,可使伞面内部产生各异色彩,为小区带来广场灯光秀。此外,光照下,伞的投影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从而打破广场边界。

4.2 功能设计多元化

按使用模式分,空间可划分为入口小广场、儿童游乐区、漫步区、休憩交流区。优化广场出入口,重新设置1 个主入口及3 个次入口。设置入口小广场,增强主入口空间的识别度及开阔性。由于原有广场与周围道路之间存在明显高差,所以在广场与人行道、车行道的衔接处增设了无障碍缓坡,为老幼及残疾人提供了方便。针对原有地面铺装年久失修,泥土裸露这一问题,广场铺装进行了新设计,主要采用木板、防滑砖、彩色橡胶地垫等进行改造。

此外,由于幼儿园做操基本在广场上开展,因此在儿童游乐区留出大片空间,以满足幼儿园使用需求。在该区域,考虑到儿童视觉感受,铺装使用彩色橡胶,亮丽的彩色更符合儿童行为心理,同时又能提升广场活力。从行为模式看,老人沉稳安静,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划分功能空间时又将广场划分为静区、动区及过渡区。动区即儿童游乐区,静区即休憩交流区,过渡区可实现老幼交流、亲子互动。

4.3 家具设计趣味化

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在广场设置了不同的座椅。考虑到儿童处于成长期,更喜欢体验新奇好玩的东西,因此在儿童游乐区设置了可随意组合的圆形座椅。座凳的组合可实现孩童多人互动。此外,座凳还可作为趣味玩乐项目,考虑到孩童存在攀爬玩耍等行为,因此座凳离地较近,儿童可在组合起来的多个座凳中游走、跨步、踩踏、穿梭,每个圆凳中心设置不同高度的支撑杆,可作为抓杆,使儿童在座凳上跨步玩耍时有所依靠,满足孩子的玩乐需求。另外,座凳凳面设计为无棱角的圆形,可防止磕碰、划伤等。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社区多为老人带领孙辈进行休闲活动,因此在儿童游乐区还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木座椅。木座椅与地面木板铺装相连,外观和谐统一。考虑到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同,一些倾向多人交流,因此在儿童游乐区设置多人座椅;一些倾向双人一对一交流,因此在休闲娱乐区设置双人座椅;一些倾向个人冥想,因此在休闲区还设置了单人座椅,满足部分人安静独处的需求。

4.4 灯光雕塑时尚化

由于原有广场雕塑小品较为单调,且部分雕塑表面已残缺,因此去除原有的陈旧雕塑,设计更时尚、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雕塑。

武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江城,水系发达,因此在设计雕塑时通过打散、变形、重组,把水的形态以简洁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水的律动融入设计中。原广场树木繁多,白天光线昏暗,夜晚视线更加不清晰,因而增加了灯光设计,在漫步小道及休闲区均设置了地灯灯带。同时还设计了立体垂直灯光,加强了社区广场的照明,延长了广场使用时长。

4.5 景观绿化可持续

广场绿化的树木品种单一,且绿化分布未经过有效的设计,导致广场缺少美感。树木种植也过于密集,导致广场缺少光照,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此次对广场绿化做了新处理,将部分树木进行移栽或整修,并加入了樟树等四季常青树种以及桂花、银杏、腊梅等观赏植物,改善了广场原来的潮湿环境,使广场一年四季有景可观、有花可赏。改造后的广场增加了草坪、阶梯草坡,使广场排水可更好渗透,同时老人和小孩可在草地上进行活动。小孩可在阶梯草坡上进行攀爬,满足了其好动心理,也有效实现了亲子交流。此外,地面草坪与座椅相连,并设计了六边形树池,几个部分相互联系,使原来单一的绿化空间有了社交活动功能。

5 结语

武汉市唐家墩街西马新村社区广场的微改造从老幼健康友好需求出发,结合当下“智慧社区”的理念提出了“伞花”设计概念,并通过营造广场公共空间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环境、情感相结合的交流互动场所,有利于促进社区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存量更新规划中,微改造是大势所趋,但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层面的改造优化,还需探索社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广场社区儿童
布鲁塞尔大广场
社区大作战
在广场上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广场
影像社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