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跨学科知识成为体育课情境教学的“催化剂”
2022-09-09文/王磊
文/王 磊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然而情境的创设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往日的生活经验”在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初中阶段耐力素质练习为例,利用学生在生活和文化课学习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充当情境教学的“催化剂”,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用文化课中的学科知识来合理调节学困生的运动负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文化课知识的应用,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探索“神秘的外太空”
情境创设:“同学们,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现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0年6月23日,北斗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北斗三号’也顺利升空,我想同学们应该和老师的心情一样,在惊叹于中国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非常向往‘太空漫步’,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梦想也许都能够实现。同学们知道探索外太空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吗?对,就是火箭,同学们目前还不能乘坐火箭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我们今天可以模拟一下火箭的发射过程,希望同学们听从指挥、认真体验。”
组织形式:在跑道上的出发点和四个直弯道交界处分别做一个标志物,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小组(男女生分别练习,每组不超10人),分配给每组一根6米左右的橡皮筋,各组一路纵队站立,手握橡皮筋,假设每一名学生就是一节助推器,组成“火箭”。每组第一名是小组长,由他负责安排每节助推器的先后顺序,提示学生最好按耐力素质优秀由前到后排列,听到教师练习口令后,各组一路纵队跑进,把操场跑道当成火箭运行轨道,但只有两圈后才算发射成功(400米跑道)。两圈后,在四个直弯道标志物处,各组中如有队员体力不支可以分离一节助推器,即可以有一名队员下队休息,到标志后也可以不掉队,如果有人在两圈前掉队或不在标志处掉队,则视为发射失败,全组受相应惩罚。跑完规定圈数后,速度最慢且剩余人数最少的组为败。练习前激励学生:“同学们,只有保持火箭动力充足才能够到达预定的轨道,希望各组组员尽量不要过早分离,排头同学也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要综合考虑速度和人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比赛结束后,集合整队,表扬获胜队,并请获胜队队员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太空步行走表演,让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在崇拜中渴望进步,在讨论中增长巩固所了解的相关航空航天知识。
二、“抗震救灾”
情境创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超强地震,震后一切通信中断,无法知道汶川的情况,第一批救援人员是解放军以空降的形式到达的,由于天气恶劣地势险要,救援人员在救援中遇到的困难有很多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模拟一次空降救灾,来体验一下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也让我们再一次加深对这场令世界佩服的抗震救灾的记忆。”
组织形式:在跑道上的出发点和四个直弯道交界处分别做一个标志物,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小组(不超15人),最好按耐力素质优秀由前到后排列,各组前5名学生当机组人员(可以在胳膊上系一个布条当作标志物),其余学生当救援人员,每组乘坐一架“直升机”,听到教师起飞口令后,各组绕操场跑进,两圈后才算到达汶川上空,两圈内如有队员从队伍中掉队,则救援失败,全组受罚。两圈后,在路过直弯道标志时可以允许一人“跳伞”,即每次只能有一人掉队(掉队的先后顺序由五名机组人员根据队员的体力情况决定,机组人员不能掉队),跳伞后到操场中间用白灰画成的四川地图中站立,先前规定的5名机组人员要一直坚持到最后,否则全队受罚,最先跑完规定圈数的队为胜。比赛结束,让获胜队到队前接受表扬,然后让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救灾英雄归队,通过救灾演练锻炼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伟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学会谦让,在责任心、集体荣誉的驱使下逐渐找到运动愉快感。
三、体验星球的公转与自转
情境创设:“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吗?知道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吗?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今天同学们模拟体验一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怎么样?”
组织形式: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小组,男女生分开练习,每小组在跑道上站成一路纵队,在跑道上的出发点和四个直弯道交界处各做一个标志物,把操场中心当成太阳,把跑道当成太阳系星球公转的轨道。听到练习开始口令后,各组同时跑出,同时各组从最后面的学生开始依次向前超越去当排头,前后间隔一米左右,当这个小组跑成一个“封闭”图形后,保持图形继续“滚动”前进,这就是围绕太阳的“公转”,各个队员在跑动中前后位置的不断变化前进是“自转”。学生在公转完两圈后,如有队员体力不支,可以在直弯道交界处的标志物处出队停止练习,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变成了一颗流星”。跑完规定圈数后,最先到达终点且剩余人数最多的队为胜。为了进一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在操场的四个直弯道交界处分别写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字样,让各组在跑到相应位置时,一齐喊出相应季节的名称。做此练习时,教师不必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转”好坏,“公转”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练习,不仅耐力素质得到了提高,地理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意识等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找到运动的乐趣。
四、快乐的“血液漂流”
情境创设:“同学们,现在的很多旅游景点都有漂流项目,我想很多同学都玩过,但是老师今天想带你们进行一次血液漂流,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血液的循环和水往低处流道理一样,也有一定的流动规律,不知道同学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熟悉吗?”
组织形式:教师事先在操场的四个直弯道交界处和操场的中间各画一个直径为一米的圆,在中间的圆上写一个“肺”字,其他圆上分别顺时针写上“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各器官的距离也可以根据运动强度自由调整,准备5张卡片、5支水彩笔,卡片上画上与操场布置一样的器官位置图,并在卡片上标出各组起点(各组不同),把学生男女混合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5组,各组选一名小组长,自由讨论两分钟,以确定起点位置、正确的跑动路线、每次停止练习的人员等,并在卡片上画出路线,让教师检查正误(例如从肺出发的组,跑动路线是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肺)。各组到卡片上标志的起点位置站立,练习信号发出后,各组一路纵队按图示在5个“器官”内进行“血液循环”,最先完成三遍血液循环且剩余人数最多的队为胜。如果在练习中有学生体力不支,只能在“肺”部位置掉队,当作“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必须是循环一遍后且每次不超4人),如果不在规定的位置掉队,则比赛结束后全队受罚。做此练习时,由于是一路纵队跑进,不仅不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教学,而且学生通过听(听讲)、说(讨论)、思(思考)、练(体验)等,对血液循环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一人违规全队受罚措施的运用也会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以上练习的情境都是和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相联系的,学有所用,在用中深化提高,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正迁移”。在练习中逐渐减少学困生,不但为本组减轻了“负担”,缩小了本组的个体差异,调动了学优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运用“多元评价”判定输赢(速度和人数),又可对各组学困生进行有效约束,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同体能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