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

2022-09-15牧龙闲人

视野 2022年17期
关键词:日本

/牧龙闲人

2018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在其“Overlooked(被忽略的人)”栏目,刊出了一则迟到八十多年的“讣告”,用来纪念一位中国女性。

这位女性的名字,叫金韵梅(又译名金雅梅、金雅妹)。

美国媒体不吝夸奖,称她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日本民众对她非常崇敬,日媒则形容她是“所在时代的传奇”。

就连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给她写亲笔信:我没有能力让你成为美国公民,但你可以永久留在美国。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曾在国际享有盛誉,但今天的我们,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这位从苦难中一路走来的东方女性,身上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

1864年,金韵梅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教会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名牧师。

家庭条件原本不错,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先后夺走了父母的生命。

年仅两岁半的小韵梅成了孤儿。

父亲的好友——美国传教士麦嘉谛,收养了金韵梅,并安排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麦嘉谛夫妇总共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金韵梅与夫妇二人的关系最为亲密。

1872年,麦嘉谛到日本传教,八岁的金韵梅跟随麦嘉谛夫妇东渡日本。

她在日本完成了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麦嘉谛夫妇尊重金韵梅的中国传统,除了教她英语和日语,也教她学习中文课程。

她可以梳中国女孩漂亮的辫子,穿古色古香的中国服饰,也可以使用筷子,而不必非要像欧美人那样使用刀叉。

16岁那年,因麦嘉谛年迈退休,金韵梅随夫妇二人前往美国,接受更好的教育。

麦嘉谛希望她能选择经济或教育类专业,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缺少这两类人才,学成回国后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但金韵梅拒绝了,执意选择学医。

她说,自己的父母年纪轻轻死于瘟疫,希望将来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改善国内落后的医疗条件,救治更多的病人。

麦嘉缔深受触动,同意了金韵梅的选择。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金韵梅不负期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纽约女子医学院,成了该校第一位中国学生。

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性。

求学的日子并不顺利。

那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多有歧视,一度颁布了《排华法案》,将华人劳工排斥于国门之外。

金韵梅也遭遇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

回忆起那段时光,她说:“因为我是黄种人,大街上的工人经常咒骂我,我的白人女同学也不爱搭理我。”

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孩,遭受着周围人普遍的恶意与偏见。

可她从未轻视自己,而是愈发刻苦学习。

她明白,只要自己足够强大,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她每天只睡六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扎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还掌握了中文、英文、日文和法文。

她成了学校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年年获得头等奖学金,并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从这一刻起,这位来自东方国度的学生,以华人精英的身份,开始受到美国社会的关注。

当时,中国驻美公使出席了她的毕业典礼,并向她赠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贺。

毕业后,金韵梅先后在纽约、佛罗里达、华盛顿等地的医院实习和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同时,她也非常注重理论研究,精于显微镜的医学运用,在《纽约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先后发表了《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论照相显微术对有机体组织的作用》等论文,获得了业内极高的赞誉,她的论文被认为“有资深教授水准”。

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和研究,金韵梅在医学界已小有名气,照此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向医院递交辞呈,决定回祖国效力。

消息传出,许多人认为她这是“自毁前程”,美国一些医疗机构也找上门来,开出高额的薪酬,希望她留下来工作。

她,婉拒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金韵梅从未忘记自己学医的初衷。

1888年,24岁的金韵梅,在阔别家乡16年之久后,第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纽约时报》的文字,透露着对这位优秀女性留而不得的遗憾:“这位身高不到5英尺(152厘米)、体重不足100磅(90斤),却会讲中、英、日、法四种语言的中国女性,搭乘商船跨过茫茫太平洋,从美国回到了她的祖国——中国。”

金韵梅从厦门港登陆,第二天,便有当地官员到下榻处找她,诚恳邀请她留在厦门,并为她准备了诊所和住处。

金韵梅由此开始在厦门行医,成了中国第一位女西医。

她医术高明,待人谦和,时常被上流社会邀请看病。

在她眼里,病人没有贵贱之分,遇到付不起药费的穷人,她照常医治,为病人免单。

渐渐地,金韵梅名声在外。

她辗转广东、上海、成都等地,为各地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救治病患无数。

行医的同时,她也越来越切身体会到国内医疗水平的落后。

人们普遍对妇幼卫生不够重视,婴儿死亡率很高,达25%以上,许多母亲都曾失去过自己心爱的孩子。

金韵梅心中无比沉痛。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她立下志愿,决定开办女子医学堂。

1905年,金韵梅从成都来到天津,受聘于北洋女医院,担任首任院长。

次年,在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北洋女医学堂。

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金韵梅担任校长及总教习。

她亲自授课,将在国外学到的医学知识,以及从医20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她提倡妇女解放,一改传统学堂只招富人家孩子的陋习,主动招收品德优良的穷苦人家的女孩。

这些女孩在经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护士、助产士,被分配到各个医院,极大地保护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呕心泣血,金韵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开启了中国女西医护理教育的先河。

除了在祖国行医治病、教书育人,金韵梅也常常走出国门,了解国际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最新动态。

她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望向世界的一道门户。

在日本神户,她开设妇幼诊所,一边给人看病,一边教授当地接生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及一些关于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当地民众对她十分崇敬,日本媒体称她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她所在时代的传奇”。

在美国,她与社会各界有广泛交往。

一些医院、科研机构、学校和杂志社,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与其他人的西装革履不同,她总是穿一身中式服装,发鬓上别一朵鲜花。鲜花与服装搭配协调、相映成趣,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东方之美。

她也经常到各地发表演说。她才思敏捷,演讲极富感染力,政治智慧和远见在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求将一个真实、准确的中国介绍给美国人民。

《华盛顿邮报》写道:“她正努力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大陆间创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纽约时报》称她为“一个典型的中国进步女性”。

《美国护理杂志》则评价她是“最卓越和最能干的女医学工作者之一”。

应美国农业部邀请,金韵梅作为营养师,寻找适合人类消化吸收的植物蛋白,以解决肉类食品短缺的困境。

一间实验室,她以中国传统方法,将大豆制作成豆腐。

吃饭的时候,人们挨个品尝,分不出盘子里哪块是鱼肉,哪块是豆腐。

从此,中国豆腐走出国门,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占据了一席之地。

时至今日,美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

美国历史学家马太·罗特,在《神奇的豆子:大豆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如是写道:

“她(金韵梅)在那个时代,比同代人早了几十年将豆腐介绍给更多的普通美国民众……对大豆和豆制品的推广所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

然而,事业上风生水起的金韵梅,生活中却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30岁时,金韵梅与葡萄牙音乐家席尔瓦结婚,这段婚姻在持续了十年之后,最终以离婚收场。

唯一的儿子成年后不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阵亡。

白发人送黑发人,金韵梅悲痛欲绝。

但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当抹干眼泪,挺直脊梁。

她痛恨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她很早就警觉到了。

1915年,她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出“日本是中国的最大威胁”,并因此受到日方的警告。

她毫不退却,前往纽约继续发表演讲,指出日本的意图是占领拥有肥沃土地与众多人口的中国,以便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她在演讲中说:

“自己尚且缺乏教师的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开办专门教育,在日本的中国学生半年就能获得医学、电气、铁路工程博士学位,但根本不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日本的一系列动作,是在阻止中国与西方接触,正在把西方文明的简写本输入中国。”

这位年过半百的女性,无法扛枪上战场,只用泣血般的呐喊,揭露着敌人卑劣的阴谋,为同胞敲响着警钟。

1920年,金韵梅回到祖国,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始终不曾离开北平。

她开了一家诊所,继续献身于医疗事业,致力于培养医护人才,并积极参加慈善,为孤儿院募集善款。

1934年3月4日,金韵梅因感染肺炎,病逝于协和医院,享年70岁。

按其遗愿,所有财产全部捐出——开诊所时留下的医疗器材,捐献给医院;位于北平的住所以及6000元现金,捐赠给燕京大学;多年来搜集珍藏的150卷洋文书籍,捐赠给天津木斋学校。

来时干干净净,走时坦坦荡荡。

教育部授予金韵梅捐资兴学一等奖状,将这一奖状刻在她墓碑的背面。

今天,这块墓碑就珍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

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不幸,孑然一身,却从不曾有丝毫妥协。

她深爱这片土地,更深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无私地奉献与回馈,直到那油尽灯枯、生命的尽头。

她在这纷繁的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与感动。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