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主”视角下《妇产科护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022-09-09赵琼兰李辉文晓慧何平平廖红伍刘芬龚小戎

护理学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护理学思政育人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我校《妇产科护理学》是湖南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紧紧围绕着如何在本门课程中建设和发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六是成功组织了北京市第八届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中式烹调师)比赛。来自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华天等近60家餐饮企业的551名选手参加了比拼,通过初赛、复赛、决赛层层选拔,最终产生金牌奖9名、银牌奖14名、铜牌奖23名、优秀组织奖11家企业。

1 对象

2021 年9 月—2022 年1 月,选取开设《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大三(2019 级)13 个班338 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278 名,男生60 名,年龄为18~22 岁。

2 方法

2.1 抓牢教师队伍“主力军”——强化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 《妇产科护理学》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 人,其中初级职称1 人、中级职称5 人、高级职称4 人,均为“双师型”教师。首先,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和预试讲制度。在授课前,课程组针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门的集体备课,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教师再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 并结合上一年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讨论, 提出对策;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和预试讲,针对课程思政融入点、融入方式进行预讲、讨论,反复打磨,逐步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 其次,加强课程思政培训。 团队教师均参与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学校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积极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提升自身思政育人能力。 再次,学校、学院、课程组均设立了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研、教改、教学比赛等。

2.2 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完善课程思政系统

2.2.2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思政模块 本课程总学时72 学时(线下),4.5 学分,其中理论52 学时,实践20 学时。 按照“两性一度”与新医科要求,融入全生命周期照护和多学科融合理念, 整合、拆分、删除、增补、优选教材内容,形成课程的知识架构树,包括产科护理、妇科护理、优生优育和护理技能4 大模块。基于产科护理、优生优育模块我们构建了 “母亲之爱”(倾听沟通Listen, 责任道德Obligation,追求真理Verity,同理共情Empathy,简称LOVE)思政模块;基于妇科护理、护理技能模块我们构建了“女性之心”(人文关怀Humanity,伦理法规Ethic,沟通艺术Art,尊重保护Respect,智慧才能Talent,简称HEART)思政模块。 将各章节思政与知识、技能的融合点归纳到各思政对应模块中。如表1 以《妇产科护理学》第五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中第一节《影响分娩的因素》(1 学时)为例,展示了这一节内容“母亲之爱”思政模块的构成。

2.2.1 凝练思政目标,修订培养方案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结合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及课程特点,凝练《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目标为:(1)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医学精神、职业道德和科学人文素养;(2)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德。将此目标融入培养方案中,以“价值精神、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为引领,设立“情感、知识、技能”三维度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

2.2.3 完善教案课件, 丰富教辅材料 课程负责人主编、 团队教师参编了具有思政特点的百校千课融媒体教材《妇产科护理学》, 此教材含思政案例25个、前沿拓展109 个。此外本课程网络平台开设有思政专栏,且正在进行思政案例库的建设。

通过考察发现,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好(抢答平均参与率96.5%、 弹幕表达想法平均参与率98.4%、投票率100%、课堂讨论参与率97.8%);线上学习积极,线上总学习次数达11.45 万余次,人均338 次;期中考试平均分84.4 分; 期末考试平均分为81.3分;角色扮演、床旁见习中思政素养得分超过90 分者分别占81.4%和80.2%,通过课堂讨论、话题讨论后的热词提取等分析发现, 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是正向而稳定的。

3.2 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学习效果、思政素养本课程学生成绩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且两者各占50%。 其中过程评价包括课堂互动(20%)(包括抢答、发弹幕、投票、课堂讨论),线上学习(40%)(包括课前预习、作业、章节测试、话题讨论),期中考试(10%),实践(30%)(包括角色扮演、床旁见习)。 学生思政素养的考察渗透到过程考核的各个环节,如在角色扮演、床旁见习中,学生的人文关怀、沟通、团队协作等思政素养的分数占比60%。

3.1 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结束后学生和校、院两级督导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了评价。其中学生评价中,教师的德育能力平均分为9.82 分(总分10 分),高于上一年度均分9.63 分。 督导评价中,教师的德育能力平均分为9.65 分 (总分10 分),高于上一年度均分9.43 分。 在学校举办的优秀思政案例评比中, 我院21 门课程中有7 份案例被评为优秀,其中妇产科护理学团队占4 份。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本团队荣获正高组二等奖、湖南省正高组一等奖第一名。 课程团队还荣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荣誉称号。

3 效果评价

有研究标明,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护士焦虑、抑郁评分及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专科医院中肿瘤医院的护士焦虑、抑郁评分及发生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护士,不同临床科室、不同学历的护士情绪状态无明显差异,但与年龄、护龄有关[2]。

2.3 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本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热点讨论、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思政渗透,并充分利用床旁见习、第二课堂使之潜移内化。具体方法如下:(1)案例教学。 选取经典的含有思政元素的案例,贯穿于疾病讲授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如讲解妊娠合并心脏病时,以央视纪录片《人间世》中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吴莹以及网红吴梦舍命产子的案例导入, 并通过其展开讲解妊娠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以及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2)热点讨论。将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备受讨论的“国产奶粉和代购的洋奶粉哪个好”、“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术的价值”等,嵌入相应知识点(产褥期护理喂养指导、妊娠心脏病患者的治疗)的讲授中,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其坚定民族自信,树立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及敬佑生命的医学精神。(3)情景体验。通过情景再现、虚拟仿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孕妇、患者的角色,促发其情感。 如在理论课讲述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时,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目睹生命的诞生过程,体会孕妇分娩的艰辛,感受助产士责任的重大,从而促发其关爱孕产妇、感恩父母的情感。同时,也使其领会到报喜护士的一句“恭喜!母子平安”所承载的责任、价值与情感。 (4)角色扮演。 实践课时,有4 学时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课前1 周, 将4 个案例发给学生, 让其自行分组扮演角色。扮演孕妇的同学需穿戴孕妇行动体验装置,模拟孕妇站立、行走、弯腰拾物、卧床翻身等;扮演分娩期孕妇时, 学生需在分娩阵痛体验仪下感受分娩的疼痛,通过这些让学生感知妊娠的不易,进而提高“关爱女性、心怀感恩”的人文素养。 (5)床旁见习。 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本课程实施“理实结合”。如在学习完妊娠期妇女的护理、分娩期妇女的护理、女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之后,分别安排有1 次床旁见习。让学生分组进入附属医院,深切感受“胎心律动”,现场见证“腹开七层骨开十指”,进一步认识“辣手摧花的肿瘤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关爱生命的医学精神。 (6)第二课堂。将本课程内容与学校、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 使思政教育不因课堂教学的完成而结束,使之具有持续性。学生深入社区、产妇家中、老年院等,宣传指导孕期保健、如何科学坐月子、正确喂养、婴儿抚触、女性生殖道健康的维护等。

根据正常参考范围,以UALB/UCr>26.2 mg/gCr、α1-MG>12 mg/L、RBP>70 mg/L、Cys-C>1.06 mg/L、hsCRP>3.09mg/L、Hcy>15.0 mg/L、β2-MG>3 mg/L、HbA1C>6.5%为各观察指标阳性判定标准,统计各观察指标的阳性检出率。

4 讨论

4.1 “三主”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可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通过学生、 督导的评价与反馈及团队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所获得的奖项与荣誉, 表明本团队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明显。其原因是:为发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学校、学院及课程负责人狠抓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建设。通过文件、精神的领会结合课程特色,凝练了思政育人目标,找准了育人角度,构建了“LOVE”和“HEART”2 大思政模块,再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集体备课、预试讲反复打磨教师思政融入技能,最后通过校、院、课程组三重奖励机制, 激发了教师持之以恒地深入钻研课程思政,持续改进、努力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4.2 “三主”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可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 有较多学者

认为,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通过其课程学习投入度、 学习效果等来反映。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好、线上学习积极性高, 可见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投入较大;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得分较高、思政素养高分较多,提示本课程学习效果、思政育人效果较好。这可能是因为教师这一“主力军”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上“粮草充沛”、准备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占领”了课堂这一“主渠道”,所以顺利“拿下”了学生情感价值这一“阵地”。 一方面课程思政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临床案例、热点、故事等作为素材,并恰当设计了切入时机和呈现方式,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护理职业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从而稳定了专业思想,激发了课程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均提升。

● WISE-PaaS/SaaS Composer:流程可视化云端组态工具;支援客制化绘图元件,可将应用场景导入3D建模绘制与互动,并以毫秒等级的画面刷新速度,搭配WISE-PaaS/Dashboard将关键管理数据以视觉直观呈现,协助萃取数据价值与提升运营效率。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学生情感价值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有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或价值化、组织(形成个人价值观体系)、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由低到高5 个层级

。 在《妇产科护理学》授课中,对于课程思政部分,学生不但愿意去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 而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能通过发表弹幕、 参与讨论等方式积极作出反应, 也能在角色扮演、床旁见习、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体现出热爱护理、关爱孕产妇、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体征,这表明本课程学生情感价值目标即思政育人目标已达到评价或价值化这一层级, 即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情感价值,并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但个人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很难通过单门课程短期内实现,所以这就要求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 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个人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 [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周临,梁艳,雷霞,等.安全型接产凳的研制与应用[J].护理学报,2021,28(4):77-7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4.077.

[3] 杨玉浩.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型初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40(1):115-119.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1.007.

[4] 马孟伟,王茜,金莉,等.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37(1):6-10.

[5] Lorin W. Anderson, Laren A Sosniak. Bloom’s Taxonom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6] 习近平.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猜你喜欢

护理学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学习通网络平台下翻转课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