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模拟题引发的探索与反思

2022-09-08江苏江阴市璜塘中学214407陆琴花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折痕重合一题

江苏江阴市璜塘中学(214407)陆琴花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近年的中考数学出现了不少创新试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几何图形试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从而使其发现题目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一、题目呈现

如图1 所示,在△ABC中,已知∠ABC=90°,且AB=6,BC=8,点M,N分别在边AB,BC上,沿着直线MN把△ABC折叠,点B落在点P处,如果AP∥BC,且AP=4,那么BN= _________。

图1

图2

二、解法探索

这道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不敢说可以难倒一大片,但会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丢分。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且在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思维有一定的要求。下面我们分析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如果把△ABC沿直线MN折叠,点B落在点P处,那么很显然MN垂直平分BP,欲在Rt△BHN中求BN的长,只需知道sin∠BNH即可。又因为∠BNH=∠ABP,所 以sin∠BNH=sin∠ABP,得BN=。当然也可以用△BNH∽△PBA对应边成比例得到BN的长。

解法1:如图3,由AP平行且等于,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延长CP,BA交于点K,连接BP交MN于H,易得CK=。又因为∠PBN=∠BCP,所以cos∠PBN=cos∠BCP,得BN=。

图3

解法2:如图4,把△ABC沿直线MN折叠,得出BN=PN和∠PBN=∠BPN,由AP∥BC得∠PBN=∠APB,所以∠BPN=∠APB,再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过B点作BE⊥PN,垂足为E,易得EP=AP=4,BE=AB=6。根据勾股定理及方程思想设BN=x,就能列出方程62+(x-4)2=x2,解 得x=,即BN=。

图4

解法3:如图5,把△ABC沿直线MN折叠得出BN=PN,将求BN的长转化为求PN的长,这样就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求解。过N作NF⊥AP,垂足为F,易得AF=BN,NF=AB=6,设BN=x,则PN=x,PF=x-4,由此可列出方程62+(x-4)2=x2,解得x=,即BN=。

图5

解法4:把△ABC沿直线MN折叠,得出∠MPN=∠B=90°,构造三角形,同解法3 添加辅助线,过点N作NF⊥AP,垂足为F,得出△MAP∽△PFN,于是=,易得PM=,NF=6,得BN=。

在图形运动类问题中,图形翻折及其性质属于高频考点。从上述4 种解法可以看出,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联想和类比能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不管解题思路如何多元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图形翻折的性质,即所得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其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平分。由此看来,这一类题的实质是几何计算中求线段长度问题。

三、例题设计

以翻折为背景的中考题并不少见,“图形变换置于三角形或四边形”为常见命题形式,目的是考查翻折性质、全等三角形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性质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活动探究环节,既要让学生搞清楚图形翻折的本质,又要让学生理解数形之间的转化,这才是增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点。

(一)例题设计,看清图形翻折本质

图形翻折的本质有三点:①相互重合的点以折痕为对称轴,连接两重合点的线段被折痕垂直平分;②相互重合的线段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对称线段;③相互重合的部分是全等的,也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针对这三点,九年级数学复习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

[例1]菱形ABCD的边长是1,且∠B=45°,AE为BC边上的高,现在把△ABE沿AE翻折,请根据以上所给条件画图。

这种逆向思维的出题方式,别具一格。这虽说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题多解,但它又不同于以往。教师应围绕图形翻折的本质进行教学,以此为核心和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解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数形结合,理解数形之间的转化

在复习教学中,要抓住翻折题型的数形转化,并且要指导学生以此为学习突破口,这其中的重点在于“数”和“形”。比如说轴对称、全等、相似形等都是“翻折”中“形”的变化;而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则是“翻折”中“数”的变化,这其中的种种联系,就是“翻折”中的“数形转化”。针对这一点,笔者结合班情、学情设计例题。

[例2]矩形ABCD的边AB=1,AD=2,把矩形ABCD折叠,让折痕过点B,且与边AD交于点M,点A翻折到点E,直线ME与边BC交于点P。(1)当点M和点D重合,请求出PC的长;(2)在求PC长度时,发现MP=BP,随着折痕移动,这两线段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3)假设AM=x,PC=y,请写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并给出定义域。

数形转化是翻折题型的“不变核心”,通过前面例子的一题多解,我们不难找到“数”与“形”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探索一题多解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过程,教法不应死板,教师应该结合基本学情而设定,要以“趣”为引,“激情”导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勤思考,多动脑”和“勤锻炼,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翻折题型的归纳总结,进一步了解了折痕对称轴,明确了线段相等重合,知道了什么是角相等重合、什么是三角形全等重合。通过线段的数量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形比例方程及相似比等,完成数形转化,进行问题求解。

四、教学反思

不可否认,“一题多解”是数学学科的奇妙所在,尤其体现在几何教学的过程当中。在一般情况下,通过一题多解,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多元化”数学思维,更多的是学习兴趣及个人“满足感”的获得。从现实角度来看,当“知识”和“兴趣”只能选择某一方时,我们以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通常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兴趣”。由此得出教学反思:相较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学生更倾向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取。

[例3]把A4 纸张ABCD,按照图6 所示,依照顺序折叠,使点A、点C恰好落在对角线BD上,得到菱形BEDF,若BC=6,那么AB的长是多少?

图6

在此例教学中,教师若想尝试用“一题多解”的教法,就得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地提出设想。但是,“一题多解”应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这是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的。一题多解的方法虽好,但并不代表一道题必须变着花样地给出多种解答方法才算好。如果片面地追求“唯多是好”,则很容易弄巧成拙,违背教学规律和基本学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解题时,可设DC=x,通过题意得知BD=2DC=2x,在直角三角形BDC中,(2x)2-x2=62,解得x=

由此得出结论,“一题多解”的核心不应该脱离本质,就像例3,不能脱离“图形的折叠及性质”这个本质,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它的考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然后根据考点和难点,系统复习勾股定理和二次根式的化简等知识,继而把代数与几何融合学精学透。若有条件,且基本学情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一题多解。

总之,要使学生通过“多解”的过程,获得思维创造上的快乐、个人满足感以及强烈的数学自信心,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

把一道题研究“精”、研究“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教学生把一道题研究“精”、研究“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授人以渔”而不是只在表面下功夫,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要教会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不断“探索研究未知”,即通过发散思维善于联系、善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以此获得多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同时也要提倡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我的发言”。要在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揭示知识“迁移”和“产生”的过程,继而引人入胜,使学生大胆尝试,这样才能使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教师明白学生的见解,进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情,进一步给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建议和指导。

猜你喜欢

折痕重合一题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折痕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双舱船
浅析重合闸
表针重合
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重合点的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