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活态循环系统研究

2022-09-14张蓉徐艺菲韦颖犹佳崟鄢浪维

商展经济 2022年17期
关键词:活态工作坊文化遗产

张蓉 徐艺菲 韦颖 犹佳崟 鄢浪维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1 理论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多年以来的智慧,核心为人,传承与发展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使命。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碎片化、物化现象愈发严重,如何保持非遗的非物质属性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践行的。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各色民族文化交织,共同谱写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截至2019年6月,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胜枚举,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85项,省级628项。虽然贵州非遗不计其数,但在知名度、结合时代的创新、产业发展方面还有所欠缺。保护和利用好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推动贵州的经济绿色发展,为其不断注入新活力。

非遗工作坊,一个连接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桥梁的存在,不失为一个最好的方式。非遗工作坊依托贵州省大旅游、大数据及国家非遗政策,促进非遗文化产品生产精细化、产业化、标准化。截至2018年,在贵州省共有16个非遗工作坊、3个非遗小镇、15个非遗村落、1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工作坊作为一种活态传承方式,发展前景良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非遗工作坊通过培训帮扶,“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并举,从源头上解决了职业技能和劳动就业问题,既有效传承与发展了非遗、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又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了传承非遗技艺与就业增收挂钩,有效激起了他们双手创收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 实地调研的实证分析

2.1 调研目的及主要内容

本文针对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及对非遗工作坊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趋势等展开调研,探索有助于贵州省非遗文化工作坊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健康机制,实现非遗工作坊文旅融合产业负熵向生的转型升级战略,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增收、文化传承三者的和谐统一。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现状、“非遗工作坊”发展路径研究、“非遗工作坊”发展推广创新,以及传承和推广的活态系统。

2.2 调研方法

基于现实情况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观察法两种调研方法并实施。

(1)问卷调查法。设计学生及非遗传承人的调查问卷,调查两个主体对非遗、高校联动认识及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掌握非遗工作坊走进学校及与传承人合作的实际市场数据。

(2)访谈观察法。调研小组通过对非遗工作坊进行深度调查,与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探讨,并访谈其负责人了解当下非遗机构发展状况,收集到第一手材料。

2.3 整体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学校非遗联动调查问卷。绝大部分学生觉得非遗走进校园是有益的,且有兴趣参加活动,这说明非遗工作坊与学校联动具有市场前景,更希望非遗工作坊与学校联动以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技艺为主,并注重实践。

非遗传承人调查问卷。贵州非遗传承人偏老龄化,且半数不是专职,并且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传统非遗较多,传承难度较大;多数认为媒体广告宣传等措施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有益,同时非遗传承人多数愿意且认为有必要同非遗工作坊进行合作,但目前多数没有合作,说明这一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非遗工作坊负责人认为非遗工作坊在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非遗需要数字化的技术支持,所以应注重科学技术与非遗创新相结合;目前主要存在缺乏非遗人才、政策支持与市场营销的问题,所以希望项目团队能在这几方面提供帮助和理论指导,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政府、校方、企业、传承人、工作坊等多方合作模式非常重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实现非遗工作坊的长期良性发展。

3 贵州“非遗工作坊”发展的合作路径

建立“非遗工作坊”机制,全方位打响贵州非遗文化知名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贵州人民增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传承贵州优秀非遗文化,建立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活态系统。建设“非遗工作坊”对贵州省非遗相关的各项工作来说非常有必要。促进落后村落增收创业、创新致富,遴选乡村振兴带头人,继续加大政策扶持激励力度,从而带动更多贫困人口集体增收创业,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3.1 “非遗工作坊”发展合作模式内容

3.1.1 发展传承模式——非遗进校园

通过非遗进校园模式的建设与推广,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为纽带,联合贵州各地区中小学及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相关产业集群,打造非遗进校园的发展模式,集结非遗传承人、社会上对非遗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及高校志愿者,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有效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探索“非遗工作坊”发展新途径。非遗工作坊集结非遗传承人,推进传承人进入中小学、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非遗课堂、非遗培训、非遗实践等,从教育上培养学生的“非遗文化”概念。

3.1.2 合作推广模式——非遗新时代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进行创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从实际出发,迎合新时代新需求,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性、创新性,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宣传推广新路径,从而建设非遗工作坊时代创新推广模式。

非遗+线下体验:建设非遗线下体验场馆及村落,建造具有地标性的游览场地,将文化底蕴和非遗产品推广相结合; 非遗+商业化、时尚元素周边产品:发展非遗衍生产品,生产多元化的趣味性文化产品,将非遗与现代时尚潮流元素相结合;非遗+高新技术:运用互联网、AR等高新技术,推动非遗科技化,如建设线上AR文化场馆等;非遗+新媒体:运用新媒体,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新式渠道,利用短视频、推文宣扬文化情怀,扩大知名度。

3.2 活态产业链——非遗新系统

(1)扩大贵州“非遗”知名度。贵州非遗知名度不够广,大力深入推进整体性非遗保护,始终保持贵州非遗的生命力,充分运用资源,宣传贵州好非遗形象,传递贵州好非遗声音。

(2)创新贵州“非遗”发展模式。贵州非遗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代相结合。创新非遗遗产体系、生态系统组成和文化表达,推动非遗产业跨界文化联动,融入当代。

(3)建设贵州“非遗”活态系统。非遗既是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又是非遗文化产业。依托贵州省大旅游、大数据政策,建设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活态系统。

4 贵州“非遗工作坊”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政府层面

4.1.1 完善地区合作的制度保障

贵州是中国最早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省份之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为贵州非遗工作坊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与此同时,地方市级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见图1),有效地为非遗提供了制度保障且为“非遗工作坊”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平台。

图1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制度保障

4.1.2 提高地区合作程度

(1)加大非遗工作坊的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和有关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作用,扩大非遗工作坊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倡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地方高校等开展非遗工作坊的培训、展览和一些学术交流。

(2)创立研究培训的组织,培养相关人才。为了使非遗工作坊进一步接轨市场,可以成立一些培训组织,以便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进一步推动非遗工作坊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3)举办“非遗工作坊”展览活动。比如开展区域性工作坊的展览活动。同时可举办专题性的展览活动,加强各地区内部及地区之间非遗工作坊的合作与联动。

(4)加强非遗工作坊的对外沟通与交流。以非遗工作坊为载体,利用周边的非遗资源,打造中国印象。利用好各种重大文化交流项目及一些国际著名的活动,开展非遗交流。同时鼓励相关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

4.2 企业层面

4.2.1 加快技术创新

搭建多样化的产品销售平台。基于短视频、游戏等流量红利平台,不仅能够助力非遗代表性项目破圈,而且也为更多长尾化的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渠道,非遗项目通过平台走入公众视野,甚至引发“非遗热潮”,由此带来电商销售等市场化路径,也为非遗传承人的生计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云上文化”的数字文化消费,增强“非遗工作坊”的体验感。当前基于游戏、小程序等数字应用,用户在虚拟空间实现非遗体验线上化,超越时空的限制,同时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进一步加深了虚实空间的连接,前沿科技+非遗传播成为探索的典型应用,有望为非遗体验带来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

4.2.2 树立品牌形象

(1)联动省内文创企业,开创振兴发展新思路。为促进贵州传统工艺全面振兴,联动一些知名文创企业设计师团队对贵州本地的非遗工作坊开展设计活动,对贵州一些独特的民族工艺进行创意设计系列活动。

(2)实施精准投放,推动文化致富向纵深发展。开展探索“培训+订单+企业”的合作模式,对非遗传承企业加以扶持,推动非遗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通过调查了解贵州贫困地区传统工艺的相关情况,内容精准投向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派出专业师生团队服务乡村手工项目,因地制宜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非遗工作坊等文化产业。

(3)将非遗工作坊与贵州旅游业结合起来,创立品牌优势。将非遗工作坊纳入贵州省政府的旅游产业规划之中。依托旅游产业大省的优势,将非遗工作坊定位为旅游附属产品,有利于其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品牌优势。

(4)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完善“非遗”工作坊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对有创牌潜力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梳理排队,引入专业辅导培训机构,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支持重点优势“非遗”工作坊依托品牌优势,整合无牌、贴牌“非遗”工作坊的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拥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猜你喜欢

活态工作坊文化遗产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与文化遗产相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活态文化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