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同的墨竹艺术

2022-09-09撰文赵英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竹子笔墨绘画

撰文=赵英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本页 北宋 文同《墨竹图》 绢本 立轴 水墨 131.6×10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时代背景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纷争局面,宋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避免官宦专权,施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方针,大力发展科举制。由于科举制的不断成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扩展了艺术的社会力量。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对艺术的发展十分地重视,宋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便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将艺术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在宋代统治者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文玩的欣赏与收藏蔚然成风,不断推动着美术的新发展。到了北宋中期,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地方官权,冗员数量无限扩大使整个国家陷入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危机。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宋代统治者不得不实施变革。在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政治斗争下,社会矛盾愈发激烈,让当时的有志之士陷入了现实与理想的两难境地。仕途的失意使他们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以此来宣泄内心的苦闷,试图在书画的世界得到思想的解脱,因此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寄托。

二、文同其人

对页 文同、苏轼《墨竹卷》(绘画部分)28×63cm 北京保利2020 秋拍“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成交价:1.219 亿元

本页 上图:文同、苏轼《墨竹卷》局部 苏轼题字

文同,字与可,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梓州永泰,这为其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先天的自然物质基础。文同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读,以好学名世,在诗文书画、音律与围棋方面均有所成就,善画枯木山石,以墨竹闻名于世。后有表亲苏轼称其为诗辞书画四绝,文同与苏轼既为表亲亦是良师益友,二人在艺术造诣方面互相成就。文同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墨竹上,其艺术风格简朴凝重,笔意洒脱,意境幽远。文同通过画竹抒发心中逸气,修身养性,寄情于竹,也是这种对竹的喜爱使其为官清正廉明。文同生于北宋年间,虽任官宦数十年,却视金钱利益如粪土,淡泊名利,无心于功名利禄,期间大力兴学,为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同幼时家境贫困,对底层社会的人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为官期间身体力行,信守爱民,其德行一致,品德高尚,这也间接地体现在了其绘画作品上。工作之余,文同游历人间,深切体验四时朝暮,自然山川,胸有丘壑,腹有乾坤,这体现在其诗词之中,满腹的豪情壮志挥洒于纸上,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胸襟。

三、文同的墨竹艺术

北宋中期文人墨竹画开始走向成熟,这进一步推动了北宋时期文人画的发展,并成为影响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的关键。文同是宋代文人墨竹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将墨竹艺术推向了顶峰,他的墨竹法度与在墨竹中形成的绘画理念成为世人所推崇的对象。文同在绘竹方面有自身的理解,通过绘竹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和对现世的认知,追求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最终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艺术形式。文同在墨竹的绘画理论方面造诣颇深,要求对于客观物象的描绘不能一叶障目,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全面地了解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存在,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现体现着生命的真谛,其传达出的信息,即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突破空间、时间等具体形态向外的无限延伸,融入在自然物质中的存在。

文同所描绘的竹子并不是机械式地复制粘贴,而是以象征式的方式,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文同在继承与发扬前人墨竹画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与艺术修养,师法造化,在已有的审美认知下结合自身的心理活动、情感与艺术表现形式再创造客观物象,将眼中观赏到的竹子在脑中结合主观情感认识转换为艺术意象,最终以视觉形式使其转换为艺术符号,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下图:文同、苏轼《墨竹卷》 手卷水墨纸本 引首

本页 北宋 文同(传) 《晚霭图》(画芯) 绢本 长卷 水墨 原作尺寸:30.2×21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同喜竹,将竹视为陪伴自己一生的知己、良师,在与竹的相处中,文同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竹在不同时节、不同气候下的生长习性与形态特征,近距离地感悟竹的精神意态,掌握竹的自然属性,将竹的客观形态与审美意象相互结合,为后期绘竹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在深入了解竹的特征以后,文同将客观之竹结合自身的情感审美意识进行创作构思,最后用笔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形态,虽寥寥几笔,却需作者具备精湛的笔墨技法与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前期精心的准备工作,最终形成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文同的墨竹图中呈现的审美意境是观者所触摸不到的虚幻景象,是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凝聚,也是世间万物的衍伸。后有成语“胸有成竹”,其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文同相较于前人,对墨竹的艺术绘画形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与发展,将笔墨两者最大限度地进行运用,进一步地表现出了竹子的本质特征与精神形态。其现存代表作品有《墨竹图》,从中可见文同笔下的竹子坚挺潇洒,气势逼人。画中的竹子作者截取了一枝进行描绘,从左上角倒垂下来,形成富有节奏的动态,画面一气呵成,虚实掩映,枝叶下端回旋,仿佛于风中摇曳。作者结合书法行笔对墨竹进行刻画,行云流水,在描绘竹子形态结构的同时又刻画出竹子的冷冽与洒脱,灵动传神,法度严谨。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其绘出的墨竹有着精细不苟的艺术特征。在两宋之际,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文同对于艺术的理解,宋代理学的出现是统治者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物,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理学也作为当时的时代需要成为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宋代理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画家们的绘画思想和创作活动,以理入画成为了宋代花鸟画的独有特色。在接触事物中,探究客观物象的原理与其内在规律,做到造型精准,结构严谨,文同的《墨竹图》就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文同的笔墨在追求工艺的同时也注重写意的表现,因此墨竹的出现也为当时以富丽堂皇、精勾填写为追求的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页 左图:北宋 文同 《琅玕挺秀图》 纸本水墨 46.7×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元 吴镇《墨竹谱》 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的《墨竹图》在笔墨技法的表现上融入了书法的用笔元素,具有极强的写意性,但是笔墨并没有脱离物象而独立存在,其中的线条特征变化,与客观竹子所差无几。与书法不同,文同在描绘墨竹之时,结合画面采用了更为多样的笔势迎合画面整体,突出空间节奏感。文同在描绘物体结构形态的基础上与思想情感相结合,步骤清晰,行笔流畅,墨色变化概括为淡墨、浓墨以及二者之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张力。其次,文同在刻画竹叶、竹枝之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笔墨语言表现形式,画面同时抒发出洒脱的逸气。文同在刻画竹枝起笔时采用了逆锋用笔,竹枝末端用笔变化较小,与竹枝的生长规律相吻合,笔墨劲挺流畅,洒脱中又十分严谨。在对竹叶的刻画上,文同追求与书法用笔的相似性,竹叶呈带状针形,叶尾出峰,叶端起笔劲挺,一气呵成,顺势而下。由于自身对笔墨娴熟的控制力以及对竹的形态的熟练掌握,使得文同刻画出的竹叶劲拔饱满而不厚重,流畅洗练,叶尖丰满而沉稳。在一组完整的竹叶中,文同遵循竹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进行组合,竹叶相互掩映,虚实结合,看似密不容针,其实疏浚通透,各具姿态,合理布局,游刃有余,传达出自然姿态下的竹之美。对于竹子的枝干,文同将主干详细刻画,层次有序,整幅画面在浓重的墨色变化中增强了对观者的视觉冲击力,以纯粹的墨色将诗画相融,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意境。

本页 元 倪瓒《墨竹图页》 纸本水墨 29.3×29cm 弗里尔美术馆藏

四、文同的墨竹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文同对后世墨竹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尤其在宋元时期,研究墨竹画的文人更是数不胜数。墨竹画是北宋中期兴起的一门绘画形式,正是由于文同的出现对墨竹画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使墨竹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门独立题材。并且文同身为北宋时期墨竹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后期形成的墨竹画派——湖州竹派和眉山竹派的产生与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其以继承文同的笔墨语言与绘画理念为宗旨,自成一派,对我国墨竹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元代,以李衎为代表的湖州竹派开始兴起,眉山竹派的代表人物赵孟頫以及柯九思、吴镇、倪云林等人在文同的影响下,都对元代墨竹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师承文同墨竹画的画家不多,但明代时期的王绂、清代时期的郑板桥都受到文同墨竹画间接的影响,并且在前辈们的基础上,他们对墨竹画的笔墨语言与艺术风格进行革新与结合,使明清时期的墨竹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墨竹画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

结语

文同是北宋时期墨竹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墨竹充满视觉冲击力,在灵动洒脱的画面表现效果与极富张力的笔墨语言下,又强烈地抒发出了自身的思想情感。文同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理念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其在继承前人墨竹技法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懈地努力与创新,将墨竹艺术推向了顶峰,成为了湖州竹派的创始人,影响了眉山竹派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竹子笔墨绘画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