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架子鼓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

2022-09-09任祥太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肢体节奏动作

任祥太

(杭州麦德魔方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爵士鼓亦称架子鼓,是当代音乐演奏的核心乐器。作为一种打击乐器,爵士鼓在演奏中要通过鼓手对各种鼓的打击来实现演奏目的,鼓手要运用鼓槌在各种鼓之间“游走”,肢体动作贯穿于演奏的始终。爵士鼓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能力是爵士鼓手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鼓手在爵士鼓的演奏中要通过灵活、准确的运用肢体语言展现自己的打击技巧,诠释音乐作品、增强演奏的舞台表现力、控制打击节奏和表达作品情感。肢体语言运用能力并非天生的,需要爵士鼓手规范和系统的程式化训练,在训练中还要提升自己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力,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从而提升自己在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能力,获得更好地演奏效果。

一、爵士鼓发展概述

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爵士鼓的雏形,被传教士带回欧洲后被逐渐改造,之后又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演奏之中。1890年,为追求自由表达的节奏表现,美国的部分乐队开始抛弃传统的鼓谱,现代爵士鼓开始出现。经过“拉格泰姆”(Ragtime)的发展后,伴随着爵士乐的盛行,爵士鼓也开始广泛流行并被人们所熟知。在20世纪40年代,爵士鼓的基本配置也逐渐成形,一般而言,现代爵士鼓主要包括低音大鼓、踩镲、小军鼓、桶子鼓、吊镲和高音镲等,这些不同的组件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节奏,展现不同的音色。部分鼓手会因自己演奏喜好会适当增减部分鼓,或会专门定制专属的鼓,使自己演奏的音色更具特色。随着音乐的发展,爵士鼓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前,爵士鼓的演奏主要用于摇滚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形成了迪斯高、伦巴、探戈、桑巴、恰恰等鲜明强烈的节奏,在现代音乐演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爵士鼓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分析

爵士鼓由多种不同的鼓共同组成,各种鼓的组成形式也各有不同,演奏技巧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演奏时,爵士鼓一般都位于乐队后方,但位置的劣势并不影响爵士鼓手在演奏中的影响力,相反,观众并不会因爵士鼓手的位置靠后而减轻对其兴趣和喜爱。究其原因便在于爵士鼓手非常会用肢体语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可能乐队中的大多数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并不会用到肢体语言,但爵士鼓手却需要借助和运用肢体语言来掌控节奏和表达情感,因此,肢体语言是爵士鼓手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更好地掌控演奏节奏

爵士鼓是整个乐队演奏的指挥者,需要串联其他乐器来掌控演出节奏。为实现和谐和统一的演奏氛围,需要爵士鼓手通过对节奏的掌控来为演奏提供基本节奏与曲调。[爵士鼓演奏多采用2/4拍或4/4拍,这种节奏需要演奏带较大幅度的动作摆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刺激得到强烈的节奏感。强烈的节奏感是鼓棒在各种鼓之间来回游走和穿梭的打击所得,在鼓手肢体语言的表达之中将音律的长短、强弱、轻重和快慢一一呈现。肢体语言不是夸张的肢体乱动,更不是鼓手刻意的炫技,而是为了掌控乐队的演奏节奏并和其他乐器演奏者配合,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做出的动作。

(二)更好地诠释作品内涵

从乐器演奏的外在形式来看,爵士鼓是一种包含了低音大鼓、踩镲、小军鼓、桶子鼓、吊镲和高音镲等多种配置的打击乐器,其演奏需要爵士鼓手借助鼓槌在各个鼓之间穿插和游走,身体的动作频率和动作幅度都很大,综合各种乐器演奏来看,爵士鼓的演奏无疑是肢体语言运用最多的乐器之一。优秀的爵士鼓手往往懂得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力,懂得如何运用正确的肢体语言来诠释作品的内涵。在演出中,我们时常可见爵士鼓手在演奏中时而动作舒缓内敛,时而动作激烈夸张,这都是爵士鼓手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内心音符的外在表现,是表达作品内容的肢体动作的具体化展现。因此,为了更好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调动节奏从而展现作品内在情感,需要爵士鼓手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在演奏中借助适当的肢体语言,将自己的四肢的运动状态与音乐的内容和节奏相融合,展现出自己的演奏状态,更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深刻内涵。

(三)有利于抒发鼓手情感

人的情感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音乐本身就是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来抒发情感的。在爵士鼓演奏中,鼓手也是通过爵士鼓这一乐器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无论是演奏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作品,爵士鼓手在演奏中都在表达情感。自己的作品是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理解之情,演奏别人的作品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在呈现他人的情感,而是在经过自己“二次创作”之后,蕴涵了自己的一定情感。情感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意识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在爵士鼓演奏中,爵士鼓手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这种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身体语言来获得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对鼓槌的控制来形成不同的打击力量、速度和幅度,进而形成的不同节奏,再将作品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例如在爵士鼓演奏中,鼓手为了调动观众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常将鼓槌上扬、将身体摆动幅度加大,将观众引到自己所构筑的音乐氛围之中,这恰恰就是在演奏中运用了肢体语言来抒发感情。

三、提高爵士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爵士鼓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并非鼓手一时起兴的操作,而需要选择适当的节点、运用恰当的肢体动作才能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爵士鼓演奏的肢体语言训练和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鼓手经过长期的程式化训练,在学习和训练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二次创作”能力,并要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

(一)坚持正确的训练方向

在爵士鼓的训练过程中,鼓手要切忌盲目的跟风学习。随着爵士鼓演奏的发展和现代信息传媒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爵士鼓演奏技法和肢体语言运用方式借助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些新型的演奏技法和肢体语言运用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爵士鼓演奏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其中一些“偏”“怪”的技法和肢体语言也对不少鼓手造成不良影响。在爵士鼓的学习和训练中,一些鼓手刻意追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盲目模仿一些“偏”“怪”的肢体语言,通过炫技、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快速博取观众眼球,偏离了演奏技巧和肢体语言服务作品的宗旨。事实上,夸张、张扬的炫技并不代表鼓手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在演奏中“以作品为中心”、采取正确的击打的姿势才是爵士鼓手应当追求的目标。在训练中,鼓手要注重形成正确的击打姿势,注意充分利用肩部、大臂、小臂和手腕的相互作用,将正确的姿势与作品的内容相互契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肢体语言运用能力。

(二)强化程式化训练

爵士鼓演奏看似鼓手随意而为,其实鼓手的打击之中包含着乐理知识、爵士鼓的演奏技法,是一种非常系统和规范的动作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爵士鼓打击技巧和肢体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是有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和成熟的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爵士鼓的肢体语言程式化倾向非常明显,通过长期的科学、规范训练是可以使鼓手形成某种“记忆性”程式化的肢体语言。但需要注意的是,程式化并不是毫无变化的、原封不动照搬和“千人一面”的机械化操作,而是对演奏技法科学性、特殊性和规范性的灵活运用。从当前爵士鼓打击技法训练的实践来看,可以通过动静结合、思行结合和视听结合三种方法来对鼓手进行肢体语言的训练。

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是指鼓手在演奏时要将肢体对鼓槌控制的“动”和动作力度与尺度的“静”相结合,从而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动静结合这一训练方法是爵士鼓训练肢体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爵士鼓肢体语言训练的指导思想。打击动作之“动”与尺度要求之“静”相结合,鼓手打击鼓的动作要符合尺度的规范,“动”“静”相互契合才能塑造更好地音乐形象,获得更满意的演奏效果。在对爵士鼓手进行动静训练时,一方面要引导鼓手深入了解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和各个层次的不同情感,作品的不同层次和情感需要鼓手以不同的肢体语言去展现,鼓手只有经过悉心揣摩才能通过对爵士鼓的准确演奏来展示作品的层次和情感。另一方面,爵士鼓手在诠释作品层次和情感时要准确运用肢体语言,这就要求鼓手要深入思考如何将肢体语言与演奏实际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动静相结合的训练,能够给爵士鼓手的演奏预设出一定的肢体语言程序,鼓手在演奏中再结合作品的内容及情感进行准确运用,更容易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思行结合。思行结合是指鼓手既要“思考”作品内容、情感及爵士鼓演奏技巧,又要将自己所“思”贯彻到演奏实际这一“行动”之中。在“思”的训练方面,一方面爵士鼓手要加强乐理知识学习。爵士鼓演奏不是对鼓单纯的击打,而是要求鼓手在乐理的指导下的击打,击打只有遵循乐理要求,才能准确的进行,否则就是纯粹的“胡打”“乱打”“瞎打”。另一方面,鼓手要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充分了解作品的情感和韵律,揣摩如何将运用鼓槌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鼓手还要对自己对爵士鼓的学习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演奏实践进行反思,在思考和反思中提升自己对爵士鼓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在“行”的训练方面,爵士鼓手要加强自身肢体语言的规范训练,要多根据作品内容和自身能力结合肢体语言进行练习和训练,在练习和训练中既要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又要保持和彰显出自己肢体语言的特色,不能随意模仿他人的肢体语言风格。

视听结合。爵士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爵士鼓手在演奏时不但将声音传递给观众,又将自己打鼓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因而爵士鼓演奏的过程是给观众带来了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为了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爵士鼓手在演奏过程中要努力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将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打鼓所形成的音乐语言共同呈现给观众。爵士鼓手演奏的风格受音乐作品内容的影响,鼓手在演奏时要针对作品的类型采取恰当的肢体语言,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肢体语言,导致视觉与听觉不符,削弱爵士鼓演奏效果。对于激昂大气的音乐,肢体语言要更为夸张,动作幅度要更大。对于委婉抒情的音乐,则要采用优雅柔和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三)提升“二次创作”能力

爵士鼓手的“二次创作”能力是指爵士鼓手在演奏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自己的所学和所掌握的演奏技巧对原作品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爵士鼓手不是毫无创作能力的机器,也不是只能根据作品要求去做机械的演奏,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爵士鼓手可以根据演奏所需或自己创作需要能够对作品进行改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对象也包括肢体语言,每一个爵士鼓手都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受专业背景、技术能力、自身生理结构的影响,每一个鼓手的肢体语言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爵士鼓手的“二次创作”能力包括演奏前的创作和演奏中的创作。演奏前的创作是指在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时,爵士鼓手要努力思考如何根据作品表达的需求对肢体语言进行模拟与编排,这种对肢体语言的模拟与编排便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二次创作”能力越突出的鼓手,其演奏效果越理想。演奏中的“二次创作”是指爵士鼓手在演奏的过程中,灵活适当的临时改变预先设计的肢体语言,根据演奏中的具体状况临时改变肢体语言风格。如在演奏一些相对欢快的音乐时,如果爵士鼓手发现场下观众积极性不高,互动性不强,便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加花节奏来改变台上的演出风格,将音乐氛围迅速引入高潮,带动台上其他乐手和台下观众的情绪。

在提升爵士鼓手“二次创作”能力时,一方面,爵士鼓手要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论素养,以强大丰富的乐理知识为基础,提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和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演奏结束后,要做到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自己本次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的状况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针对不足及时做到总结提升。爵士鼓手还可以就自己在演出中肢体语言运用的状况向有经验的鼓手请教,请他们分析就自己演奏中的不足,针对不足如何进行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自己对肢体语言运用的理解。

(四)注重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爵士鼓的学习过程中,所有的鼓手都经历过模仿别人这一阶段。在学习初期,鼓手对爵士鼓的特性、打击方法等都缺乏深度的认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打击动作的重要性,不能很好掌握打鼓力度的掌握,不能真正理解节奏的真正意义,对于节拍感的认知也缺乏全面性。而在爵士鼓的肢体语言训练时,节拍感训练是一个从始至终的重要方式。因每个鼓手的自身条件的差异,每个鼓手的演奏风格和对作品的理解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因而,在爵士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是鼓手形成自己演奏风格的重要依据,基于自己的能力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鼓手的演奏风格,是鼓手演奏技巧和音乐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自我演奏风格的指导下,鼓手在运用肢体语言时更有自信,能够使演奏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五)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地域化的特征

音乐是特定群体对特定社会的反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环境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各地的爵士鼓演奏风格和肢体语言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在爵士鼓的演奏中,鼓手在运用肢体语言时还要注意肢体语言地域化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如非洲音乐节奏欢快,追求自然率性,在演奏非洲音乐时鼓手的肢体语言要更为放松、欢快。在演奏欧美国家的音乐时,要更为夸张和震撼。东亚国家的文化则相对内敛,音乐要较为抒情和缓,在演奏时肢体语言要含蓄、温柔。近年来,一些爵士鼓手开始尝试将爵士鼓引入到中国民族音乐演奏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演奏效果。中国地域博大,各地形成的音乐形式也有较大差异,也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在演奏时爵士鼓手要注意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如在演奏陕北民歌时,要注意运用激昂、夸张的肢体语言,而在演绎江南音乐时,则要运用含蓄、内敛的肢体语言。

综上所述,爵士鼓肢体语言的灵活、准确应用可以帮助爵士鼓手更好地掌控音乐节奏、表达作品内涵和抒发个人情感。但由于我国爵士鼓发展起步较晚,在爵士鼓的演奏技法上与西方国家还有差距,爵士鼓演奏的肢体语言的训练、运用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套路。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提升爵士鼓手对肢体语言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自身的音乐素质,努力实现鼓手和乐器的统一,需要中国的爵士鼓手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肢体节奏动作
下一个动作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节奏
肢体语言
轻快漫舞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