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分析与应对
2022-09-14刘立菲
程 慧 刘立菲
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的通行做法,是各国基于国家安全及相关利益考虑对特定物项的出口实施控制的通用管理制度。美国是较早开始实施出口管制制度的国家,但近年来美国出口管制战略化、泛政治化趋势日渐凸显。拜登上台以来,出口管制依然是美国遏制我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持续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跟踪研究加强预判,做好应对意义重大。
一、拜登政府对华出口管制泛政治化特点进一步强化
自2017年美国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以来,“脱钩”已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词。2021年1月拜登上台后,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都高度关注其对外经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走向。相比特朗普时期,拜登虽对“与中国脱钩论”相对谨慎,但其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出口管制的严厉打压之势,同时也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打压重点突出紧盯不放
从拜登上台后采取的具体措施看,其对我国打压从未放松,甚至打压重点进一步突出,打压力度上变本加厉,有明显的“精准脱钩”倾向。
1.紧盯关键供应链产业链推进布局
2021年2月24日,拜登签署了第14017号《美国供应链》行政令,指示美国政府对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以识别风险,解决脆弱性,并制定提升弹性的战略。根据该报告,导致美国供应链脆弱的主要因素有5项,其中3项都剑指中国。在此基础上,拜登政府针对四种关键产品(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封装、大容量电池、关键矿产和材料、药品和原料药)开展供应链审查。拜登政府以此次评估结果为基础降低关键供应链对华依赖程度,实现产业链的“精准脱钩”,而出口管制成为美国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精准脱钩的重要手段。以半导体领域为例,继将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中国重点企业陆续列入“黑名单”后,2022年美国着手推出更全面的《芯片法》推动其国内半导体研究、开发和制造,并审查“将关键产能和供应链外包给外国对手的行为,如中国”,该审查也必将涉及出口环节。
2.紧盯新兴技术领域持续施压
美国《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商务部制定“新兴及基础技术”清单,对清单内的物项进行严格的出口管控。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IS)一直在抓紧开展关键和新兴技术识别工作,并着手对所识别的37项技术实施列管。截至2022年6月,该局已就《商业管制清单》(CCL)增列关键和新兴技术发布了11次修订通知和意见征询,意图在信息和网络安全、自动化地理空间图像分类分析、脑机接口、生物设备软件等诸多领域加强管控。如表1所示,目前,美国已发布的技术清单几乎全部覆盖“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优先发展领域。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将更加积极推进新兴和基础技术出口管制,并将这列为美国商务部的优先事项。
3.紧盯高科技“龙头企业”精准打压
为了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保持技术实力,拜登政府不仅紧盯关键产业和技术扩大管控范围,还扩充了出口管制和制裁背后的理由,运用各种手段抹黑我国高科技“龙头企业”,以实现精准打压和遏制作用(见表2)。2021年4月,美国商务部借口将我国7家超级计算单位列入“实体清单”,形成对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制单位、设计单位、重点使用单位的全方位全链条打击。2021年11月,美国首次集中对我国量子计算领域实施打压,将中国量子计算领域的多家重点企业列入“实体清单”。2022年2月,美国商务部又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未经核实清单,被列出的实体几乎都与关键和新兴技术相关,广泛涉及光电科技、精密制造、生物传感、数控、生物医药、微电子设备和智能自动化等领域。可以预见,针对我国高科技“龙头企业”的打压范围会随着新兴技术的识别和增列进程进一步扩大。
(二)重视制裁工具协同联动
为了强化对国内的技术管制,维护本国技术优势地位,防范技术外溢,美国还强化了出口管制与其他制裁工具之间的协同联动。
1.制裁清单之间的协同联动
如表3所示,美国制裁清单类的工具十分丰富,主要出自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和国防部。在出口管制领域,有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未经核实清单、实体清单以及被拒绝个人清单。在金融制裁领域,有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清单)、外国逃避制裁者清单、行业制裁识别清单、非SDN中国军事公司清单(NS-CCMC)等。尽管上述清单工具各有侧重,但其背后具有共同的政策基础,并实现联动调整。以“1237清单”为例,该清单由美国国防部制定,但该部门并没有权力直接限制清单内实体的商业活动,因此,对于清单内实体的制裁往往需要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2021年6月,美国财政部将“1237清单”转化成为非SDN中国军事公司清单,禁止美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对其投资。美国商务部将“1237清单”中约半数实体纳入实体清单,而其余实体列入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受到更加严格的出口限制。
表1 中国高科技重点发展领域与美国高科技重点管控领域
2.管制与其他制度间的联动
美国《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明确了对中国的打压措施,除出口管制外,还包括以下五种:一是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二是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三是反击不公平补贴行为;四是监控中资企业在美融资;五是升级国家安全审查。其中,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出口管制制度已经成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贸易投资保护的“左膀右臂”。早在2018年,规定这两项制度的法律《出口管制改革法》(ECRA)和《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FIRRMA)就已开始建立这两种机制间的协调联动。2021年这种多手段联动对我国进行制裁打压之势进一步凸显。此外,美国还致力于将这种联动规则国际化。如美欧贸易技术理事会要求“投资审查工作组”在处理涉及敏感技术的并购交易时,应加强与出口管制等制度的配合。作为美欧即将开展合作的领域,该要求无疑推动了出口管制与其他制度联动的多方认可。
表2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我国实体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相关清单的情况
表3 美国政府部门主要制裁清单汇总
(三)强调多边联手实施围堵
拜登政府结束了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认为推行“多边主义”才能更好地确保美国利益。因此,美国开始在各个领域积极重返并新建各种多双边机制,出口管制领域也不例外。
1.借由多边机制推行美国管制政策
2021年4月美国参议院提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要求加强与伙伴国在瓦森纳安排(WA)、核供应国集团(NSG)、澳大利亚集团(AG)、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等出口管制国际多边机制下的协调配合。9月8日,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举行了“2021年美中关系:新兴风险”听证会,美国政府出口管制的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就对华出口管控问题明确指出,“多边管控是最有效的,也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目标的首选方法”。在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下,部分出口管制国际机制的目标正逐步由以军事技术战略安全为主,转而聚焦于新兴技术优势竞争。例如,瓦森纳安排已发布将其管制范围扩大至半导体与芯片制造、网络技术安全等领域的决议,而这正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完成的。
2.着重与盟友构建对华围堵举措
美国除了抓紧利用出口管制多边机制,扩大其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力外,还不断拉拢盟友协调出口管制措施,以更彻底地实现对华出口管制效果,其中重点是欧盟和亚太地区。2021年,美国联合欧盟成立美欧贸易技术理事会(TTC),将出口管制列为核心议题之一,并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协调双方出口管制的合作。2022年,拜登政府宣布启动所谓“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简称“印太经济框架”),鼓吹在贸易链供应链上排斥中国,并号召相关国家协调出口管制,“限制向中国出口‘敏感’产品”。在美国影响下,日本已颁布《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控制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外流,其对中国实体的针对性打压呈现出与美保持同步、围绕重点领域、封锁高新技术的特点。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是美国商务部2021年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的重点对象。2022年6月,BIS召开了主题为“建立国际合作网络”的年会,强调保持对中国的多种出口管制措施,加大多边出口管制协调执法。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将着手拉拢更多的伙伴国以形成对中国的联合围堵。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趋势预测及影响分析
2021年2月4日,拜登在发表其就任以来首次外交政策讲话时表示,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其上台后的种种行为也都说明美国遏华趋势不会改变。作为美国“遏华维霸”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在短期内难改打压遏制态势,而这必将对中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趋势预测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受到国内政治环境、中美博弈关系、经济利益诉求等多方面的影响。预计未来,美国将在持续对华出口管制高压态势的同时,更趋向利用其强大的情报能力和立法技术进行精细化打击,并加强对内制度联动和对外盟友联动,围绕特定行业的特定中国实体,甚至是特定中国实体的特定业务着重进行打压。
1.管制力度将更强化
美国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内部动因强烈。中美博弈将长期存在,而出口管制是美国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国会、政府和各界专家大都支持对华出口管制。国会方面,相关议员紧盯对华出口管制问题,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出口管制主管部门施压,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华出口管制。2021年6月至10月持续有两院议员致信美国商务部,要求对中国相关企业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加强对华出口管制,并在十个方面做出承诺。2022年4月多位国会议员联合致函,敦促拜登政府阻挠中资公司收购英国半导体工厂,并考虑实施有针对性的出口管制,以确保该中国公司无法获得制造半导体所需的任何美国产品或技术。政府方面,已着手全面加强出口管制工作的人力财力投入,从增加人员编制、提拔强势官员、强化资金支持(2O23财年预算高达近2亿美元)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出口管制工作的地位。社会方面,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和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等行业协会和智库专家也多次发声呼吁加强对华出口管制。
美国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外部因素多样。特朗普政府“四面树敌”的对外政策和“单打独斗”的对华措施引发不少国际质疑,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加紧安抚和联合盟友,为加强对华出口管制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条件。AUKUS(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协议和Quad(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机制为深化华盛顿基于其印太战略的多边防务合作铺平了道路。美欧、美日的点对点联系持续进行,2022年3月美国又与英国启动了关于印度—太平洋地区问题的对话。随着相关合作的开展,在盟友的默许和支持下,美国出口管制措施可能更加频繁和大胆,并运用新增许可要求、扩大相关清单、修改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延长审批时间等手段扩大对华管制。同时,地缘政治动态也可能给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措施增加不确定性因素。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美国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包括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这可能波及中俄相关业务或引发对中国实体的次级制裁。
2.管制手段将更精准
利益平衡诉求推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趋向精细化。现阶段,美国国内供应链恶化、通货膨胀等问题凸显,美国产业界担心广泛的出口管制将导致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并致使工人失业。2022年年初,韩国芯片制造商联合在华盛顿加大游说力度,争取松动美国的出口许可审查,以便继续向受到贸易制裁的中国公司供货,反映出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提出与中国“再挂钩”论以平衡对华竞争、对抗与合作,越是要与中国进行长期博弈,越是要小心维护自身的既有利益。未来,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所导致的“脱钩”将与“挂钩”并存,从“一刀切”的管制方式向“小院高墙”的精细化打击手段过渡。
划出重点管控的范围是美国对华实施精细化打击的第一步。2022年2月8日,经过两年的修订,白宫发布了最新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List),为其实施出口管制以“保障技术竞争力”和“保护敏感技术”提供支持。对比2020版清单,新清单在增加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领域的同时,删去了农业技术等领域,使其管控范围更加精细和与时俱进。未来,美国政府将持续密切关注中国科技发展政策、地缘政治动向、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获得第三国替代品的可能性,跟进调整重点管控领域。
围绕重点管控的范围设立严格的管制措施,对管控范围外的技术适当放松管制,是美国精细化打击的第二步。针对所谓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美国必将进一步加强制度横向联动以及与伙伴国的联合围堵,对我国实施封锁;对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中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和技术,预期美国将酌情予以许可出口,或将其作为要求我国降低关税、开放金融市场、扩大从美进口的筹码。而其他无须实施出口管制、也无法作为谈判筹码的产品和技术,美国政府或应业界呼声放松出口,继续维持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
(二)美国对华加强出口管制的影响分析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保持高压态势,这必然会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产生较大冲击。然而危中有机,严峻形势将倒逼中国加大创新力度,改善对关键技术的进口依赖。长远来看,其霸权主义行径势必会产生负作用,也将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短期影响——负面压力陡增
短期来看,美国对华不断收紧出口管制政策,尤其是将我国企业纳入“黑名单”,我国相关企业生存发展压力陡增,导致我国重要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高科技领域发展难度加大。从趋势来看,我国在关键领域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将持续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制,核心人才获取、技术交流、学术合作等都可能受到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限制。特别是拜登政府积极寻求与盟友的联合围堵,以切断中国实体从其他发达国家获取核心技术的可能,给我国寻求科技发展、突破“卡脖子”难题造成更大阻碍。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我国90%以上的半导体消费依赖进口,而美、英、日等国家高度垄断核心技术和物项,在多个环节占据全球90%乃至10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壁垒极高的供应链网络。目前,芯片设计软件、核心IP和芯片制造设备等均是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重点,一旦其与盟友形成高度联合管制,我国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缺口和技术难题将更为棘手。
其次,敏感领域企业或有更高风险。在对华全面战略竞争的政策背景下,美国特别关注中国关键和新兴技术的领军企业,以及涉疆、涉港、涉军、南海、“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能源等敏感领域的相关企业,上述企业可能成为美国及其盟友开展新一轮出口管制和制裁的重点。已经被列入美国各类制裁“清单”的700余家中国实体也面临后续风险,包括制裁措施可能穿透至各个子公司,制裁进一步升级为金融制裁,或者面临制裁从龙头企业向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全行业扩张等。例如,华为在受到美国出口管制制裁后,分离了荣耀业务并采用国产化部件,但美国并未罢休。2021年美国议员多次联名要求进一步将荣耀增至“实体清单”,2022年美国参议员、美国电子产品公司又要求将华为的中国供货商纳入实体名单。可见,美国可能会对锁定的中国企业持续跟踪“狙击”。
再次,全球竞争力难免受到挫伤。美国对华开展出口管制和制裁,从多方面给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造成更大阻碍,直接影响我国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一是破坏我国现有高效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2020年美国BIS拒绝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于电子设备和元器件、软件及光学设备等类别,而我国对上述关键零部件、设备和软件的进口需求旺盛,进口量常年走高,亟需寻求其他途径保障供应。二是拖慢我国技术发展。在美国的阻挠下,发达国家对华转让半导体技术只能以“N-2”(即落后于最新技术两代)的方式出口,2020年BIS拒绝许可出口光学设备(激光器)的情况则全部是针对中国,在其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打压之下,我国企业难以站在同一水平与全球对手竞争。三是影响企业海外发展空间。美国出口管制要求企业严格检查是否在各商业环节与“清单”内实体有所往来,并“审慎选择商业伙伴”,清单内中国企业的海外商誉难免受损,影响其海外发展空间。此外,我国企业融资能力、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相关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国家安全利益面临严峻挑战。拜登上台后高调重返多边,拉拢盟友,强化出口管制合作,打造排华“包围圈”,迫使我国在国际上受到孤立。此外,美国借多边机制推行其单边管制规则,企图对我国规锁合围。未来,我国出口管制相关国际环境面临恶化,影响我国经济、国防、政治、海外利益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形势。
2.长期影响——孕育发展机遇
长期来看,在应对过程中我们正不断改变、调整、创新制度建设和措施方法,在危机中孕育生机,实现持续发展。
首先,自主创新动力提升。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科技型企业影响较大,科技创新动力受到倒逼。企业和市场充分认识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资,高新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就业也得到激发,进一步形成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相关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本土研发企业来说,外国垄断的打破也将为其创造发展机会。由于技术方面积累的绝对优势,发达国家企业在尖端技术行业具有全球垄断地位,并占据了中国光刻机、汽车芯片等相关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使得国内自主研发品牌难以取得发展机会和竞争优势。现下美国收紧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无法从美国及其盟友处获取受控产品和技术的中国市场,转而寄希望于本土硬软件研发企业,从而为国内研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资金来源和广阔市场。
其次,投资潜力得到释放。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刺激我国国内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额创下1306亿美元的新纪录,半导体、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成为投资热门,其中某些关键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甚至已超过美国。例如,中国半导体领域的企业在2021年共获得88亿美元融资,是美国同类型公司获得融资的6倍之多。此外,国内或可承接受管控物项产业链的转移。美国出口管制制度实施“比例原则”①即对使用美国技术/产品达到一定比例含量(一般不超过25%)的产品实施管制。,为避免达到出口管制审查的门槛,部分企业倾向于在产品中加大“非美国”的元素,例如,在产品中增加外国劳动力的成本,或使用不具有美国因素的非关键部件等,从而降低美国关键部件在整个产品中的占比。美国智库预测,这将刺激非关键部件的相关产业从美国迁出。中国具有产业链、市场、基础设施、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或将成为承接上述产业转移的优选。
最后,抗风险能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从长远来看,美国对华的警惕、排挤和打压或许是一种必然,但这也可成为我国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一次历史契机。美国出口管制所带来的“卡脖子”问题警醒我国自力更生,尽快突破关键领域和新兴技术的短板,切实维护科技安全。短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将促使国内加快建立相关领域的独立工业体系,并寻求供应链多元化,从而有助于夯实我国产业发展基础,维护产业安全。美国出口管制及对外制裁愈演愈烈,将促使中国及贸易伙伴避开“美国因素连接点”,加速“去美元化”,有助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此外,美国违背大科学时代的国际合作精神,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与其国际地位与责任严重不符;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基本价值,凸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国际话语权的增加,维护我国政治安全。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美国对华严厉而精准的出口管制打击措施,或将是我国政府与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需要应对的挑战,对此应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对内,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对美,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项原则,寻求共生共存的平衡点;同时,应重视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增进互信互通,坚持维护多边体制在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宣扬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
(一)改善进口依赖,塑造竞争优势
顶级技术较量是决定中美战略竞争胜负的关键。一方面,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对关键领域和新兴技术的封堵,我国应集中资源,通过人才吸引、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换等各方面举措,早日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另一方面,针对5G等我国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技术领域,也应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塑造相关领域的竞争优势乃至绝对领先地位,为中美谈判和长期博弈增加筹码。
(二)与美谈判合作,缓和紧张局势
构建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谋建对我国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的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美国加深在气候变化、能源、教育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美关系起到润滑作用,缓冲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紧张局势。同时,鉴于美国政府和业界均有意与中国“再挂钩”,中美在出口管制问题上或有谈判空间,可敦促美国政府对纯民用的关键部件出口予以放行,促进两国商贸健康发展。
(三)扩大对外开放,增进互通互信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拜登政府极力构建排华阵营,更坚定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增进互通互信的决心。为破除美欧等出口管制的“包围圈”,尤其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是扩大区域贸易,通过深入的经济合作,有效削弱“脱钩”的实施效果和影响范围;二是重视与美国“印太经济框架”所涉地区和国家的沟通,通过文化共鸣、合作发展需求和价值观共识,推动印太地区国家理性决策;三是加强与欧盟贸易伙伴的接触,争取在其“开放性战略自治”(open strategic autonomy)策略下巩固和深化中欧合作,缓冲地缘政治紧张态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拓宽与美国之外的经济科技交流渠道,加强与友好邦国的技术交流与联合创新,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四)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协调,是中国出口管制的基本立场。联合国在平衡防扩散与和平利用的关系中具有核心作用。2021年12月,第7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在国际安全领域促进和平利用国际合作”决议,敦促各国在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的同时,取消对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科技的不合理限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也反对成员滥用出口限制措施。应对美欧等滥用出口管制的严峻形势,我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出口管制朝着公正、合理、非歧视的正确方向发展。
(五)加强对外宣传,驳斥无理谎言
美国对华歧视性出口管制措施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却被戴上了“安全、人权、民主、自由”等冠冕堂皇的帽子,为合理化其非法行径、联合盟友排华、赚取国际支持提供了借口。因此,于我国而言,在巩固科技经济硬实力的同时,还需配合提升软实力和“巧实力”,让抹黑中国的谎言和无理打压难以得逞。具体措施包括:及时、充分地对“中国威胁论”等谎言进行反击和破除,持续向国际组织输送优秀人才,加大宣传我国对国内外政策的正确解读,以及针对我国出口管制立场和制度建设进行重点发声;也包括从企业端加强对数据安全、用工情况、出口管制合规状况进行主动披露和宣传,等等。
(六)丰富博弈工具,善用维权手段
美国对华实施出口管制的工具繁多,制度联动紧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反制措施,丰富博弈工具,成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2020年至今,《反外国制裁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等法律法规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其具体如何实践与应用,尚需进一步明确。同时,应积极寻求维权之策,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海外维权。例如,昌吉溢达等中国实体在受到美国出口管制及制裁后,选择将相关部门起诉至美国法院;又如,2022年年初,华为根据中国—瑞典双边投资条约针对瑞典5G禁令向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提起仲裁程序,为中国实体维权提供了更多思路。此外,鉴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趋于精细化,针对其打击方向将原有部分业务进行剥离,将有助于控制风险范围、减少短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