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敬泽:铸就文艺高峰,是作协和出版界共同的使命
2022-09-13张艾宁
记者|张艾宁
“中国作协希望加强与出版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作家创作、推动图书出版、推动文学繁荣,这也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最大的意义所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2022 年7 月31 日,“作家天团”和“文学出版天团”齐聚“文学之乡”益阳,共同见证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发布。两项计划的发布如石子入水,在文学界和出版界激起阵阵水花,漾起层层涟漪,并不断向更广阔的范围扩散。
全国文艺界不会忘记,2021 年12 月14 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期待与谆谆嘱托。
基于此,“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应运而生,两项计划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据了解,两项计划共筹备半年之久,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和计划的总发起人,中国作家协会在这个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不同于以往发布的直接面向作家的工程,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的系统性合作,为推动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的全流程平台。
然而,两项计划的发布,向文艺出版界发出了怎样的信号?“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作品的入选标准是什么?在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环节,计划将给予怎样具体的支持?出版界应如何进一步配合好两项计划的实施?未来该计划将如何进一步凝聚文艺界和出版界的力量?种种疑问仍萦绕在文艺出版人的心头。
为指明合作方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评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忙碌间隙,接受了《出版人》杂志的专访,详细解读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提出背景、实施细则和未来规划。李敬泽表示:“我们将不断探索文学在生产、传播、转化等环节中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期待作协和出版界达成更加活跃的合作。”
7 月底8 月初,“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湘发布,作为计划的主办方,您对这次文坛盛会有何感触?最终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8 月初,作协在湖南发布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这两个计划在发布之后都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反响。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和传播非常广泛,可以说很少有一个文学活动会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另一方面,很多作家和文学出版界的同人,也都对这两个计划展现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
我想大家都还深刻地记着,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最后,他提到:“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是党和人民的期待;“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则是文艺界共同的任务和使命。当然,“高峰”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这既是广大作家、广大艺术家的使命,也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出版社、文学杂志的共同使命。
着眼于这个使命,着眼于党和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对于文学的根本期待,如何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如何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如何把出版优秀作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基于此,中国作家协会提出这两个计划。
这两个计划是推动中国文学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两个重要举措。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作协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作协在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新时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展现了中国作协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两个计划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文学界、出版界的高度关注、鼓励和支持。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将在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从作协的角度而言,设计这样一个机制的初衷是什么?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协着眼于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所搭建的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的发动机。计划的共同发起人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这样的对外译介专业机构,连接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和传播。
作家在电脑前进行创作是一部文学作品诞生的根本条件,但是我们希望文学创作这件事不仅发生在作家的电脑前,而应该贯穿整个文学生产、传播的链条中,共同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学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生产、传播精品力作的生态环境,我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
作家协会,在大家的理解中,代表的是作家方面;出版社,在大家的理解中,它是推动出版、传播、推广等环节的机构。过去,从机制上来讲,作家和出版两端缺乏系统的联系。现在,我们把这两端通过一个链条连接了起来。今后,我们希望图书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乃至一些网络公司,都加入这个平台,这是我们持续要努力的方向。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基本架构是什么?未来将如何进一步体现该计划的价值?
第一,要想推动精品力作出现,文学编辑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文学编辑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能够有效推动作家提高作品质量。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可以列举出很多这样的案例——由于编辑在出版过程中高度的负责和投入,推动和帮助作家完成了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出版所起到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文学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如《林海雪原》《红岩》,甚至可以说,这是作家与编辑共同完成的作品。
在新时代,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机制,相应地支持编辑,从文学创作环节入手,帮助作家提高作品质量。说实话,过去每年出那么多小说,很多小说我估计编辑根本不改,更不用说和作家一起探讨情节,提出意见。但我们看到,近几年的文学出版生态已经有所进步,很多出版社的重要作品在出版前、在作家写作后期,都会请专家审读,帮助作家进行论证,挑毛病、提建议等,这是特别好的机制。事实上,经过这个机制的洗刷,最终作品呈现的质量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所以我们这个计划首先要支持出版社、支持编辑,让编辑更好地介入作家的创作,帮助作家把关和提高作品质量。
第二,好作品出版后,如何更好地传播、推广、转化?我们必须承认,近几年,文学出版、文学销售、文学阅读的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去适应新的变化。怎么能够让精品力作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让其更准确、更有力地抵达读者?这恐怕需要我们做出很多探索。因此,好的阐释、推广、宣传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希望建立一个机制,更好地推动好作品的传播,提高文学精品力作的影响力,这也是我们制订这个计划的初衷。
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要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打造为一个品牌,经过三五年的发展,在作家、出版社和读者层面,形成有品质保证的品牌认知度,让读者一看到书上印着“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logo,就自然而然知悉这是一部有品质保证的好作品,可以放心购买;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在大型书展上设立“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专架并举办专题活动,目前这些举措都还在筹划中。
第三,推动文学作品向影视版权转化。我们立志于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一方面我们要出好作品,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希望文学能够向其他艺术和媒介形式转化和延伸,这实际上也会提高文学本身的影响力。最近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作品《人世间》,随着同名电视剧的热播,也推动了长篇小说《人世间》的传播,我觉得这是一个健康的生态。
在这方面,我们与平遥国际电影节进行了合作。在今年10 月即将召开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单元,就叫“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的迁徙。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向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影视生产方推荐一批文学作品,助力文学作品向影视版权转化。
总的来说,这个计划的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我们将不断有新的动作和推出新的机制,从创作、编辑、出版、传播、转化等文学生产的全链条入手,集合各方力量,充分形成合力,推动精品力作出现,更广泛、更有力地实现文学的价值。
这是这个计划未来的基本想法和基本架构。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一批入选作品有19 部,这19 部作品有哪些共同点?作品入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攀登”,意味着对于文学作品质量和高度的要求,整个计划也都贯彻着一种高度意识,所以第一批入选的作品代表的是近期当代文学出版的高度。
可以明确的是,这个计划主要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报选作品均要求为未出版作品。所以在评选时,这19 部作品都是出版社口袋里的书,没有正式出版,因此没有明确的市场表现做参考。但一部作品的重要程度如何,出版社事先都会有相应的评估,当出版社把他们认为的重要作品推荐过来后,我们再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认真地研究、比较,以保证入选作品的质量。
筛选的标准当然是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内容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选题层面没有特定标准,通过第一批入选的作品也可以看出,选题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在作品被选入计划后,我们会和出版社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包括给出版社提供一定的资助和支持,并且保证“一书一策”。针对一部作品,在出版前,编辑还将做哪些工作?怎么帮助作家提高作品质量?出版后,编辑计划怎么推广?依据这些问题,形成完整的策划方案。
当然,这主要依靠出版社的努力,毕竟我们不是出版方面的专家,只能支持、鼓励、推动、帮助出版社去做这件事,最终让一部作品能够以更好的风貌出现,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有32 家共同发起人并成立了联席会,该联席会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联席会成员的入选标准是什么?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凝聚联席会力量?
所谓“联席会”,不是为了开会,而是一个工作机制,要办实事,所以不可能一上来就容纳100多家机构,目前的成员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方面比较活跃的出版社和期刊。随着我们工作机制的丰富和拓展,还会不断地吸纳新的成员,就像刚才说到的,未来的新成员不仅限于出版社,还包括影视公司、网络平台等,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作协将组织成员定期交流最新情况和问题,并协商解决对策。
我们现在身处极其复杂、变化多端的文学生态中,大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文学生态,从而优化生产,逐步达到“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的目标,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至于这个计划的评选频率,也并非固定为一年一次。我们希望这是一个灵活的机制,而不只是呆板地定期评奖,全然不顾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和出版规律。为了形成这样灵敏的机制,作协与作家、出版社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出版社形成了重要选题,随时可以向作协提报,我们会根据提报的情况,分批次来宣布入选作品。
这样确实能充分尊重出版规律和创作规律,但同时也对作协日常的工作提出了很细致的要求。
这倒不是问题,这项工作顺畅运行的根本前提就是要与出版社建立密切的、即时性的沟通渠道,所以我说要建立一个灵敏的机制,而不是一个呆板的计划。
在您看来,文学新人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越来越难以出头了?文学新人应当如何获得市场的认可?
我从事文学工作已经30 多年了,这30 多年来常常能听到文学新人很难出头的言论。大家都说文学新人越来越难以出头,但其实很难用确切的数据来衡量。客观地说,为什么每一个时代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文学新人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即便写出了一部很好的作品,要想获得很大的影响力,天然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个我们必须承认,这也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在于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使得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有才华的写作者能够更快、更好、更充分地被注意到。
当然,我们要坦然面对变化。目前,文学新人和新作品出现的渠道和途径正在急剧变化。过去,很多文学新人都是从传统文学期刊投稿开始,写了若干年后渐渐被人熟悉,而后再出书,慢慢建立自己的名声和读者群。而现在,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新人作者不经过期刊,而是直接从出版机制中冒出来,这也是作家协会要加强与出版社合作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能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年轻作家的成长。
那么从您的观察来看,愿意专职从事写作事业的人在这个时代有没有减少?
其实我觉得恰恰相反,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泛化的写作越来越多。包括在小红书、豆瓣、知乎上发帖,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写作。也许写着写着,就开始从事真正的写作事业了。所以我相信在新的生态里,会有新力量生长起来。
至于说从一开始就立志当全职小说家,不做别的职业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全中国肯定不能有100万人励志当小说家,那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在任何时候,专业作家的出现,都是在广泛的写作者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借由此计划,中国作协还将向出版界发出怎样的信号?
《出版人》杂志是一个面向出版界的产业杂志,在业内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也特别高兴接受《出版人》杂志的采访。对于中国作协来说,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出版界的合作,共同献策,建立一个好的文学生态,推动作家的创作,推动图书的出版,推动文学的繁荣,这也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最大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地探索文学在生产、传播、转化等环节中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我们也特别期待与出版界有更加活跃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