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不同灌注压力对肾结石患者的影响*

2022-09-09刘杰袁观远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石术肾镜休克

刘杰 袁观远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是由于尿液中的成分形成结石沉积在肾脏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血尿、排尿困难等,严重时患者可并发感染、肾积水等疾病[1-2]。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优势在于对肾结石患者的手术创伤小,痛苦较轻,恢复时间短等[3]。其主要是肾镜进入体内进行碎石,且适用于直径大于2 cm的肾结石患者[4]。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多使用高灌注压力,但可能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低灌注压力主要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采用较低的灌注压力进行冲洗,其可降低组织创伤,临床常用于输尿管结石疾病[5]。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不同灌注压力对肾结石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及血清血肌酐(Scr)水平等的影响,现对此次研究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阳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文献[6]《泌尿系结石临床诊断治疗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3~68岁;首次确诊。排除标准:患有其他重大恶性疾病;无法正常交流;不积极配合治疗;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30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2.15±4.26)岁;单发结石(>2 cm)15例,多发结石26例。观察组男33例,女8例;年龄25~68岁,平均(42.62±3.45)岁;单发结石(>2 cm)13例,多发结石28例。两组性别、结石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定并批准实施此项研究。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订自愿接受治疗的证明文件等。

1.2 方法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对照组持续灌注压力>140 mmHg,观察组持续灌注压力≤140 mmHg。两组均在术前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连接延长管做人工肾积水,指导患者呈俯卧位,然后在B超下行肾盏-肾盂穿刺造瘘术,在泥鳅导丝引导下用筋膜扩张器逐步扩大通道,最后置入18F外鞘。使用医用加压器按设定的灌注压力供应无菌生理盐水持续冲洗。通过钬激光将术中发现的结石击碎,激光能量设定为2.0 J,频率设定为10 Hz,通过持续灌注的生理盐水或取石钳将碎石取出体外。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观察 24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两组碎石取石时间、冲洗液用量、术后发热、术后残石(经腹部超声复查确定是否有残留结石)。(2)生命体征及休克指数: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体温、脉率、收缩压及休克指数。使用体温计检测腋温,脉率检测仪检测脉率,血压计测定收缩压,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3)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外周血WBC、NEUT及血清Scr。分别采集两组静脉血6 ml,将其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外周血NEUT采用全自动细胞计数及活率分析仪进行检测,外周血WBC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另一份待其凝固后,以 3 000 r/min 的离心速率离心 10 min 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cr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观察组冲洗液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发热、残石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2.2 两组生命体征及休克指数比较

术后24 h,观察组体温、收缩压、休克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生命体征及休克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生命体征及休克指数比较(±s)

组别 体温(℃) 脉率(次/min)术前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24 h对照组(n=41) 36.65±0.28 37.95±0.59* 73.85±6.74 82.02±6.11*观察组(n=41) 36.74±0.32 37.51±0.42* 72.45±8.21 79.39±8.13*t值 1.355 3.890 0.844 1.656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续)

2.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WBC、NEUT及Scr均升高(P<0.05);术后 24 h,观察组 NEUT、Sc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WBC(×109/L)NEUT(%)Scr(μmol/L)术前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24 h对照组(n=41) 7.02±1.34 12.14±3.11* 60.03±8.54 87.14±6.02* 101.25±48.11 121.36±37.41*观察组(n=41) 6.86±1.75 11.33±3.09* 63.52±10.52 83.45±7.12* 92.57±25.24 105.03±27.36*t值 0.465 1.183 1.649 2.534 1.023 2.25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肾绞痛、肾区叩痛、血尿、肾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是肾结石临床症状的表现,且好发于男性人群[7-8]。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现已在肾结石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0]。目前,经皮肾镜取石术主要是采用高灌注压力治疗肾结石患者,即持续灌注压力>140 mmHg,但在临床应用中灌注压力升高可能会导致冲洗液大量吸收,出现一系列并发症[11-12]。

低灌注压力是指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持续灌注压力≤140 mmHg,手术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灌注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固定的灌注压力可以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及结石碎渣冲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冲洗液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发热、残石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体温、收缩压及休克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肾结石患者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低灌注压力可有效减少冲洗液用量,优化围手术期情况,有效降低患者的休克指数、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与卫超等[13]研究结果一致。NEUT通过吞噬细菌,在抗感染中发挥防御作用,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出现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加重;Scr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的物质,主要经过肾小球排泄,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肾功能障碍。低灌注压力是指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持续灌注压力≤140 mmHg,低灌注压力不仅可以减轻组织创伤,还可降低细菌毒素及致热源的吸收,进而有效减少对机体产生的炎症刺激;此外,术中维持低灌注压力,可缓解肾脏代谢的负担,保持肾小球滤过率处在正常水平中[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两组WBC、NEUT及Scr均升高,观察组NEUT、Scr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肾镜取石术低灌注压力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减少感染发生,与倪大伟等[1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肾结石患者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使用低灌注压力具有冲洗液用量少等特点,术后发热和残石的发生情况相对较少,且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改善患者肾功能,减少细菌感染及术后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石术肾镜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及手术护理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分析
鹧鸪天·扶贫路上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