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粉痂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2022-09-09张水军张建丽张智芳

现代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薯块表面积病斑

王 颖,刘 斌,张水军,昊 翔,才 力,张建丽,张智芳*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综合保障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内蒙古赤峰市农牧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马铃薯营养丰富,素有“地下苹果”的美誉,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内蒙古自治区因其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对发展马铃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内蒙古主产区多年规模化种植以及马铃薯新品种的大力引进,部分感病品种也被较多地应用于生产,造成了马铃薯的病害日趋严重。

马铃薯粉痂病(Potato powdery scab),是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粉痂菌 (Spongospora subterranea f.sp.subterranean)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是国内外马铃薯重点检疫病害之一[1]。马铃薯粉痂最早于1841年在德国被发现,到1885年便在欧洲普遍传播,在美国、以色列、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发生较重[2-3]。在我国,最早在1957年福州地区发现该病,到目前,在内蒙古、吉林、甘肃、福建、江西、贵州、云南、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也局部发生此病[4-6]。马铃薯粉痂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在高温、多雨、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发病严重。由于该病呈零星点片隔年发生,加之该病症状与马铃薯疮痂病症状相似,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生产上也没有明确有效的杀菌剂用于防治。病害一旦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给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潜在威胁。现在已知的药剂中,安泰生、喹啉铜、倍护和生石灰具有防治效果,但效果并不一致。国外曾研究过化学药剂氟啶胺对防治马铃薯粉痂病有一定的效果[7]。张智芳等[8]研究表明,120倍液氟啶胺浸种结合3 L/hm2沟施和4.5 L/hm2块茎形成期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本试验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对内蒙古主栽品种选用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剂对马铃薯粉痂病进行防治研究,以期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为生产上防控马铃薯粉痂病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大土格木村,选择马铃薯粉痂病常发且危害有代表性的试验地块。该地区海拔1 400 m,平均年降雨量110~3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8—9月。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土壤为栗钙土,平均无霜期108 d。种植马铃薯品种为“夏波蒂”二级种薯。

1.2 供试药剂

供试试剂为1.5%苦参狼毒素(山西德威)、问鼎(包括3个剂型)(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益生元JQD菌肥[京青仲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氟啶胺(日本石原产日株式会社)、杜邦赢绿(杜邦公司)。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浓度处理,具体处理方法见表1,清水喷施作为对照(CK),每处理5次重复。各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6行,行距90 cm,行长6 m,小区面积32.4 m2,试验地面积共计800 m2。

表1 试验药剂处理

将各处理调制成所需浓度的水溶液,用搅拌棒充分搅匀后施用。施药过程中均严格按照施药要求进行喷施。除试验处理相关设置外,田间管理均按各示范点常规大田栽培方法进行管理。

试验于2019年5月20日播种,9月21日收获。

1.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1)出苗率:苗齐后进行出苗率调查。(2)产量及商品薯率:待植株成熟时收获,每个试验小区挖取2行、每行3 m长度进行收获测产,并测定商品薯率(>150 g和<150 g)。(3)粉痂病发病情况调查:将收获测产的薯块根据粉痂病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记录发病情况。粉痂病分级标准:1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1%~2%;2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2.1%~5%;3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5.1%~10%;4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10.1%~25%;5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25.1%~50%;6级:病斑面积占薯块表面积大于50%。

病指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ASS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比较数据间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齐苗后,调查各处理的出苗率,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各处理的出苗率均在95%以上,且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各处理田间用药均是安全的。

表2 各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2.2 各处理对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影响

对收获薯块进行粉痂病分级调查,同时进行测产,测定结果见表3。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各处理粉痂病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著,其中处理1和处理5的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7.78和8.0,与处理2的病情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与处理3和处理4的病情指数间的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5的病情指数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病情指数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对于病指防效,处理1和处理5的防效最大,分别为55.6%、54.3%,处理3和处理4的防效次之,分别为45.0%、40.3%,处理2的防效较差为29.6%,结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2个指标,1.5%苦参狼毒素和杜邦赢绿2个处理对粉痂病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且均优于其他处理。

表3 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还可知,各药剂处理后马铃薯产量的增产率为1.5%~7.9%,但与对照产量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处理3增产率最高,增产7.9%。处理2和处理4的增产率次之,分别为7.0%和7.4%,其他处理的增产率较低,仅3.4%和1.5%。

3 讨论与结论

马铃薯粉痂病是一种种薯和土壤带菌传播的病害,控制难度较大,而且马铃薯生产的集约化、易感品种的种植、灌溉频次的增加均是粉痂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马铃薯粉痂病是不病则已,一病难治,对于马铃薯粉痂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致使生产的马铃薯失去了商品价值,特别是进入超市的鲜食型马铃薯。目前,生产上大多采取化学药剂和农业措施等方面对粉痂病进行防治,药剂防治仍是较为重要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粉痂病从种薯处理、土壤处理等方面报道较多[9],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粉痂菌对土壤的污染,然而种薯带菌以及家畜(采食生的带菌薯)粪便带菌均有可能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张彤彤等[10]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效基本优于传统化学药剂。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去防治马铃薯粉痂病,降低其发生概率,减少损失。由于马铃薯粉痂病病原菌不产生菌丝,至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而且针对该病害的防控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发现对该病害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

本试验选择了包活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5种防治药剂,进行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研究,从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各处理对马铃薯的出苗均没有影响;使用各种药剂后粉痂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其中1.5%苦参狼毒素和杜邦赢绿处理表现较好,防效分别为55.6%、54.3%,益生元JQD菌肥和氟啶胺的防效次之,分别为45.0%、40.3%,问鼎处理的防效较差为29.6%;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的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此结果仅为1年的试验结果,而且大田试验条件难以控制,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处理以验证其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薯块表面积病斑
巧求表面积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红薯开裂原因分析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表面积是多少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表面积是多少
轻松治愈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