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城出版社:以文学之力构建文化之城

2022-09-13

出版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花城图书文学

记者丨杨 帆

优秀的原创作品具有极大的破圈力,可以在各艺术门类中起到“母本”作用。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

如果说岭南大地是一片文学的“沃土”,那么《花城》杂志与花城出版社(以下简称花城社)就是这片沃土上绽放的花朵。随改革开放春潮应运而生的花城,已经成了中国新文学的摇篮和重要阵地,他们敢于开风气之先,以进取的姿态探索着文学出版的地平线。正是在这里,程甲本《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和钱钟书、琼瑶、王小波等作者首次被推介给读者,而花城社推出的《沈从文文集》《郁达夫文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也行销海内,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标杆。

历经40 余年筚路蓝缕,如今“花城”的名字已与精品、新锐密不可分。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花城社更强调精品立社,《这边风景》《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斩获了大量的奖项,也获得了新一代读者的认同。那么在越发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向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跨入“不惑”之年的花城社将如何定义自身,又将如何实现与作家、读者的深度链接?花城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给出了她的理解。在她看来,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正在步入下一个繁花锦簇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应抓住“出圈”的无限可能,成为各个艺术门类的“母本”,创造更大的时代声浪。

我们关注到,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尤其关注文学生态的构建。作为计划的共同发起人,花城社与《花城》杂志期待未来的文学出版生态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文学产业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作家创作生产,期刊、出版社刊发出版,媒体和发行平台传播推广,影视等领域IP 转化,版权翻译输出,等等,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将创作、生产、传播等各环节有机联合,搭建一个衔接各环节的新型业态平台,推动全链条整合合力,也是花城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花城社旗下有《花城》《随笔》两大文学品牌期刊,有40 多年文艺社出版传播的丰富经验,有岭南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强大后盾,更承继了一代代广东文化人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2022 年,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省出版集团支持下,花城社正在筹建“花城文学院”,以“花城”文学品牌为依托,创建新型城市文化交流空间,集创作阅读、艺术交流、出版传播、版权贸易、教育生活多元功能于一体,搭建文化桥梁,汇聚经典IP,雅集高端盛会,打造一个“城市文化空间+多元产业平台”的新型文化IP,希望以花之名照见文学之美,以文学之力构建文化之城,为文学赋能,为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公众服务。

如今的花城已经是原创文学出版的重镇。在做好文学出版的领域,花城人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和思考?

以文学见证时代,用阅读开启世界,融入新的行业形态,积极拓展内容源头,挖掘当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崭新内涵,焕发文学的生命力,是花城社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占花城社的出版物品种超过70%,为花城社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花城社出版的图书多次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年度“中国好书”奖7 种,是获此殊荣最多的北京之外的地方出版社;承担“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4 个;2014—2020 年连续7 年荣获“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 强”称号,多种图书入选“中央宣传部对外出版和展览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央宣传部向港澳台出版发行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曾获输出优秀图书奖,共计输出图书百余种。

在这些成绩背后,花城人如何看待原创文学板块在整个文学出版中的地位?文学新人在这个时代应当如何出头,获得市场的认可?

原创文学可以说是整个文学出版链条的内容核心。在当下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这句话受到了很多质疑,有些人开始转向流量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等。然而“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原创内容才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核心。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高质量其实就是强调内容的优质性,优秀的原创作品具有极大的破圈力,在各艺术门类中起到“母本”作用,也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生长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人世间》影视转化获得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花城社一直是非常关注文学新人和文学新锐的。比如《花城》杂志早期设置的“花城发出”和“实验文本”两个栏目,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花城关注”栏目,也都是以关注新锐写作、关注年轻态表达为核心的。“花城关注”于2017 年隆重推出,希望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具年轻特质和创意态度的写作,以及某些在传统文学视野外野蛮生长的新生力量,同时,用不同的观察路径和文学生态去组合他们,使其碰撞化合,为拓宽文学的“边界”探求各种可能性。该栏目邀请著名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担任主持人,推出后,反响巨大,《人民日报》《文学报》《文艺报》相继报道,且持续关注。2017-2022 年“花城关注”共推出36 期,刊发100 多位中青代作家作品,年龄主要集中在80 后和90 后,目前最小的是1995 年,主题形式题材都非常多样化,有影视跨界、剧本、诗剧、豆瓣文学、同人写作,也有时代热点的科幻文学以及拓宽地域写作的少数民族文学和新海外文学,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期刊同行的高度关注。花城社出版的丛书《锐小说》等系列,也都是关注青年当下写作的出版物。

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异军突起带动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和《苏东坡传》等文学作品的销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是否给文学出版的营销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东方甄选定位为最有文化的直播间,依靠优秀教育者队伍打通了精品图书和用户之间直接的桥梁。对文学品类图书的带动,创造了一个惊喜和一种信心,优质的文学作品是有市场的,可以打动读者的内心,也可以唤起受众的购买。花城社一直致力于出版优秀精品文学图书,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找准定位,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产品,也是我们未来在互联网新媒体营销努力的路径和方向。复制东方甄选这样的辉煌,感觉是目前难以达到的,但花城已经稳步而坚定地开始了在新媒体营销和销售方面的尝试和布局。花城社会更多在豆瓣、抖音、B 站等发力,《花城》杂志则更加侧重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文学充满想象,互联网创造奇迹,通过营销方式、传播途径的迭代更新,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反而充满“出圈”的可能,不断吸引激发更多的潜在读者,到达更广阔的未来。

基于多种原因,当下出版行业人才流失仍较为严重,花城有哪些培养并留住新人文学编辑的经验?

结合广东省出版集团的相关人才培养政策,花城近年青年文学编辑的成长空间比较大。2019 年以来,我社培养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 人、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 人、省出版集团青年英才9 人,还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他们都是花城社成长中的业务骨干,形成了一定的年龄梯队,也是花城出版社的未来。集团和社里给他们压担子、搭梯子,配套人才的特殊津贴,提供很大的选题项目运作空间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平时的工作中,还以编辑沙龙、业务讲座、业务培训、专题讨论等形式,开展业务交流、思想碰撞,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同时充分利用《花城》《随笔》出版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选派青年编辑到杂志社学习锻炼,提高业务能力,开拓积累出版资源。■

猜你喜欢

花城图书文学
Beautiful Scenic Spots in the “Busy Flower City”“繁华花城”的美丽景点
晋源区召开稻花城项目推进会
我们需要文学
花城看花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