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2022-09-15朱正罡
朱正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后疫情时代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枢纽,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2021 年6 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在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实现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因地制宜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显著性成果。到2025 年,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全面建立,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1]。
诸多学者就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发展影响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如任再萍等指出,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投资便利度提升、金融改革等方面先试先行,对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作用[2]。再如韩剑指出,在我国提出新发展格局情况下,上海自贸区发挥了其对外开放新窗口的优势,成为国际先进要素加快流入和国内高端要素高质量“走出去”的平台和载体,发挥联动效应能带动了长江经济带多点开花[3]。田国杰等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发现,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基础上,长三角投资便利化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周边区域拉动作用加深,江浙沪皖地区投资空间溢出效应拉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增长[4]。冯帆等人运用双重差分法得出:上海自贸区不仅对长三角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更多的是其带来的机遇,各地区应该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契机,利用其辐射能力来发展自身经济[5]。孙久文提倡长三角可率先在上海自贸区影响下探索推行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等国际贸易新模式,促进资金流动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逐步在浙江、江苏、安徽等自贸区推广,最终达成长三角对外开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6]。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肯定了上海自贸区取得的成就及对长三角地区的积极影响。但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导致国内经济也深受打击。本文将借鉴上述学者的分析,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做进一步探讨后疫情时代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基于长三角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自贸区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二、后疫情时代上海自贸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环境
所谓后疫情时代就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工作并非大面积、全民式的防控,而是转向以疫苗为主有针对性的地域精准防控。由新冠疫情所导致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更是颠覆性的改变,恢复经济生产工作迫在眉睫。
后疫情时期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从国际层面来说:国际秩序和权利与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大国之间从合作共赢转变为零和博弈。经济上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形势更复杂。逆全球化的思潮兴起,投资保护主义思想日趋浓厚,贸易壁垒更加突出造成全球供应链混乱,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是中下游也难以独善其身。从国内层面来说:新冠疫情使多数企业尤其是传统型实体经济企业迫于经济压力导致破产重组。产业链方面,目前我国在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较依赖于一些发达国家,国外企业的生产停工、物流停运都将直接对我国上游企业生产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后疫情时代我国在注重经济内循环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开展新的生产模式,重塑产业链结构,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上海自贸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
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工业化程度高且城市分布密集的聚集体。2019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出台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中长三角地区将成为开放新高地的核心。
近年来,上海自贸区在对外开放、金融改革制度创新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家有关部门也公布了支持和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贸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对长三角城市群正向激励和示范的作用非常明显。
未来长三角地区在打造新发展格局和开放新高地方面,上海自贸区的定位主要体现在集聚资源中心以及前沿示范基地的两方面职能上。并且,长三角自身也要作出改变。一是政府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对于一些经济项目应该优化审批过程,适度放权积极引导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管理环境推动长三角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二是有明确的自我定位。长三角地区在学习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的同时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要有清楚的定位。后疫情时代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发展道路中,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发挥主导引领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3.后疫情时代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积极影响
(1)政策示范作用
上海自贸区自运行以来在管理制度创新、金融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经验体系,其中的政策经验总结对于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方案已经给长三角地区很多城市发展带来了效益,例如浙江地区义乌海关借鉴“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模式提高了贸易便利化,减少了货物进出口时间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后疫情时代待政策成熟以后推广到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改革中将极大助力长三角地区发展。
(2)辐射驱动效应
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上海自贸区对其辐射带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产业发展方面,在遵循“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准则下,长期以来上海自贸区一直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交易平台,为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发达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二是投资管理方面,上海自贸区通过利用其完善的金融市场形成一条连接境外与境内资本的纽带,在“金融改革40 条”中提出要促进投资便利化,加快建立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施行中外合资银行。金融创新改革和负面清单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利于外资进行股权投资扩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对长三角经济区中小型企业实体经济融资发展提供新渠道,同时也为该地区拥有雄厚资本的民间大中型企业提供了投资平台,直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
(3)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时期提出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临港片区提出要在2025 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更加注重和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带动长三角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区域。为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自贸区对其经济一体化促进作用主要有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的束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二是协同创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经济深度一体化。通过实现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共建、共享、共商”,进而实现技术、贸易、人才等市场要素在长三角各地区均匀流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后疫情时代上海自贸区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供应链结构尚需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长三角在供应链方面的弊端逐渐暴露。从国际层面上看,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自由贸易行业发展受阻。长三角地区作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体,在对外贸易方面无论作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面临重大变故。从国内层面上,新冠疫情防控时期由于生产和消费的管控,造成长三角地区各企业劳动受限,继而引发上游工厂停产或大量减产、下游地区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跟不上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企业现金流告急,供应链出现断裂。其次,物流的中断造成意外的订单变化,使得成品出现缺货或积压,供应链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最后,长三角地区传统的供应链结构在服务业尤其是零售业、旅游、交通运输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为明显,在风险来临时极易遭受最为致命的摧毁性打击。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供应链上的可调节资源进一步加速向传染病防治行业的各个重点环节进行转移,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正常产业链的破坏与崩散,并扭曲要素配置。
2.“内卷化”现象凸显
“内卷”作为当下流行热词之一,通俗来讲就是社会上的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时,要通过竞争来获取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在疫情影响下面临经济恢复缓慢、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内部竞争开始加剧就出现了行业内卷,映射到企业中表现的是企业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增长。
新冠疫情冲击下的长三角地区实体企业遭到重创、对外出口贸易减少,一些企业不得不开始跨界转型,因此内卷化问题就凸显出来,其所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容易极易形成马太效应。其次,企业转型造成大规模的同质化产业。占据优势的高发达地区,对其他部分省(市)经济发展造成失衡,严重违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初衷。
如表1 所示,2020 年上半年,长三角各地区产业增值、就业比重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受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大,制造业发达的优势使其对人才的吸纳能力较强,但在产业比重方面,由于进出口贸易受损、国内生产交易停滞,相较于以往有不同幅度减少。反观于第三产业的变化,各地区的产业比重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新冠疫情后期商业、金融行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始反弹式增长,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也随之上涨,产业的聚集和人才增加,就会被迫造成产业同质、资源两极化现象,上述两种情况的内卷就会发生。
表1 2020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3.“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
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企业复工延迟居民足不出户,长三角地区生产和服务性消费产业与往年相比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之各行各业内卷化严重,企业要谋求生存之道后疫情时代就要唤醒生产消费。经济复苏阶段,长三角各地出台各种刺激消费政策,例如江苏省在财税金融、民生物资等方面发力;上海市对文化消费补贴扶持,推动文商旅联动发展,减缓各项税收鼓励消费;安徽省大力发展服务业刺激居民消费潜力、对实体企业加大减税、财政奖补力度。各地政策普遍通过发放消费券或消费抵用券等方式,寻求短期消费刺激,对商户租金、社保、税收等方面制定了减免延期的政策,缓解企业眼下困难。但此类短期刺激行为无论对于生产还是消费不能起到很好的长期促进效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等也是具有一次性或中期特征,各地区要想实现经济长久发展,不能局限于当下短时间的经济刺激,对于经济刺激政策仍需做长远规划与施行。
4.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长三角地区无论在供应链恢复,还是坚持打造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人才资源都应一直是各地发展的主要目标。但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才政策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各地对于人才引进计划都有各自优惠方案和补助政策,但是却未能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一体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表2 是2021 年长三角各省市人才引进计划,首先可以看出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疗、信息技术等方面四地区所需人才类型重复率较高,体现出各省市之间人才协同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其次,“吸虹效应”导致上海这种创新发展的大都市人才大量聚集,造成人才分布两极化的情形。同时也出现各地争夺人才时不惜重金加大筹码,造成资金的浪费违背了人才流动的初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
表2 2021年长三角各省(市)人才引进类型
四、上海自贸区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供应链结构
“双循环”是针对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战略思维,旨在畅通经济循环,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后疫情时代优化长三角供应链结构,一方面要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培养供应链创新能力。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要鼓励利用数字化工具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立新模式、新集群,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7]。要通过固链、补链、扩链的方式推进高端产业链闭环建设,建设供应链发展平台促进资源高效匹配,并运用数据可视化改善供应链运营,增强产业供应链弹性和控制力。另外一方面要增加供应链多样性提高防风险能力。疫情导致长三角地区企业供应链失衡,主要原因在于供应源集中程度高,没有对不可控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必须加强对这种风险的重视与建立有效替代机制,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供应商、中间商、客户之间及时的信息交流,加快信息流动实现供应链管理透明化,便于在风险来临时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由于内卷化造成的企业经营问题暴露了企业意识差、创新能力弱等缺点,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予以应对。首先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从对企业发展调查发现,中小型企业除了部分表现强势以外,大多发展都到了瓶颈期,多数都保持在一个常态化发展形态,在当今商贸流动迅速的市场中被抛弃的概率最大。因此企业要加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以赢得未来[8]。其次实现企业模式升级。新冠疫情造成企业的降维打击,在固定的市场份额下想要生存就必须去除同质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新冠疫情带来危机的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在“宅”的背景下工作学习、生产生活都通过数字化管理,带动了许多线上行业的兴起,同时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号。新时期长三角地区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充分融合线上线下,只有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赢得未来发展。
3.持续优化经济优惠政策
刺激经济一定要达到长久的推动作用,市场要足够大,做到对整个产业链雨露均沾,这样才能达到刺激经济的初衷。首先,长三角地区在消费券问题上要将消费券构建成为财政和金融手段融合的一种国家宏观调控工具[9]。消费券除了作为正常消费以外还可以作为企业金融券,政府除财政补贴外可以采取信用担保的方式,作为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资金扶持力度,使其作为一项长久发展的方式带动长三角经济建设。其次,推动减税降费机制长期运行,切实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10]。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事关中长期经济发展稳定的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要长久持续,且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有能够识别真伪的能力,避免有些企业投机和套利。再次,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稳定地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为长三角恢复经济提供支持。最后,要推进各省市之间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现有合作机制基础上考虑到长三角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不均衡,可逐步形成城市联盟,开展城市协商机制[11]。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与区域联动的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市场监管、税务、司法机关、金融机构、企业间的有效互动,确保建立完整的金融防控体系。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后疫情时代,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在调整供应链结构、解决内卷促提升经济发展还是推进一体化方面,都应着力于对人才的招募与管理。为此针对长三角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加以调整。首先,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地域特征充分结合地区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其次,放宽人才引进机制。新冠疫情导致毕业就业压力大,面对每年需要工作人数的激增,固定的岗位数量必然满足不了现状,长三角各城市可以放宽对人才吸纳政策。各省市人才引进政策要融入到一体化发展中,有大局观念加强沟通调整人才流动,尽量让人才在各省市之间均匀分布避免造成两极分化。最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相较于国内有先进的创新思想与学术环境,人才质量普遍较高。要实现从国际人才信息的封闭孤岛向开放互联转型、从盲目引进向精准引进转型[12]。制定引进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在某行业的短板,精细化选择海外人才,推动前沿科技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五、结语
在危机和机遇共存的新时代,长三角逐渐成为引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作为新时代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双轮”“两翼”,一体化与高质量不可偏废。在上海自贸区发展引领下,长三角在经济增长、产业实力、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协同并进,已经基本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特征。但在后疫情时代也暴露了多点不足之处,为此,长三角应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从区域协同,政策改革、激发创新潜能、扩大对外开放等领域拓宽发展战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奠基。同时也为其他自贸区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借鉴作用,相信在上海自贸区的带动引导下长三角经济区能成为我国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