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道方长 做革命的美术家
——石鲁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人民性

2022-09-09撰文刘子琦中央民族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木刻版画

撰文=刘子琦(中央民族大学)

在谈到中国20 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文学艺术之时,延安木刻运动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与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和图式的类型表现,以及西方绘画的现代主义风格相对比,木刻版画指向的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政治批判。因此,这一时期木刻版画的“功能性”尤其明显,并且版画的可复制性能满足当时的宣传需要。

1942 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鼓舞下,延安地区木刻版画的创作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以农村的生活、抗日救亡等为描绘对象。这一时期一大批画坛中的有识之士投身时代的浪潮,石鲁就是这浪潮中的一名青年。此时期的石鲁和其他延安的美术工作者一样,他深入陕北军民中间,了解军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军民,把自己当作军民忠实的代言人,收集素材,画了大量的速写、素描。先后创作了《妯娌纺线》《只有你不够格》(1944 年)、《群英会》(1949 年)、《民主评议会》(1948 年)、《打倒封建》《说理》(1949 年)等木刻版画,都成为了当时延安革命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在谈到石鲁的时候,现在学界对其的定义多是国画大师,却忽视他在版画方面的成就,但可以说延安木刻版画时期影响了石鲁后来一生的艺术创作。水天中在研究石鲁早期的艺术思想时曾精辟地论述道,石鲁20 岁以前在南方的生活,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信仰,而1940 年至1949 年的十年延安时期,使石鲁形成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旧中国的信仰。这两种信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相互包容借鉴,激发着石鲁创作的思想火花。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产物。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是最生动、最感人、最丰富的东西。因此,文学艺术应该来源生活并高于实际生活。

石鲁的木刻版画就可以说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把日常的生活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兴奋起来。在当时环境下,文学艺术的普及至关重要,由于长期处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人民群众不识字、无文化,对于文学艺术的认知多是民间年画和剪纸,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审美下,相同类型的艺术表现语言是最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石鲁的木刻版画就是通过传统(线描、剪纸),附和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孕育而生,形成了他在延安地区独具特色的木刻版画。版画的内容也是来自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关心的事物,即人民日常生活,民主建设、大生产运动,斗争改革等。

本页 石鲁《打倒封建》 版画 25×18cm 1949 年

本页 左图:石鲁《妯娌纺线》 年画 15.5×10.5cm 1944 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图:1949 年随延安陕 甘宁边区文协迁居西安时的石鲁

一、人民的日常生活

《妯娌纺线》可以说是石鲁最具日常生活气息的木刻版画,以黑白木刻形式图写陕北地区妯娌在窑洞炕头纺线的场景。全画取景于窑洞,画面完整,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突出窑洞内部的空间纵深感,远处大开的窗户使得画面空间向外延伸,能让观看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窗外与窗户格子上鲜明的黑白对比,使得画面有了光感,空间变得明快敞亮,虽然画面只有黑白两色,却让人觉得充满生机,像是自己身临其境。人物动态借鉴民间剪纸,面部塑造概括完整,用笔粗旷,表现出了窑洞本身砖土的粗糙感以及妯娌两人身着粗麻布料的质感,让画面更加充满质朴、亲切与真实感。这也展示出石鲁写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也是后期他在中国画脉络中“以形写神”的体现。除此之外,《妯娌纺线》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置于画面中心的女性,这体现了延安当时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

本页 上图:石鲁《群英会》 版画 20×31.2cm 1946 年

二、民主建设、大生产运动

石鲁在自己的自传中写到:“我的路子,就是做革命的美术家。”随着《讲话》的发表,石鲁迎来了转变,他成为了一名为革命的政治家、美术家。对于革命理想的追求以及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了他艺术中的本质。版画的可复制性对于民主民生的宣传的作用显示出来,石鲁的《只有你不够格(选民登记)》木刻版画便创作产生。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群众在劳动时参与选民登记,中间的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选民的年纪,正在哭闹。这一视角的对象是基层的选民,从而反映出当时政治选举的改革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石鲁还在画面空白处写下“只有你不够格”,使得画面意趣颇显得幽默、生动。鲜明的形象、准确的造型、协调的动态、生动的表情,服饰与面部特征抓住了陕北人民的特点,只单纯运用黑与白的衬托关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表现出光影,这都与这一时期石鲁大量的速写训练有关。他的《群英会》取材于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英雄大会对劳动英雄的表彰,描绘了毛泽东与延安劳动模范代表吴满交谈的场景。画中主角吴满一条腿跪在椅子上,面对主席背对着画面外的观者。该作品在构图上表现了领袖与劳动人民融为一体,弥漫着亲切、温馨的氛围。虽然石鲁自称是“革命的美术家”,但他作品中却充满了耐人寻味的“人性”。

下图:石鲁《只有你不够格》(选民登记)

本页 上图:石鲁《说理》 版画13.5×18cm 1949 年

中图:古元 《减租会》木刻版画 1943 年 21×31cm

下图:石鲁 《胡匪劫后》12.5×17.5cm 1947 年

三、斗争改革

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只有真正的革命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但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人民大众也有缺点,但应该学会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不是暴露和批评。”石鲁的《说理》就是对这个讲话最明显的反映。《说理》的创作起因是他在参加绥德义合镇土改工作时,在土改的斗争中,他发现在清算地主剥削大会上会发生一些流氓围殴地主,甚至致地主死亡的事件。石鲁发现这种行为是土改工作中“左”的错误做法,会损害土改的成果。因此,他创作了《说理》,采取了近景的构图突出了主体人物形象,造型生动准确富于个性化。画面中一位身着带补丁破旧棉衣的老农,正在与头戴毡帽的地主说理,地主低着头,一幅理屈词穷的样子,这与我们所熟悉的激烈清算地主的作品——古元的《减租会》、江丰的《清算》中农民对地主破口大骂,充满愤怒的场景不同。这也再次体现了石鲁作品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人性”。结合上述的《讲话》内容,会发现石鲁正是真正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血来说话的文学艺术者。

对页 石鲁《民主批评会》12.5×18.8cm 1947 年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后期石鲁的中国画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不管是主动或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石鲁虽然在努力学习木刻艺术的表现技法,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在为政治主题服务,没有产生自我的意识,没有过多地思考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只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毛泽东在1942 年《讲话》的精神。但这段宝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他后期的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根基与养分,也为“长安画派”艺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而来的,就是他带着充满强烈个人风格和真实色彩的作品融入“新国画运动”浪潮中。

⑤ 《减租会》,古元木刻版画,1943年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木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