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报道如何回应时代之问
——以2010-2021年《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为样本

2022-09-15邢婷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群体价值观

□ 邢婷

青年不仅仅是一种年龄的设定,青年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视角,青年性即时代性的集中体现,“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

自1951年4月27日创刊以来,作为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坚持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对不同时期的青年及青年现象进行全方位解读。本文尝试以2010-2021年《中国青年报》青年报道为样本,深入剖析其以时代观解读青年群体的密码,同时探寻看似分散的青年现象、青年特质背后青年与时代的交互轨迹。

在笔者看来,将2010-2021年作为时间坐标有其特殊意义。这一时期环境变化较大,网络化、全球化、城镇化、持续抗疫等不断叠加,深度嵌入;同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主角,与“70后”“80后”相比,“思想上自信,行为上率性”的青年一代注定要书写不一样的故事。

他们将如何回答时代之问?这是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媒体于新时代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当下中国需直面的新课题。

一、首提代际标签,为主流青年价值观正名

伴随社会变迁,青年群体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必然呈现特定的共性特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代”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

2010-2021年间,对应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青年报》首次提出“出彩90后”“强国一代”“战疫一代”三个代际标签,并将其贯穿于具体报道中,目的正是为主流青年价值观正名,向“一代不如一代”的消极代际观和唱衰论说“不”。

“出彩90后”的概念酝酿于2010年。这一年,《中国青年报》正式启动“对话90后”活动,意在搭建一个“90后”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落的人的对话平台。此后,通过“给90后画像”“请90后点评”,真实再现“90后”成长故事等报道内容,《中国青年报》努力为这群年轻人开辟更多表达自我的公共空间,呼吁社会给予这代青年真正的平等与尊重。

直至2016年,这一年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出彩90后”的概念被提出,“责任”“乐观”“坚强”“拼搏”等关键词取代了“自我”“叛逆”“享乐”的公众刻板印象,由此真实记录了“90后”的时代答卷。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强国目标体系。青年应如何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一年12月,《中国青年报》首次提出“强国一代”概念,并联合《中国青年》杂志共同发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大讨论。

在这场持久的大讨论中,有青年为主角的圆桌对话、有青年广泛参与的“强国体”接龙活动,“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铿锵誓言中,青年的思索、希冀和梦想得以一次次表达,注定成为历史的一份底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时至今日,在这场全国性抗疫斗争中,“90后”“00后”挺身而出,成为抗疫一线的主力。这一年,“战疫一代”首次出现在《中国青年报》上,他们是与病毒正面交锋的医护人员、是热情奉献光与热的志愿者、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团员青年,他们勇敢逆行的身影屡屡成为报道的主题,也由此构建了当代青年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二、立足当下,主动回应青年面临的时代困惑

时代变迁是青年报道的背景,它投射在青年群体上的镜像有其瑰丽多彩的一面,也有晦暗沉重的时刻。如何帮助迷茫中的青年校正航向,在服务青年的同时不断贴近青年,这是《中国青年报》多年来秉持的原则。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1980年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相继刊发“潘晓来信”,宣扬个人价值的青年话语首次进入公共议题领域,引发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被视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尽管时过境迁,但《中国青年报》关注青年的方式始终一脉相承。2010-2021年间,《中国青年报》坚持立足当下,主动回应青年面临的时代困惑,先后发起“一名海归村官的感悟”“空巢青年”“空心病”等多个议题的讨论,无不关乎对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的深入思考。

从个体命运探讨人生价值观选择——2010年发起的对“海归村官”的讨论可谓典型个案。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海归”章文琼放弃上海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浙江农村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的自述,并由此发起“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的大讨论。有赞有弹,褒贬不一的观点交锋于报端,更凸显这一朴素的人生选择的可贵。

需要补充的是,从2010年至2015年,《中国青年报》专门开设“大学生村官”版,每周一期,深度聚焦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成为“章文琼话题”态度的有力印证。

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普遍的“空巢青年”现象也成为《中国青年报》的重点报道议题之一。通过专题探讨,将该现象从青年自我发展、自我重塑层面延展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融入机制的建立,有效纾解了这一群体面临的焦虑和困惑。

2017年,《中国青年报》发起了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空心病”的探讨。该词汇出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篇演讲。青年价值观为何出现偏差、造成这一病症的板子应当打向何处、大学为何会越上越迷茫,《中国青年报》的系列纵深报道,将大学生群体因价值观缺陷导致心理障碍的问题推向公共视野,并深刻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成因。

三、大时代下对“小而美”青年特质的积极发现

2010-2021年间,青年一代的个性化、独立性及自主意识显著增强,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与此同时,一种“小而美”的青年性格特质慢慢浮现。

深度理解、积极发现,而非粗暴棒喝、简单批判——12年间,《中国青年报》通过多元化就业选择和青年亚文化两条主线,对这一“小而美”的青年态度进行深度阐释。

其中,对当代青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的关注一以贯之。从“弃北大读技校”的青年话题,到计算机博士网上卖牛肉面、大学生环卫工群体、医学生夫妇卖炸油条等个案关注,再到“斜杠青年”“两栖青年”概念的提出和严谨调研,《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们带着时代的慧眼去发现、去呈现、去理解当代青年的崭新生活型态。

2016年,一篇《我想当网红》的报道甫一刊发,更是将大学校园中特立独行的新生代宣言公之于众,引发舆论场诸多争议。笔者想强调的是,作为一家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无意以此博眼球。每一代青年都是成熟和幼稚的复杂共生体,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宣扬个体价值,无视他们的声音即无视时代的潮流。对此,《中国青年报》亮出鲜明态度——“先包容,再引导,古今同也”。

12年间,以二次元、燃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蓬勃发展,同样可被视为“小而美”的生动脚注。

2017年,《中国青年报》曾以专题深度聚焦当代青年二次元文化,从文化与传媒社会学视角剖析二次元文化的特殊价值、精神内核,以及与主流文化相对接的可能。讨论结果令人欣慰:作为青少年独特的解读和体验方式,二次元文化可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的话语资源。“燃文化”也在2019年登上《中国青年报》版面,主动进取、全身心投入——“太燃了”等流行语背后充分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奋斗姿态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四、“放大”的权利意识,“特写”的权益维护

如果说这12年间还有来自青年群体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那必然是不断“放大”的权利意识。有学者就此评价:“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观念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而青年一代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又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随着当代青年自主意识的逐年提升,其权利意识呈正相关性。

对此,《中国青年报》的青年报道方向作出了积极回应:逐步由分散的、个别领域的青年权益维护报道,向多领域、栏目固定化的聚合式报道拓展。

从2010年起的最初几年,当时《中国青年报》的青年维权报道重点关注大学生实习见习及假期打工期间正当权利的缺席,包括遭遇克扣工资、合同欺诈等陷阱。此外,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等也是这一阶段《中国青年报》的重要选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李克强总理曾在20余个国内外不同场合谈及“创业”话题,当年“青年创业”的话题几乎引爆所有舆论场,2014年也被视为“中国的草根创业元年”。以此为分界线,此后,大学生休学创业、农村创业困境等“双创”领域维权报道频频刊发于《中国青年报》上。

2016年1月,聚焦青年发展动向的“青年之声”版正式创刊,至2021年12月31日,一共出版216期。该版面积极回应青年成长成才的诸多问题,包括婚恋、求学、就业创业、青年现象等。以此为标志,高质量、高频度的青年权益保障报道进入“井喷”时期。

其间,在不断努力下,青年维权报道领域得以不断开拓:婚恋方面,聚焦青年婚恋焦虑、地方畸形婚恋生态以及彩礼致贫等话题;就业创业方面,聚焦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就业创业公平环境等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消费方面,聚焦校园贷、美容贷、培训贷、租房贷等大学校园消费乱象,以反面案例呼吁全社会的重视和警示机制的建立。

历经12年跨越式发展,如今的《中国青年报》以更加青春的姿态和改革者的活力深耕于青年报道领域。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介绍:“2022年起,中青报在融合改革的赛道上再次出发,鲜明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提出了‘耕于青年、植于服务、博以文化、约以精品’的改革方向。随即,在全社范围内开启了一场‘可视化’改革,以全员下厨、修炼十八般武艺的坚定决心,奏响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乐章。”

[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

[2]蒲清平,杨聪林.改革开放40年青年思想的演变历程及思想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4):21.

[3]堵力.新生代宣言 奇葩又如何[N].中国青年报,2016-02-22.

[4]张坤.中国青年报:青春担当文化使命 自我革命奋力奔跑[J].中国记者,2022(6).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