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与恐高症

2022-09-09青丝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恐高症眼见华山

青丝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幻想自己化身为一只小鸟,从空中飞翔俯瞰纽约这座城市。我从她的文字判断,她可能有恐高症,所以才把目眩神晕的感受描写得如此精细。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有损声誉的事,很多文人都有恐高症。包括我自己,每次看到视角从高处往下拍的照片或电影镜头,就会血压骤降,汗洽股栗,由此想到加缪的一句话:“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恐高症很常见,有专家说大概每20人中就有一个恐高。科学家认为恐高有三要素,首先是人的视觉焦点产生偏移,其次是身体的控制能力差,再加上前庭系统功能较弱,导致人对垂直高度估计过高,直觉上感到更可怕。文人中有不少符合这些要素,既多愁善感,又手无缚鸡之力,很多时候都欠缺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在登高探索自然风景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消极思维以及焦虑情绪,由此令恐惧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唐代韩愈与友人游华山,就因恐高闹出过大笑话。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是因为上山时可以提前找准落足点,即使山道险峻,也不会让人感到恐惧,很多人都是等到下山,才发现纵向视角和横向视角是不一样的。韩愈眼见四周山谷深不可测,顿时腿软无法行走,以为余生要被困在山上了。求生的意愿与死亡的恐惧交织,令他情绪崩溃,当众失态痛哭,还很矫情地写信与家人诀别。一起上山的友人和仆从,怎么劝慰安抚他都没有用,只好通知华阴县衙,县令派遣大量人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韩愈抬下华山。

不过,恐高也并非一无是处,能助人跳出既有思维,进入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层面去思考問题。法国哲学家萨特到比利牛斯山脉度假,在一处险峻的山口,他恐高害怕,有“想纵身一跃”的冲动。这种极端恐惧反应,启发他写出了《存在与虚无》,看到了存在主义的真相。相似的还有北宋的苏轼,他初入仕途,任陕西凤翔府节度判官,与商洛令章惇交游,二人脾性投合,相处得很好。两人有一次到仙游潭游玩,经过一处崖谷,章惇让苏轼到对面的山崖上题壁,留下二人的名字。

苏轼见崖谷只有一根木头连接两端,下面就是峻峭矗立的万仞绝壁,一眼看不到底,顿时两腿发抖,不敢过去。章惇很从容地走过独木桥,取一根绳子拴在旁边的树上,攀爬绳索到山壁的高处,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书写“章惇苏轼来游”,又沿原路返回。与萨特一样,苏轼很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同,判断出章惇是个能杀人的狠角色——正常情况下,人会把危险的恐惧,控制在情绪的安全距离内,面对重大危险有着赌博倾向的人,更容易做出一些毁灭性的行动——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轼的判断很准确。

恐高的人,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复杂性会更为敬畏。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率幕僚登华山,在令韩愈贻羞的苍龙岭,毕沅眼见山势一直向外延伸到无穷,觉得这么陡峻的山路根本不可能走下去,于是陷入了恐慌,上演了和韩愈一样的剧情,号哭大闹,写信向家人告别,陈述这一生要断送在华山上了。

同游的幕僚和下属都抚慰他,只要下山的时候眼睛盯住阶梯,不看两边,即可从容而下。但是不管怎么劝说都无效,毕沅死活就是不敢自己走下山。眼见一省最高长官被恐高困住,各级官员都被急坏了,最后想出了一个另类办法:送酒到山顶让毕沅喝醉,昏睡失去知觉,再用毯子把他捆扎起来,一路用绳索垂吊下山。

毕沅事后的反应很得体,没有因这一糗事感到难堪焦虑,还专门筹了一笔款,用于拓宽苍龙岭的山路,就是知道恐高没什么好羞愧的。毕竟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早被淘汰的往往就是那些不懂得恐惧的人。

猜你喜欢

恐高症眼见华山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眼见不为实
不让眼见“违实”——“依眼”看事,是一种坏习惯
恐高症
恐高症
眼见的一定为实吗
华山历“险”记
你该向哪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