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第二课堂对“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9-15冯国涛贺婷李晓秀
冯国涛,贺婷,李晓秀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前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性[1],实践育人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实践第一并强调实践出真知,倡导知行合一与注重行胜于言,增强问题意识与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用好基层实践与凸显基层导向,以及建设用好第二课堂与重视实践育人等实践观点。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引领[2,3]。
实践教育是学生内化理论学习、正确认识社会的重要过程。基于“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更承载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增强了第一课堂的实践性、社会性与互动性,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016 年9 月,团中央学校部印发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为高校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实践教育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支持[4]。
四川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充分利用学院设有工科和艺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了“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制作与生产管理的艺术类交叉复合型人才。在“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学院秉持“艺术与工程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的办学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为遵循,以“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为载体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5]。
“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是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学生实践诉求,加强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一二课堂融通的第二课堂活动载体。目前,学院已打造以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为核心的“1+2+N”“专业+”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不断探索与深化“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内涵,整合优化“艺术+工程”交叉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范式,形成全产业链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企业专家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实现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育人成效显著。
1 “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的实施路径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指导中,学院团委学生会针对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形式化、娱乐化、空洞化的现实问题,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师紧密配合,结合“艺术+工程”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及学生的实践诉求,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对“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1 搭建以“衣秀杯”为核心的“1+2+N”“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
我院以已连续举办17 届的“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为核心,以教学实践型的毕业生作品发布会与学生作品陈列会为主线,以服装设计、服饰文化、服饰搭配等学术型社团活动为载体,搭建起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1+2+N”系列“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各实践育人平台与主要特点如图1 所示。
图1 “1+2+N”“专业+”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1+2+N”“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新平台各项活动吸引了全校热爱时尚、喜爱设计的学生广泛参与,已成为校内的时尚品牌活动。特别是衣秀杯设计大赛历经17 年,经学院师生倾力打造,自2006 年起经过了学生作品展示期、导师全程指导期与行业全面参与期三个发展阶段(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的发展历程如图2 所示)。近10 年,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以来,广泛吸引全校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已成为全校共同关注的校园文化盛事,也是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活动期间,新华社、四川新闻网、四川大学学生电视台、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等多家媒体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实时观看、阅读总量突破100 万余人次,引起全校师生及社会热烈反响,已成为轰动川大、引领西南设计类高校的时尚名片。
图2 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的发展历程
在“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为核心的“1+2+N”“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的牵引下,形成了对服装专业理论教学有益补充的重要实践载体,因其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所具有的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贯通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受服装专业学生喜爱,该专业学生100%全覆盖参与。同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举办在社会反响、行业认可、学生认同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1.2 构建“课程与实践联合、工科与艺术联手、学段与学科联动、学校与企业联盟”的交叉复合型能力培养范式
学院在“艺术+工程”交叉复合型能力培养范式上,重点实施加强设计水平、制作工艺、形体展示、市场调研等环节的课程与实践联合,活动组织中实现指导教师、项目成员、作品展示、评价体系交叉的工科与艺术联手,参与形式上鼓励高年级与低年级同项目、艺术与非艺术学生同竞赛的学段与学科联动,多办学主体上通过与欧度、雷迪波尔、SIA 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赢的学校与企业联盟等,多途径、全方位促进“艺术+工程”交叉复合型能力培养。
在“艺术+工程”交叉复合型能力新范式的培养下,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与对校友、企业、行业的追踪反馈,校友对我校实践育人满意度达100%,尤其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缩短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了就业能力。行业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8%,特别是对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设计水平与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行业急需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需求。
1.3 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制作—作品展示—市场分析—理论教学”全产业链教学模式
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以作品展示为中心环节,邀请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专家、时尚人士共同参与现场教学,加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市场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作品展示也是对产品前端的设计水平、制作工艺、实践动手能力的集中检验,对产品后端的市场潜能全面评判,并以此加强学校理论教学与时尚接轨、与市场同步的持续改进,优化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适配性的全产业链教学模式。
通过邀请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时尚人士与思政教师共同参与“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场教学,整合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制作到市场分析三大主要环节的实践指导,并反馈于理论教学的全产业链教学新模式,紧扣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与行业需要,增强了“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在此基础上,我院学生在行业相关竞赛、创新创业实践中成绩突出,深受行业认可。如近年来,通过“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孵化产生了服装专业20 余支创业团队及多个注册公司,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学科竞赛中有200 余人次获得各种等级奖励。
1.4 强化生涯发展与成长激励同向的机制建设
在“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设计水平、实践能力、市场潜能三大核心环节的锻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能力认知,进一步明晰生涯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分层分类精准指导。同时,将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作品纳入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同考核,将学生参赛获奖作为评奖评优同考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热情,建立生涯发展与成长激励同向同行的激励机制。
在第二课堂学生生涯发展与成长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生涯目标清晰、参与“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学习动力增强。近年来,服装专业本科生出国(境)深造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且所有出国(境)学生均在低年级明确出国意向,并通过参与“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竞赛不断学习、修正作品集,持续完善出国(境)申请必备的支撑材料。同时,通过成长激励,服装专业学生在学术研究、实践应用及创新创业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 “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提档升级的几点思考
2.1 以“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整合优化“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的提档升级
在深化贯彻“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继续整合、优化、完善现有“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模式,固化已有的实践经验,并联合成都市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以及西南地区设计类院校,将“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打造为“立足川大、引领西南”的设计类高校品牌赛事,促进实践平台的提档升级与扩大我校服装专业的影响力与引领力。在此过程中,一是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我校拟作为活动的发起单位,需加强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各高校的联络协调,做好活动举办的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与活动预案,这是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环节。二是要做好动员工作。跨校级平台搭建后,重点在于活动参与者的动员,确保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与代表性。三是把好作品质量关。设计大赛的灵魂在于作品质量,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各学校预选拔赛,选手集中培训与交流,赛前集中指导等途径严控作品质量,以更高水平呈现设计类学生优秀作品。四是做好决赛组织与宣传报道。前期的努力工作最终都呈现在一场精美的决赛现场与后期的宣传报道,以精彩的舞台表演呈现设计之美、形态之美与时尚之美,让更多的社会、企业与高校师生关注大学生的风采与时尚。
2.2 以“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为宗旨,探索完善“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
为充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实践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障。以实践平台建设的科学性、活动组织的规范性、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为宗旨,进一步厘清平台建设中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行业企业、与学生本人不同主体的在平台中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与参与方式,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逐步完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与工作规范,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标准流程与要点,为实践平台建设的标准化与长效机制提供示范。
2.3 以“大思政”育人格局为遵循,丰富实践育人理论体系
以“大思政”育人格局为指引,进一步凝练与探索实践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理念的逻辑关系与实现路径,加强实践育人在德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发挥,不断促进实践育人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3 结语
学院在多年的“专业+”第二课堂对“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平台、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及全产业链教学模式,所培养学生在出国深造、创新创业、本行业就业或跨行业就业中,均表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叉复合能力,实践育人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四川大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学院将深入贯彻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理念,继续深化“专业+”第二课堂对“艺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不断丰富与优化实践载体,探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长效机制,真正打造“立足川大、引领西南”的实践育人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