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结合治疗性沟通在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院外用药依从性中的效果
2022-09-08李广宁林薇葛英蓝敏凤
李广宁,林薇,葛英,蓝敏凤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广东 高州 525200)
年 龄 相 关 性 白 内 障(Age related cataract,AR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白内障疾病,又称为老年性白内障,多发于50 岁以上人群,其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主要由生理性老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常用手术治疗ARC,但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治疗环境和用药监督,会产生用药依从性下降,从而引起病情恶化,因此提高ARC 患者院外用药依从性尤为重要[2]。品管圈(QCC)是一种有效管理方法和质量改善机制,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3]。治疗性沟通也是体现护士职业价值的三大护理行为之一[4],通过系列沟通、评估对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措施。本研究探讨了QCC 活动结合治疗性沟通对ARC 患者院外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ARC 患者为例,以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49~77 岁,平均年龄(63.98±2.3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4±0.53)年;单眼白内障16 例,双眼白内障19 例;文化程度:小学2 例,中学10 例,高中15 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19 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4.79±2.78)岁;病程10 个月~7 年,平均病程(3.37±0.59)年;单眼白内障17 例,双眼白内障18 例;文化程度:小学1 例,中学11 例,高中12 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白内障防治指南》[5]的标准;②有手术治疗指征;③依从性较好者,且无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①青光眼者;②合并角膜疾病、眼外伤史者;③糖尿病等影响泪膜稳定疾病;④治疗和护理配合程度差者;⑤存在重要脏器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治疗性沟通,具体内容为:成立治疗性沟通小组,由5 名护士组成,均具备专业护师以上资格,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内容包括掌握治疗沟通的方法、技巧,以及ARC 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干预方法等,经考核后展开本研究。患者入院期间,在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与患者沟通交流,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说明治疗沟通的大致目的和内容,着重了解和评估患者文化承受、接受能力和信息需求,同时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对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主题。干预阶段:第1 次沟通主要为建立信任性治疗关系,为后续干预打下基础。沟通内容包括了解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就医经历等,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性沟通的目的。第2 次沟通与患者深入交流,评估、了解患者用药水平、用药信息需求和使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疑问,用药的心理感受等情况,并进行登记,分析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对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性沟通主题和内容。同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对第3~6 次沟通过程进行调整,主要如下:①询问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了解水平,对用药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强化,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状况,对其讲解药物知识和评价药物的疗效,使其正确认知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消除其疑虑,纠正其用药知识偏差。②告知患者坚持用药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再次住院次数,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产生不良情绪等,加强用药宣教,以激发其用药依从性的动机及意愿。③对于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询问其存在的问题或困难,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法,结合患者用药依从情况,对其制定循序渐进的用药改变计划和目标,同时介绍用药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其治愈信心。④对于情绪较差的患者,指导其采用情感表达、放松训练、听音乐等方法进行调节;对于治愈信心较差的患者,可利用文献或资料告知患者药物以往药物治疗的效果及药理机制,提高用药信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QCC 活动,即成立QCC活动小组,由2 名副主任护师、3 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组成,由资历最高护师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QCC 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等,选出辅导员、圈长各1 名。制订计划:小组成员提议、集体讨论,以排序法进行主题评价,确认活动主题为提高ARC 院外用药依从性,拟订活动计划。计划实施:小组成员就ARC 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按照医师要求的次数用药、用药量、用药时间、坚持长期用药为标准进行调查发现,10例ARC 患者未按医嘱规范用药,用药依从性为71.43%。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记录在册:①患者认为该病为眼部疾病,不会造成残疾、死亡等重要后果,对疾病的认知不够重视;②多数患者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③患者认为该病需较长时间治疗,一般家庭对医疗费用难以承受,导致部分患者停药;④患者认为症状得以缓解时,可暂停用药。制定用药方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以改善上述因素为主要原因,同时结合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等,医护人员对其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完善管理流程。对QCC 活动全程回顾总结,全员发表活动体会与总结,把活动中有利于院外用药依从性的特点保持下去,完善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实际的管理流程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采用自制用药依从性量表评估,包括按照医师要求的次数用药、用药用量、用药时间及坚持长期用药,评分标准:不依从1 分,部分依从2 分,基本依从3 分,完全依从4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高。②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定,共21 条,满分63 分,采用4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负性情绪越重。③生活质量:选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定,共74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DASS-21 评分低于干预前,GQOLI-74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DASS-21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 0.05
组别 例数 DASS-21 评分 GQOLI-74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5 40.26±2.35 19.34±3.26# 67.36±3.78 82.35±2.46#对照组 35 40.15±2.27 24.47±3.97# 68.64±3.85 79.34±2.01#t 值 0.199 5.908 1.404 5.606 P 值 0.843 0.000 0.165 0.000
3 讨论
3.1 治疗性沟通作用分析
ARC 老年患者术后眼部暂时包扎,限于黑暗,加上出院后对疾病存在多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极易产生焦虑心理,且老年患者具有久病成医的心理,常随意用药[6]。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治疗性沟通能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身状况及需求,其特点为:①注重信任性治疗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以提高患者参与度为主,进而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②告知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好处,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药的认知水平,降低不良认知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行为、态度的影响,同时对患者讲解不依从用药的弊端,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用药依从态度,进而提高其用药依从性;③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督导、鼓励,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和积极性,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3.2 QCC 活动作用分析
QCC 活动以全员参与为宗旨,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促使整个活动中凸显小组成员的热情、团队凝聚力和管理职能[7]。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QCC 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转变,护士的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激发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小组成员间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创新和策划能力。QCC 活动的实施,使其工作内容集中化、精确化,降低了工作盖面模糊的出现,使每个环节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改善。
3.3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在治疗性沟通基础上,采取QCC 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组DASS-21 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该护理方案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情绪水平。由此可知,对ARC 患者采取QCC 活动结合治疗性沟通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可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