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魁穴的临床应用
2022-09-14谢睿哲李信贤李万瑶
谢睿哲,李信贤,李万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魁穴(Ex-UE4),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二间是指二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位于手食指第2 掌指关节桡侧凹陷处。
穴名释义:以其位置而言,中为中间,正中之意;魁为首,或第一之意,首为阳,故为阳侧。因中魁穴位于中指背侧第二指关节处,握拳屈指即为手指最高点,为其他四指之魁首,故名之。
1 定位
握拳,手掌向心,中魁穴位于手指部,在中指背侧,当近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屈指取之。见图1。一说在手中指背侧,远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图1 中魁穴定位(图片来自网络)
2 解剖
在手指部,皮包骨,筋多少肉。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神经、血管:有桡、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3 中魁穴功用与主治
主要功用:疏通经络,降逆和胃,通痹止痛。
中魁穴具有通调三焦经气,降逆和胃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治疗噎膈、反胃、吐食、鼻衄等症。如《学古诊则》 云:“主反胃噎膈及崩衄”,《玉龙歌》曰:“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近人亦用以治疗中风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肿如梭状指,食管狭窄、食欲减退等病症。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里记载“噎食不下治劳宫、少商、太白、中魁穴……”李东垣《脾胃论》载:因胃实而吐者少,因胃虚而吐者多。从这个意义来看,中魁穴作为经外奇穴,有调理三焦之气,疏通经络的功能,主治三焦之病症,尤其对反胃,呕吐,噎膈等胃肠病。临床上中魁穴也可治疗食欲不振、鼻衄,牙痛,白癜风、指关节痛等。
4 临床配伍
中魁穴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既可以治疗远端的疾病,又可以治疗局部的病痛。如指关节痛,可用中魁穴,配合阳池、外关、曲池等穴;如胃脘痛,可配用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牙痛者,可加用颊车、下关、内庭等穴。
《针灸聚英》 里记载中魁穴配伍少商穴、太白穴、公孙穴、足三里穴、膈腧穴、心腧穴、胃腧穴、三焦腧、中脘穴、大肠腧穴,治噎膈不下。《针方六集》 里记载中魁穴配伍二间穴治疗反胃噎食和一切牙痛,但是有禁灸之说。禁灸的原因可能是此处为关节活动处,古代的直接灸法会产生瘢痕易伤害关节的缘故。
5 主治疾病
5.1 呃逆
呃逆乃由胃气上逆,使胸膈气机逆乱所致。中魁穴乃经外奇穴,对三焦之气有调整功能,故对内在脏腑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中魁穴治疗呃逆的应用记载较多,《学古诊则》谓中魁穴“主反胃噎膈及崩衄”。《针灸大成》 记载:“治五噎,反胃吐食,灸五壮,宜泻之。”《玉龙歌》记载:“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1]。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由胃气上逆冲膈引起的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症表现。王肯堂《证治准绳》 中记载:“呃逆,即《内经》 所谓哕也”。中医学认为呃逆病机总由气逆上冲、动膈所致。呃逆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挛性不随意挛缩,伴吸气期声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呃逆的中枢在脊髓的颈段,刺激通过迷走、交感、脑神经传入,再经传出神经支配肌肉而发生呃逆动作[2]。呃逆患者的发作频率可以在4~60 次/min。根据发病时间和发病频率,呃逆分为急性呃逆和慢性呃逆,慢性呃逆通常是持续性或复发性且多为病理性的;呃逆持续发作2 d 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或顽固性呃逆[3]。中魁穴治疗呃逆以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穴位和针灸中药方剂治疗[4],如配合内关、膈腧、膈关、肝腧、巨阙等穴交替用穴治疗。
5.2 中风手指水肿
中风后手部皮层下水肿,称为“皮水”“中风水肿”。风为阳邪、易袭头面等阳位,损伤阳气;气虚则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腠理开闭失调,汗液疏泄不畅,水液潴留;气虚血运不利、经气失调,气滞血瘀诱发津液停滞于皮肤肌表。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经络阻滞、气虚不能传输、输布津液,水湿停滞为病。
现代医学认为患肢水肿是由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出现血管运动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诱发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皮温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水肿[5]。而针刺水肿部位的局部穴位则可以通过调控局部神经活动、促进肌肉间隙的脉管舒缩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和局部水肿吸收[6]。从解剖结构来看,手背部中魁穴周围有静脉网,尺、桡神经手背指支等分布,蜂针刺激中魁穴可促使神经、血管舒缩活动,血流加快,促进渗出管外的液体成分回流,故水肿得以较快消除。
5.3 类风湿关节炎手指肿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手、足小关节对称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足近端指间梭形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按照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之为“厉节风”“骨痹”;又根据其痛有定处、疼痛剧烈、遇寒湿加重的特点,往往倾向于“着痹”“寒痹”。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发病病机尚不明确,目前存在的科学假说包括: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糖、脂、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水肿[7];⑵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即可发现免疫激活、免疫细胞侵入滑膜和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上述因素可促进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关节软骨细胞分解代谢增强,最终诱发滑膜破骨细胞生成、纤维化和硬化,导致关节破坏[8];⑶解剖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足、手近端指间关节淋巴管闭塞和肿胀部位淋巴管生成不足,导致由炎症因子介导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的水肿吸收不良,加重肿胀程度[9]。
类风湿关节炎肿胀好发的近指间关节部位,蜂针中魁穴恰好可以发挥穴位的近治作用。另外,目前的研究认为经络、穴位及其特有的传导及针感与血管、肌肉、骨骼、软骨等结构的运动终板、神经突触刺激有关;刺激相对应的运动终板、神经突触(穴位)即表现为经络传导现象和穴位治疗反应,同时发挥对血管、神经、肌肉的调节作用[10];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针刺特定穴位可直接发挥神经-免疫调控作用,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炎症反应[11]。因此,虽然尚无直接的蜂针临床证据证明,但是从临床经验来看,中魁穴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手指肿应当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它们对一些疑难病症具有显著疗效,要比一般腧穴针灸疗效更加突显,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此穴在治疗呃逆方面,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不论是偶发轻症呃逆还是顽固性呃逆,均有较好疗效;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只要手法得当,几乎没有或极少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而且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中魁穴处中指近侧指间关节,针感较强烈。选取此穴进行治疗时,应对穴位消毒。如果患者有畏针、出血倾向应慎用此穴;如果手指带有闭环戒指时,蜂针前要取下戒指,以防蜂针后手指肿胀而无法取下,造成手指肿胀坏死。针刺中魁穴除了治疗呕吐、呃逆有一定疗效外,亦有治疗中风后手部皮层下水肿、类风湿关节炎中梭状指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