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是解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钥匙

2022-09-08顾润生

江苏教育 2022年49期
关键词:新课标法治育人

张 倩 顾润生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总体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国家育人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核心素养切入,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进行初步解读。

一、提高站位:认清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通过新课标修订背景,我们可以了解新课标修订的意图,弄清新课标的来龙去脉。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我们可以从世界发展、民族复兴、课程改革三个维度加以认识。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当前世界发展局势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新时期认识和判断国际局势,明确中国发展方向、制订相关任务计划,并进行中国国内外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局势面前,能否认清形势,能否辨明方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有助于学生在局势变化、信息交织中学会选择、辨明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青年如何成长成才、追求进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实现这一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而引导广大青少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追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课程改革持续深化

2001 年6 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第八次课程改革。20 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在名称上由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统一变为“道德与法治”,在课程设置上也由三个课程标准分设变为义务教育一个课程标准。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新课标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上,去解读新课标中的“守正”与“创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持续推向深入。

二、整体把握:明晰贯穿新课标的主线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核心素养是贯穿新课标的主线,顺着这条主线,我们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

1.以核心素养刻画育人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把育人目标提炼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种核心素养。

在对育人目标的刻画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首先从整体上对小学生、初中生思想政治素养进行刻画。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这五大核心素养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培养,但不能孤立地在教学某一环节只培养某一种素养。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进行细化要求,按照一体化建设思路,在知识学习、行为落实方面对第一至第四学段学生分别提出分层次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不同学段育人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好各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以核心素养架构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解读新课标时,我们只有把“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对应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要求;只有把“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对应起来,才能准确把握这个主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把三者的对应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见表1),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表1 第一学段部分“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质量标准”的对应关系(举例)

3.以核心素养引领教学实施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八个统一”的指导下,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知行合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更加关注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2]基于核心素养概念,在开展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在新课标教学建议的指导下,关注情境、内容和任务的设计。在情境创设方面,要突出真实性,结合学生生活和时代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内容处理方面,要突出综合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这里的综合既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综合;在任务设置方面,要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参观访问、问卷调查、亲历体验等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知行合一。

4.以核心素养作为评价要点

新课标将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两部分,在教学评价中提出“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在学业评价中提出“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由此可见,不管是日常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的考试评价,都要以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要点。

在评价方面,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一方面,借助过程性学习评价表(见表2),准确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评价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料;另一方面,改进考试命题,命题立意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引导学生由“解题”向“解决问题”、由“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即新课标提出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

表2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用表[3]

三、对比研究:发现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解读新课标时,我们有必要将新课标与原课标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1.优化了课程设置

新课标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将三个课标整合为一个课标,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标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质量标准等都按照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进行了统筹安排,清晰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路径,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强化了育人导向

与2011 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更加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一是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二是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在课程目标部分,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3.完善了课程内容

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内容调整如下(见表3)。

表3 2011年版课标与2022年版课标涉及主题对比

新课标进一步突出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安全观,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渗透在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传承红色基因。

4.研制了质量标准

在2011 年版课标中,没有“质量标准”这部分内容。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对四个学段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质量标准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对其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质量标准也是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和课程资源建设的依据。

5.细化了实施指导

为进一步强化课标的育人功能,新课标细化了课程实施的要求,增强了课标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在课程内容部分,针对每一内容要点都有“教学提示”,并在每一学段结束时都提出了“学业要求”,对为什么教、怎么教进行具体指导;二是在评价部分,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对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增加了考试命题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三是增加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部分,明确了教研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在推进新课标实施中的职责,在新课标与一线教师之间架起桥梁,打通了新课标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四、积极应对:做好实施新课标的准备

面对业已颁布的新课标,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1.增强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关注教学,并不关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要由关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转向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即要由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通过学习、研究课标,在课程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我们只有站在课程的高度理解教学,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不只是局限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试题的解答。

2.提高育人本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作为教授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自然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应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育人能力。

3.推进课改行动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结合学校文化、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变革课堂教学。当前,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尚未投入使用,教学处于“新课标—老教材”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按照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育人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去使用老教材,“穿旧鞋”也要“走新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新课标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新课标的实施,让学生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方向,涵养力量,锻造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新课标法治育人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