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仙机场2005—2021年冰雹情况统计分析
2022-09-08王程昱
张 玉,王程昱
辽宁省民航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辽宁沈阳 110069
冰雹天气对民航业影响重大。在飞机飞行时,一旦进入冰雹区域,那么冰雹和飞机撞击就会对飞机造成巨大的损伤。而在地面的飞行器、监测设备等也会受到冰雹的影响,造成一定损失[1]。因此,对冰雹天气的观测和预报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2005—2021年桃仙机场地面观测簿中记录的冰雹天气,利用欧洲中心小时再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了这17年的冰雹天气,试图从中找到一定规律,为日后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一定依据。
1 地面数据分析
2005—2021年间,桃仙机场共出现26次冰雹天气,平均每年出现日数1.53次,而在1990—2015年桃仙机场气候志中记载,冰雹年出现平均日数为1.1次,即近17年冰雹日数是有所增加的。从月统计情况看,桃仙机场冰雹主要出现4—6月和8—10月,这也是桃仙机场雷暴天气主要出现的月份(图1)。7月并未出现冰雹,历史平均也仅有0.1次,但7月雷暴平均日数达到6.4次(1990—2015年),说明7月是对流发展频繁的月份,只是发展并不旺盛,且温度相对较高(平均温度24.4℃,为各月最高),冷空气不足以至于零度层温度较高,不利形成冰雹[2]。4月、8月、9月和10月次数较少,均在3次或3次以下,从1990—2015年平均来看,也都住在0.2次以下,与往年基本相符。5月和6月出现次数较多,从历年平均(1990—2015年)来看,5月平均0.2次,6月平均0.4次,而计算到2017年,5月和6月应该分别累计出现3.4次和6.8次,但实际上5月共出现11次,6月共出现6次,说明6月与此前冰雹水平基本一致,5月则是远远超出了此前26年(1990—2015年)的平局水平。比较温度情况发现,2005年以来,历年5月平均温度呈现逐渐走高的趋势。由于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的表现形式,需要温度层结达到一定高度和大量的能量累积,因而5月温度的适当升高,尤其是冰雹发生前,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和冰雹的发生[3]。
图1 2005—2021年冰雹日数累计分析
通过对比各次冰雹发生时间,冰雹发生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02:00~12:00(UTC,以下均是),即夏日能量累积升温的最大可能时段(图2)。冰雹发生的平均时间在08:24,在去除23:59和17:06两个偏离较大的极值后,平均时间为07:23,与夏日午后雷暴高发的情况相符,也说明白天的日照升温与能量累积具有加深对流的作用。再看持续时间,从图2中看出,大部分冰雹过程持续时间较短,时间最长为2005年4月24日,时间长达22 min;最短的则持续不到1 min,且多次发生。将持续时间不足1 min的按照0.5 min计算,得出平均持续时间约为6.15 min,去除极大值和极小值,平均时间在5 min。可以看出,冰雹普遍持续时间较短,平均为5~6 min,极值情况也在30 min以下,大部分发生在午后至傍晚。
图2 冰雹起止时间对比
比较冰雹发生前后的温度变化,取冰雹发生前、发生时(最接近的整点)以及发生后的整点数据,得到图3。从中可以看出,几乎每次冰雹发生都伴有明显的降温过程,平均每次过程降温4.2℃,最大降温达到8.9℃,发生在2020年10月21日。这表明冰雹过程往往伴有冷空气的入侵,随着温度降低,场面气压有所升高,这些也在地面实况中有所体现。结合冰雹时间分析,降温幅度小于2℃的过程,其持续时间均小于3 min,共发生7次,其中伴随天气小雨3次,中雨4次,未出现大雨。而整个26次冰雹过程,伴随天气大雨4次,中雨15次,小雨7次,说明无论持续时间长短,伴随中或大的降水的可能性较大,达到73.1%,而降温不明显的冰雹过程,出现中雨的概率则有所降低。所有7次伴随小雨的冰雹过程,除了2005年4月24日长达22 min,2005年5月21日持续12 min,但是伴随出现中等强度冰雹,也可归在中等降水范畴,其他5次持续时间均小于4 min,其中2次不大1 min。这说明雨强小,冰雹的持续时间也会相应较小。
图3 冰雹前后温度对比
比较每次冰雹过程的地面风的变化,可以得出在这26次过程中,发生转风(风向变化大于60°)情况19次,未明显转风7次。在转风的过程中,6次最后转向了东北风,1次西北风,7次东南风,2次西南风,1次西风,2次风向不定。由此可知,冰雹过后,风向主要在东北风或东南风,也有系统由西向东经过本场的主要环流形势相符。从风速看,12次过程有风速转大,8次转小,6次无明显变化。且在冰雹发生时的整点数据显示,冰雹发生时风速较大,其中5次达到8 m/s或以上的风速,平均风速为5.1 m/s,大于冰雹发生前(4.3 m/s)和发生后(3.8 m/s)的平均风速。说明冰雹发生时,大部分情况会出现风向的转变,转后以东南风或东北风为主,冰雹发生时风速较大,对流最强。
2 再分析资料分析
利用欧洲中心1 h再分析资料,取冰雹发生时最接近时刻的整点数据,在41.3°N,110°~130°E位置做剖面(桃仙机场位置41°N、123°E),显示风、温度、湿度数据,由于图片较多,选取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几次过程展示(图4)。
从26次剖面图中来看,除2014年6月12日过程外,其余25次过程在剖面图的中低层均显示出明显的南北风切变,说明大部分过程都是有槽脊配合的深厚过程,中低层复合线的建立为雷暴冰雹过程提供了触发机制[4]。分析26次过程的温度线,发现零度线的位置18次集中在700~800 hPa,7次在650 hPa附近,1次过程由于发生在10月30日,零度线降至900 hPa附近。而无论温度线层结如何分布,在南北风切变区域,800 hPa附近的温度线都会有明显向下的波动,即使没有切变的过程,800 hPa附近的10℃线也有弱波动,说明温度的突然降低,与冰雹的产生有着较大相关性[5]。原因可能是冰雹过程本身是冰(冰雹)、水(降雨)同时发生,系统内部伴有强烈的对流,而上升气流无法承托冰雹,则会在下落过程中融化一部分,而融化过程是吸热过程,因而会造成温度下降。而冰雹过程短暂且范围不大,因而在剖面上表现为很窄一段温度下降带,而这一融化降温过程,主要发生在600 hPa以下,且在800 hPa表现较明显,因而800hPa附近温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冰雹发生的判断依据之一。
继续对这26次冰雹过程做涡度剖面,取2005年6月21日12:00和2018年4月10日为例展示,如图5所示:
图5 冰雹过程剖面图
从这26次冰雹过程的涡度剖面图可以看出,每次冰雹过程中,在200~400 hPa的 高 层 附 近 均 存在正的涡度极值中心,中心极值在0.00015~0.0003 s-1,个别情况极值区在500 hPa附近,极值大小亦有波动,但大部分都符合此规律。而一般在正涡度极值区东侧低层,存在负涡度极值区,中心值在-0.0001~-0.0002 s-1,高度在800~900 hPa,此高度正是温度线突然向下波动区域,说明高层强烈辐合,卷吸大量水汽至高层凝结,在不断的上下对流过程中,冰晶增大至无法承托,坠向地面,部分融化降温,其余继续向下冲击,并伴随大量气流向下辅散,进而形成如此形势[6]。强烈的对流,合适的温度层结,都是冰雹产生的重要因子。
3 总结
(1)在2005—2021年近17年中,冰雹主要出现在5月、6月,其中5月最多,冰雹发生在07:00~08:00之间(UTC),持续时间平均为5~6 min。
(2)冰雹过程平均降温4.2℃,降温小于2℃,则持续时间小于3 min;冰雹往往伴随中到大雨,但雨强小,持续时间小于4 min。
(3)冰雹发生时,大部分情况会出现风向的转变,转后以东南风或东北风为主,冰雹发生时风速较大,对流最强。
(4)零度线的位置主要集中在700~800 hPa,800 hPa附近温度线有温度突然向下波动。
(5)在200~400 hPa的高层附近,均存在正的涡度极值中心,其东侧低层,存在负涡度极值区,高度在800~900 hPa。涡度和温度变化统一,与系统垂直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