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2022-09-08张文珺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手工艺文创技艺

张文珺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作为地域和民族悠久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承载物,传统手工艺类产品集无形的技艺和有形的物质于一体,融汇生活习俗、造物哲学、审美情感等丰富内涵,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其加工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机构。作为地域文化的窗口和传播者,博物馆开发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产品,既是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也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自身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动力所在。

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

手工艺是借助手工形式的制作工艺及其创造的相关产品。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各族先民适应生存环境和生活需要,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工艺活动及制品,种类丰富,技艺精湛,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名非遗学者苑利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知识、技艺与技能的人们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并为当地民众、社会所认可,且具普世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象[1]。传统手工艺是人类长久以来所积累的手工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类别中占有重要位置。至2021 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216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中,传统手工艺626 项,占据总数近30%,涉及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民俗类的民族服饰等。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42 项(42 项中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 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项;优秀实践名册1 项),含传统手工艺14 项,包括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其中,中国皮影戏,是一门集造型、表演和音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出民间工艺与戏曲艺术的巧妙结合。皮影戏不可缺少的表演道具——皮影,工艺复杂,构思巧妙,造型逼真,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作为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民俗艺术,皮影扎根民间,服务于民众生活,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注入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伴随着民间习俗生活的动态过程,满足民众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信仰。如同皮影,诸多传统手工艺始终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有机结合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工艺大国。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一代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不断积淀,创造了无比丰厚的工艺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明进化的历史。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下,传统手工艺呈现出不同面貌和特色,显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产生于农耕社会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活的”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这一本质特征赋予其传承发展以经久的内生性需求和创新、振兴的现实可能性[2]。

2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

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及其环境见证物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博物馆纷繁的藏品类型中,传统手工艺一直占有重要的席位。其缤纷的造型、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工艺以及丰富的内涵,给参观者带来愉悦的视觉和精神享受,成为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作为重要的文博资源,其突出地集合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质的特性,对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定位、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而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保护、弘扬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

自2007 年国际博协修订博物馆定义后,以服务“人”为第一要求,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第一要求[3]的工作理念更加明确。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博物馆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对展品展览的短暂浏览上,而是希望通过更多的形式深入了解展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将“博物馆”带回家。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与指导意见的出台,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已成为其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所在。

文创产品是以文化为创意源泉,以人的创新思维和智慧创造为手段,以现代科技为支撑而开发生产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是一种表达创意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型产品[4]。其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灵活性,促发其在切合现实、应对问题、满足需要的生产实践中,往往能自然而渐进地实现着技艺的改良、提高或革新。作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工艺造物,传统手工艺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进行文创开发的巨大宝库。

博物馆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汇集众多优秀传统手工艺,展示着人类悠久的造物历史和文明,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来学习、休闲和娱乐,接受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在日益旺盛的“博物馆热”下,博物馆凭借丰富的工艺藏品资源、专业的科研队伍以及精彩的历史展览和社教活动等优势,成为开展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创开发的重要平台。

3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3.1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元素让产品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显示出与生活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是长期以来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正因此,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手工艺由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逐渐衰落。文创产品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文化艺术产品。社会公众需求是文创产品开发的指导理念。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趣味和个性化。因此,传统手工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应当牢牢把握其与时代、生活的关系,创新设计思维,运用多元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将美好生活元素注入产品功能和实用性中,使之真正融入生活,贴近群众。

传统手工艺技艺类产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融造型、色彩、装饰于一体,以有形的工艺形象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其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当同时注重工艺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表达,深入挖掘隐藏其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和转化,对产品的形制进行开发,另一方面以手工艺及相关资料研究为基础,挖掘其独特价值,充分展现这一人类造物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伦理道德,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例如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十里红妆系列婚庆文创产品(图1),包含首饰包、丝巾、床上用品等诸多家居服饰品,其灵感来源于浙博的“十里红妆”陈列和镇馆文物——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又名“万工轿”)。十里红妆是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万工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件,汇集朱金木雕、金银彩绣、泥金彩漆和玻璃画等地方特色手工艺,是浙东地区民俗艺术的代表。该系列文创重点提取了“万工轿”中象征吉祥的纹饰元素,围绕“喜”的主题,不仅设计了传统大红色系列,还设计了年轻人喜欢的桃红、玫红色系列。作品将明艳的色彩与传统的元素相结合,有时尚潮流与文化传承的碰撞,充满喜气又不乏现代感。

图1 十里红妆系列婚庆文创产品

传统手工艺的博物馆文创开发还必须坚持地域性的原则,联系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地域审美等元素,研发出有情怀、讲好故事,并真正展现一方水土的温度和味道,且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创产品。如安徽博物院开发的“包公墨”徽墨套装。徽墨是我国墨中精品,其制墨技艺独特,工序繁复,品质上乘,装饰精美,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是徽州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这款文创产品以安徽历史名人包拯为题材,以闻名于世的包拯家训为设计元素,以徽墨为载体,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包拯家训和浅浮雕赤面包公像,以弘扬包公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精神品质。该手工制墨墨色黝黑,墨彩亮艳,采用木盒收纳,简洁大方,充满着徽州气韵与风格。

3.2 注入手作体验激发大众传承工艺的兴趣

传统手工艺以手为灵魂。手作是传统手工艺最根本的特征。其工艺制品因凝结着往昔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真挚情感,带着手作温度,格外亲切。在机械化、工业化的今天,面对千篇一律、批量生产的机器产品,熔铸了个体性情、创造力与生活情感的传统手工艺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

我国传统手工艺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因材施艺,巧手匠心,天人合一的工艺魅力为其文创开发别开思路:挖掘传统工艺特色,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注入实践体验元素,让人们在手工制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如苏州博物馆开发的“苏绣DIY 套组”(图2),以馆藏绘画和瓷器纹饰为底稿,搭配刺绣工具和操作指南。通过教材示范,人们上手实践,体验上绷、辟线、穿线和打结以及具体针法运用的刺绣工艺,在一针一线中体会江南水乡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完成的刺绣品还可制作成雅致的装饰画或团扇。这一以非遗苏绣为创意的手工艺文创品,满足了人们对手作的兴趣,陶冶身心,将传承千年的技艺带入寻常生活,无形中又传播了地域工艺文化。

图2 苏州博物馆开发的“苏绣DIY 套组”

开发手作体验型文创产品还应当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群体。手工艺是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运动。博物馆结合地方非遗手工艺开发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文创产品,不仅能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自豪感。比如流传于我国沿海和水乡地区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水上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制造工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工艺价值。以其为素材开发设计一种儿童木船拼装玩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在娱乐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传统木船相关知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感,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3.3 以丰富的数字文创助力非遗传播

实体产品之外,博物馆文创的另一种形式是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运用建设。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新局面。当前,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对其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丰富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5],已成为提升其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开发手工艺数字文创产品,突破了一般文创产品的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更深入、细致、全面地诠释工艺知识和文化内涵,使得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手工艺非遗技艺的面貌和魅力。南京云锦素有“东方瑰宝”的美誉,其织造技艺堪称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每一位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都会为其所展示的大花楼木织机操作生产的现场而惊叹:巨大的木织机,上下两人默契配合,手工操作织造,方能织出绚丽多彩的云锦。整个工艺妙不可言,充满神奇色彩。博物馆可以依托其丰富的藏品资源和专业团队,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云锦的材料、工艺、艺术以及相关文化事项进行采录、整合,开发专属APP、小程序和电子书等数字文创,变枯燥的文字、数据为鲜活的图象、影像。借助高精度的三维数据、流畅的触控体验,使观众零距离360 度“触摸”云锦,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立体地欣赏云锦艺术的每个细节,还能随时随地观赏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更加直观地了解云锦背后丰厚的科技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口袋里的博物馆”。

区别于实物性的文创产品多停留在视觉层面的单向信息传递而缺乏互动性,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运用能够为传统手工艺文创注入更多丰富的感官体验和交互体验元素,拉近人们与传统手工艺的距离,助力手工艺非遗技艺的传播和传承。以非遗蓝印花布为例,除了建立包含其生成环境、艺术特色、工艺流程、民俗文化和传承发展等内容的全面、多维的动态数字信息库外,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娱乐等技术,开发蓝印花布工艺展示与互动体验的数字产品。具体来说,通过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混合文字、音频、视频和图象等内容,将蓝印花布制作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环节让体验者自己手动操作完成,如“制作”染料、“印制”花版(花版既可从建立的博物馆藏蓝印花布的纹样图库中选择组合,也可以由体验者发挥才智设计)、“刮”防染浆、“染色”和“晾晒”等。其间通过小关卡、游戏的设置,能够增加交互体验和DIY 的乐趣。“制作”完成了的蓝印花布数字样品还可在线订制围巾、包袋和靠垫等实体产品。这样的数字文创产品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为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4 结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积淀,还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价值。新时代博物馆研发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产品架起了传统文化与人民大众的“桥梁”。而在这其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向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的现实关联,延续其与人们的共生关系,不仅是文博单位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手工艺文创技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陶溪川文创街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铧芯文创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