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
2022-09-08卓毅何小智刘春新
卓毅 何小智 刘春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侵犯中轴关节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18~22岁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中轴骨骼,临床表现为下腰背、臀部、足底疼痛不适及脊柱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肌腱端炎和肺部病变等,晚期可导致关节畸形、脊柱强直等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有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与细胞异常免疫应答之间密切相关,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是反映机体免疫细胞活化状态的重要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末端肽(CTX-Ⅰ)属于骨吸收指标,两种指标均可用于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2]。目前临床通常使用西药治疗该病,能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疗效不佳,且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中医在调节免疫、改善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被认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优势[3]。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具有肾虚督亏、脾病湿困的特点,治疗应以温肾强督、健脾化湿、通络止痛为目的[4]。本研究自拟温肾健脾定脊汤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干预,观察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建瓯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10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纳入标准:(1)参照文献[5]《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诊断标准确诊;(2)临床病史、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3)心脑肾等器官无明显障碍;(4)未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近期接受过正规免疫调节剂治疗;(2)沟通障碍;(3)肝脏血管畸形、血管瘤等;(4)日常生活能力丧失,完全依赖;(5)无法言语交流;(6)依从性较差;(7)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病变。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25~38岁,平均(29.58±3.1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8.12±1.05)个月。对照组51例,其中男36例,女15例;年龄24~37岁,平均(29.61±3.21)岁;病程2~12个月,平均(8.18±1.04)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生产厂家:吉林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2674,规格:2.5 mg/片)15 mg口服,1次/周。试验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肾健脾定脊汤(鹿角片、巴戟天各20 g,桂枝、鸡血藤、白术、独活、桑寄生、蜈蚣、威灵仙、白芍、防风、羌活、僵蚕各10 g),每剂煎煮2次,混合药液400 ml,分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集肘静脉血4 ml,提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IL-2、CTX-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由本院专职医师测定患者[胸廓呼吸差(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患者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时胸围差值)、Schober试验(患者站立,两腿并拢,测量两髂后上棘的中点,向上10 cm,作一标记。嘱患者做弯腰动作,在弯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双侧膝不能打弯儿,再次测量两髂后上棘的中点。与第一次做标记的距离,如果增加小于4 cm,则为Schober试验阳性)、指-地距(患者双腿保持直立向前弯腰,中指尖到地面的距离)、枕-墙距(直立位双足跟贴近墙面,枕骨结节到墙面的水平距离)、颌-柄距(嘱患者下颌贴向胸骨柄,测量二者距离);比较脊柱痛、晨僵程度、晨僵时间等症状积分:每项2~6分,分值越高,越严重;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口腔溃疡、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发生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疼痛、肿胀症状消失、血沉降低;有效:疼痛、肿胀症状消失、血沉降低不明显;无效: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4.0软件包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sIL-2、CTX-Ⅰ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sIL-2、CTX-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IL-2、CTX-Ⅰ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IL-2、CTX-Ⅰ比较(±s)
表3 两组sIL-2、CTX-Ⅰ比较(±s)
组别 sIL-2(U/L)CTX-Ⅰ(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2) 0.51±0.12 0.20±0.04 1.46±0.38 0.91±0.23对照组(n=51) 0.53±0.11 0.34±0.08 1.48±0.39 1.38±0.32 t值 0.881 11.266 0.264 8.572 P值 0.380 0.000 0.793 0.000
2.3 两组脊柱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脊柱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胸廓呼吸差、Schober试验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指-地距、枕-墙距及颌-柄距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脊柱活动度比较[cm,(±s)]
组别 胸廓呼吸差Schober试验 指-地距 枕-墙距 颌-柄距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2)1.20±0.81 3.15±1.12 1.47±0.37 2.56±1.31 42.31±13.17 17.18±9.71 4.90±1.21 1.51±1.07 2.66±1.35 1.61±0.56对照组(n=51)1.21±0.78 2.18±1.02 1.45±0.35 1.70±1.21 42.45±12.89 29.15±11.62 4.88±1.35 3.82±1.02 2.52±1.31 2.32±1.41 t值 0.064 4.593 0.282 3.459 0.055 5.677 0.079 11.211 0.534 3.370 P值 0.949 0.000 0.779 0.001 0.957 0.000 0.937 0.000 0.595 0.001
2.4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RP、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ES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CRP(mg/L)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2) 30.22±5.31 9.32±1.01 59.38±9.64 21.78±4.81对照组(n=51)30.18±5.24 22.02±1.57 59.65±9.42 40.02±8.35 t值 0.038 48.919 0.144 13.617 P值 0.969 0.000 0.886 0.000
2.5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脊柱痛、晨僵程度、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6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别 脊柱痛 晨僵程度 晨僵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2) 5.51±0.41 2.59±1.41 4.62±1.31 2.25±0.65 4.15±1.41 2.04±0.89对照组(n=51) 5.48±0.38 3.92±1.33 4.65±1.33 3.45±1.01 4.23±1.50 3.15±1.60 t值 0.385 4.923 0.115 7.184 0.279 4.362 P值 0.701 0.000 0.908 0.000 0.781 0.000
2.6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62%、13.73%,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国内发病率约为0.3%,多数患者发病过程隐匿,病程较长,且可反复发作,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腰部、背部疼痛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病变则可由骶椎逐渐向腰、胸和颈椎发展,易引发神经系统,严重者甚至可累及肺、肾等脏器,影响患者预后[6]。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危险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部位出现炎性病变,经反应性吸收后形成骨化,导致脊柱或受累关节骨性强直,造成椎体出现竹节样变化,最终引起其他局部骨化,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残率高达15%~20%,是丧失劳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7]。因此,给予患者早期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多以控制病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主。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药,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缓解风湿进程,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晨僵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用甲氨蝶呤后易被吸收,可在1~5 h内迅速达到高峰值,但疗效不确切[8]。
近年来中西医联合治疗被广泛用于临床,有研究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快速控制病情、增强疗效,同时还可减轻毒副作用[9]。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等范畴,其病机以肾虚为主,肾主骨而生髓,肝主筋而藏血,若肝肾不足,督脉空虚,复感风、寒、湿等外邪,经脉循行受阻,肝肾亏虚,治疗在西药的治疗基础上应补肾固肾,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益气、除湿止痹为主[10]。本院根据病情自拟温肾健脾定脊汤,该方由鹿角片、巴戟天、独活、羌活、桑寄生、白芍、鸡血藤、蜈蚣、僵蚕、桂枝、威灵仙、防风、白术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之功效,其中鹿角片、巴戟天二药相须使用,具有温肾阳、强筋骨的功效;桂枝起温肾强督、通阳止痛的作用;白术健脾燥湿利水;防风为脾经引经药,可祛风胜湿止痛;白芍具有缓急止痛,防止温阳药燥热伤阴;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蜈蚣、僵蚕具有搜风通络、散结止痛之功效,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全方相互配伍,具有益气健脾,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之功效[11]。本研究中,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显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中,sIL-2、CTX-Ⅰ参与了其发展过程[12]。sIL-2是体内重要的免疫反应标志物,可刺激T细胞的增殖,其水平变化可反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情况,了解疾病炎症活动程度;CTX-Ⅰ来源于骨成熟胶原纤维,可反映成骨吸收的情况。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治疗方案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sIL-2、CTX-Ⅰ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sIL-2、CTX-Ⅰ水平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进一步观察患者脊柱活动度、炎症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以上情况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肾健脾定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与温肾健脾定脊汤中白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可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应用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sIL-2、CTX-Ⅰ、脊柱活动度、血清CRP、ESR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