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解题方法

2022-09-11陈娟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明历史

陈娟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印发。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一直以来也是初中历史各种测试着重考查的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谈一谈初中历史试题的解题技巧。

1.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仔细推理少失误。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例.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政策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此题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本题答案为A。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广泛传播,排除B项;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等级观念,排除D项。

2.依据时空观念定范围,阶段特征分清楚。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例.出现下页表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1952年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高,到1956年则占到了85%以上。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构建时空观念:1952年—1956年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本题选A。

3.史料实证评史事,思维定式须破除。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例.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国和北约都不愿因为乌克兰而与俄罗斯兵戎相见。但从长远来看,美国和北约利用乌克兰遏制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不大可能改变。在当今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色彩依然浓厚的环境下,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国家在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博弈,仍有可能利用新的热点问题而呈现更加纷繁复杂的特点。

——摘编自张磊《试析俄罗斯和乌克兰未来关系走向》

结合材料,就目前的俄乌局势,你认为哪一国际组织应发挥作用来协调矛盾?结合史实,就如何突破“地缘政治博弈”,发表你的看法。

解析: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与安全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结合史实,就如何突破“地缘政治博弈”谈看法,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例如:观点可以是“加强合作,实现共赢”,相应的史实为“二战中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败法西斯;雅尔塔会议,协调行动,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观点还可以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相应的史实是“‘一带一路’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历史解释须客观,准确理解不离谱。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例.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有人称为信息文明,有人称为生态文明,笔者主张合称为信息—生態文明,因为信息化和生态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是振起新文明的两翼,两翼并举才能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病,在继承和发扬其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

——摘编自苗东升《文明的转型》

材料中作者认为工业文明将会被什么文明取代?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请你为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是信息—生态文明。如何对待作者的这一观点,需要学生分析历史,有自己的历史认识。例如,赞同作者的观点。理由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人口、环境、能源、生态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各国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各国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人类社会将会向信息—生态文明过渡。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发展绿色经济、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治理等。

5.家国情怀境界高,热点话题做到心中有数。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例.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之路】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走中国道路有三次重大转折:一是党的纲领从一大纲领发展到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二是革命道路从“城市武装暴动”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三是革命路线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转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路线。

——摘编自杜志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中国道路经验的历史考察》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中国道路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改造之路】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三大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孙建华、于婉华《“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三大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中国道路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遵义会议的召开。

(2)回答第(2)小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三大改造的影响。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會条件。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让学生在探究中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四个自信”的表达必然需要融入“家国情怀”衍生出的对国家、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荣誉感。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文明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请文明演绎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新历史
文明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