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弧线改变距离或角度
2022-09-14陈兆强王荣泽
◎陈兆强 王荣泽
一、改变距离
推手中,当对手要发力时,接触点走个弧线或向前推进或向后移动,他就发不出大力或者没法儿发力。什么原因呢?没有习武经历或虽习武而没有过对抗练习者,有时用手推人,反把自己推走,用脚踢人,反把自己踢倒;很随意的推一个离自己很近的人,常会是被推者纹丝不动,自己反而被推动。这都是目的物与身体之间的距离不恰当,或过近,或过远造成的,过近肢体不能充分由曲转直释放力量,过远如强弓之弩用不出大力。在平时的劳作、生活中,凡需要拖动、搬运重物时,都是先拉开架子,调整站位,调整身形,摆正位子,目的是让重物与身体之间有一个最能用出力,又最不容易造成腰腿损伤的距离。抓握推举杠铃,调整站位,调整身形,摆正位子,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最佳距离,能用出大力,又不容易受伤。推手中接触点走个弧线或向前推进或向后移动,改变彼此间的距离,改变对方身、手、腰、腿之间的距离,也是为了破坏他的间架,使他拉不开架子,摆不正位子,把他的发力消灭在萌芽之中。向前推进,缩短距离,阻止对手肢体由曲转直的发生,使他释放不出力量。向后移动,拉长距离,引诱对手肢体由曲转直的发生,使他成为强弓之弩,释放不出力量。
平时单操发力呼呼生风威猛异常,用力顺畅淋漓尽致,那是因为发力时肢体有充分的由曲转直过程,由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腕充分舒展释放弹力。实战时,拳打半势,对手截你的拳腿于半道,或因双方身体间距离的瞬间变化,不让你有由曲转直的机会或过程,使你有力就使不上。练武术有年却无散手练习者打不过街头小混混是司空见惯的,实战时感觉用不出力来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没有距离感,平时练习和实际应用两层皮。谁掌控了彼此间的距离,谁的发力就顺畅,另方就处处不得力用不出力。
二、改变角度
当对手要发力时,改变彼此间的距离可以使对手发不出大力,还可以走个弧线改变角度,使对手发不出大力或者没法发力。平时生活、劳作中,提拿搬运,不但需要摆正位子,还要顺手顺势,如果身子歪扭,背身背手,仍是用不出大力,掌控不了劳作过程。人被擒拿,擒拿者很轻松,被擒拿者根本用不上力,这是被反关节造成背身背手的缘故。推手中当对手要发力时,我走个弧线,改变角度,使他由顺变逆变背,使他不但施不出力,还控制不了自身运动。
走弧线产生效果时,常常是距离和角度同时被改变。
三、改变距离或角度,实现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
接触点走个弧线,改变距离或角度,对手便使不上力,就快不了。他不能快,我就能快,我能使上力,我的力就大。我既快又有力,实现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任何技击术都是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太极拳术也不例外。太极拳者的“有力”“手快”,与一般人的“有力”“手快”不同。一般人是以力制力以快制快,你力大我比你更大,你快我比你更快,是物理意义上的更强更快。太极拳者是通过接触点走个弧线,改变距离或角度,造成我顺人背之势,削弱对手的发力能力,压制其动作速度,是拳术意义上的更强更快。推手中并不全是用走弧线改变距离或角度,实现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当察知对方正准备主动爆发用力时,我针锋相对,用脆快的短劲把他的力盖住堵住截住,将爆未爆之力不大,完全可以把它压制住,我仍是“有力”“手快”。太极拳在对搏的时候,战术上总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与高手推手,想要用力却用不出力,想要快却快不了,高手出手“太快”跟不上,用力“太大”难以抗拒。“力大”“手快”是太极拳术技击者必有之两大特征,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走弧线改变了距离或角度。弧线走得好不好,柔软乃至极柔软为至要。推手都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力矩、力偶、惯性、碰撞、杠杆等物理原理,练习者无须精通这些物理原理,只要柔软,只要走好弧线即可。
散手也是在改变距离或角度上做文章,但它不是靠走弧线,主要是靠灵活的步法移动。太极拳者在灵活的步法移动的同时,还多了一个走弧线。太极拳者打散手必须要以击打对击打,不能以推对击打,推相对击打不知要慢多少。走弧线是太极拳者的本能,已经习惯成自然,击打中手磕碰时会以极小的动作走个弧线,走弧线后虽然难以立马切入反击,但至少能取得破坏对方稳定的作用,对方不稳定就打不出理想的杀伤力,就快不了。散手大多时候是拳打脚踢,肢体单点接触,走弧线是在单点接触的情况下操作,它与做动作不一样,不是同一个概念。接触瞬间,换劲不换点,事实上也换不了点,走个极小的弧线,这在太极拳里叫作“挨何处何处发”。太极拳者的散手应该与其他拳术的散手有所不同,要对“打劲不打招”“挨何处何处发”等有所体现。散手走弧线能否取得满意效果,全在柔软功夫上。走弧线不仅仅是手在走,身体要跟上,身如风中旗,随风飘扬,唯风力是应,如浪中鱼,随波逐流,唯水流是应,舍己从人,如水渗流无孔不入。除了柔软,乃至极柔软,身形灵动,进退快捷,对改变角度或距离的贡献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