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特征和过程机制
——基于携职旅社的案例研究

2022-09-07田雪莹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旅社共创主体

田雪莹,黄 旭,张 欢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

0 引 言

社会企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倡导利用市场原则向人们提供社会服务,兼备商业性和社会性,能够在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突破社会发展困局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方式,在带动经济增长、消除贫富差距、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社会企业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受限于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以及自身能力,其发展至今仍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商业模式陈旧、竞争力低下等诸多瓶颈。社会企业开始寻求同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协会、社区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开展合作,以创造价值,谋求发展。

鲜活的现实引发理论的深思。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情境下的社会企业如何突破孤军奋战的窘境,与其他主体“同力协作、共创价值”,是一个富于挑战的理论谜题。当前的研究分别从亲社会动机[1]、创业者经验[2]等微观层面,创业导向[3]、创业机会识别[4]、资源拼凑[5]等中观层面,以及制度逻辑[6]、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7]等宏观层面,探讨社会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但缺乏对社会企业协同多主体获得发展的探索。价值共创是主体交互协作创造价值的过程,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互补性资产[8],提升企业网络嵌入程度[9],推进新创企业研发创新[10-11]。已有的价值共创文献中,对特征维度的刻画因理论研究视角不同而导致内涵差异较大[12-15],且尚未系统阐述价值共创主体相互作用的模式以及价值的实现过程,研究视野亦局限于互联网企业、平台企业等商业企业之中[16-17],并未涉及社会企业领域。Ge等[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二元关系视角下价值共创受环境动态性的调节而对社会企业成长产生正向影响,但未进一步探究社会企业与多主体协同共创价值的内在作用机理。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社会企业,其成长之路必然留有深刻的中国烙印。由此,借鉴社会企业和价值共创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解构中国情境下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特征,揭示其与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协同并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和机制,会有助于开拓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1 理论基础

1.1 社会企业发展

对社会企业的研究起源于对非营利组织效率的探索,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较高的“不经济性”,于是纷纷提出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建议。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创业者要以非利润目标进行社会创新。”由此,在之后近30年的研究中,社会创业的内涵、社会企业的社会性与经济性愿景则一直是学者着重讨论乃至争论的焦点。对于社会企业概念,学者们多从组织形态方面将社会企业定义为非营利组织或企业组织的新形态[19-22],一种混合体或是介于营利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形态的组织类型[23-24],也有从组织目标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企业兼具经济社会双重目标,且首要目标是社会性目标[25],或者是根据组织运行方式探讨社会企业在战略目标、组织架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企业运营等方面与商业企业的区别[26-27]。虽然学者们对社会企业的界定不同,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社会企业是一种社会创新的企业形式,它以商业运营为手段、以社会使命为驱动,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受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驱动,以实现经济绩效为前提,通过将经营收益再投资于社会事业中,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5,28-30]。

关于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大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梳理和整合,汇总结果见表1。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市场营销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观、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创业机会理论、政治学理论以及社会治理理论等的边界[6,31-34]。

表1 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汇总Tab.1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1.2 价值共创实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网络外部性的提高,价值共创理论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20年来,价值共创理论主要围绕两种核心思想展开并形成两个分支,分别是Prahalad和Ramaswamy[49]提出的基于顾客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和Vargo和Lusch[50]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前者认为顾客是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参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而共创以个体为中心的体验价值;后者指出企业和顾客以关系互动和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价值共创。此后,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不断拓展,相继衍生出基于服务逻辑[51-52]、服务科学[53-54]和服务生态系统[55-56]等不同视角的价值共创理论,其研究重点由客户参与行为和外部环境变化对共创价值的影响逐步转向生态系统和价值共创以及共创价值网络。总体而言,尽管学者们在价值共创的概念认识上存在差异,但对价值共创的内涵解读已达成以下共识:价值共创是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协同的结果;强调整个价值链上的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共创过程中会整合各方资源;最终各利益相关者共享价值成果。

有关价值共创实现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维度:①主体维度。早期的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企业和消费者是价值共创的主要参与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价值共创的参与主体突破了以往的边界,将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合作方、政府、公众、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均包含在内,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主体参与行为与其社会特征相对应[12,49]。②资源维度。价值共创是各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追求考虑,积极参与协作,通过获取、对接和整合资源创造价值并实现共赢的过程。其中资源包括企业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以及专业判断力,顾客自身的知识、能力等,还包括服务系统内部的、私人的和面向市场的系统和资源等[57-60]。③互动维度。价值共创是企业、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连续的、动态的、互利互惠的过程,通过加强互动来促进资源整合,确保资源、行动和过程等相互匹配,以实现价值共创[13,61-62]。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价值共创研究汇总见表2。

表2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价值共创研究汇总Tab.2 A summary of value co-creation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纵观上述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①现有研究大多从特征、作用、影响因素等探讨社会企业及其发展,社会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互动行为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更未能深入探索这些行为对社会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效应;②价值共创理论强调主体间交互协作以共同创造价值,但共创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以及价值的实现过程尚未得到系统阐释。综上,本研究将价值共创的视野投射到社会企业领域,围绕“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主题,探讨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特征及过程机制,一方面丰富社会企业及价值共创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社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案例分析方法,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本研究关注社会企业与其他主体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价值共创,何为社会企业价值共创、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属于探索“What”和“How”的问题,适用于案例研究;其次,单案例分析能够深入剖析现象特征和发展过程,归纳现象背后的规律,揭示其内在运作机理,因此,对于价值共创过程中社会企业如何与其他主体合作、如何进行资源交换以及如何实现多元价值这些问题的探究,单案例分析更为合适;最后,将价值共创这一概念投射到社会企业领域的探讨,目前较为匮乏,作为探索性的研究,案例分析往往能带来不同的见解和启发。

2.2 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基于典型性原则,本文选取杭州市携职大学生求职旅社(简称携职旅社)进行案例研究。其一,携职旅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新湖社会企业创新奖、增爱社会企业创投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多个社会企业加速和扶持计划,因其在青年就业领域创造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于2017年被中国慈展会认证为“中国好社企”;其二,携职旅社的发展历程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各阶段价值共创主体参与数量、契合程度和资源整合状况,有利于深入剖析社会企业领域多主体共创价值的过程机制;其三,携职旅社的成长经历了与其他主体共同合作、资源信息不断共享、价值创造多元化的过程,将其作为典型案例阐释本文的研究主题较为契合和恰切,亦更具代表性。

采取半结构化访谈、实地考察和二手数据查询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团队在实地考察之后,与创始人温先生进行面对面访谈,随机访谈员工,而后针对初次访谈数据信息再次进行电话访谈,以获取一手资料。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携职旅社官方网站、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相关媒体报道、社会企业相关书籍以及现有的研究文献等。最后,对多种渠道数据进行“三角检验”,针对有差异的数据以一手资料为准或进一步搜集资料求证,确认无误并剔除重复、无关、错误数据,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数据来源见表3。

表3 案例数据来源Tab.3 Sources of the case data

2.3 案例简介

携职旅社成立于2008年7月,是杭州市一家正规大学生求职旅社。携职旅社以“携手大学生,共创求职路”为宗旨,致力于成为大学生毕业后二十年内的职业晋升帮扶者,并从生活到就业创业,帮助青年人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努力探索成为青年人的终身大学,以促进中国大学生持续发展。2010年,携职旅社与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合作成立杭州麦可思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麦可思);2014年,携职旅社投资成立校企就业信息大数据搜索云平台——快搜搜大数据平台,并建成快搜搜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快搜搜);2017年,成立杭州携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携职专修学院;2018年,浙江携职专修学院加入联合国有责任教育联盟。以麦可思、快搜搜、携职旅社和携职就业大学为管理模块,携职旅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就业服务产业链,即就业网络工具(快搜搜大数据平台)、人才服务(求职住宿、白领公寓和人事档案服务)和就业培训(就业创业学院、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三大业务板块,共同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纵观携职旅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8—2009年为初创阶段;2010—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扩张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携职旅社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Fig.1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key events of Xiezhi Hostel

3 研究发现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超越了早期的顾客与企业的二元关系,认为它是社会企业主导的利益相关方互动沟通和多方协同的结果,通过资源的交互、获取和整合共同创造多重价值,且各主体之间共享共创成果,具有持续性、创新性、协同性等特点。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共创,社会企业是价值共创的主导和核心,其价值共创涉及合作社会企业、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类型主体;在此基础上共创的价值更为多元,包含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主体间交互产生的关系价值;此外,各类主体因认同社会企业的价值主张而参与共创,在此过程中除了自身获得可度量的收益之外,各主体的声誉和社会影响也得以提升。由此,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之中,随着商业模式创新而体现出其创新性。社会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是价值共创的主体;资源是价值共创的基础;多重价值是价值共创的结果。

3.1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行为

早期的价值共创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用户二元视角[51-52,63-64],将用户作为动态协同互动过程的关键因素。价值共创被认为是通过“共同对话、共同设计、共同生产及共同完善”等资源整合活动[58],实现价值主张及价值创造。由于企业处于一个动态多样化商业生态系统中,近年有关价值共创的研究也从企业—用户的二元视角转向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多元视角[65]。价值共创的参与主体突破了以往的边界,将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合作方、政府、公众、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全部包含在内[66]。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从事与主体社会特征相对应的行为[67]。多主体价值共创受动机驱动,在平台资源、沟通资源及互补资源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68]。基于此,将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界定为核心社会企业、客户、供应商、商业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主体为实现价值主张以协同研发、品牌合作、人才共享、政策和融资支持等形式开展协作,通过交互、配置和整合资源创造社会、经济和关系等多元价值,各主体在此过程中获益增值。据此,梳理携职旅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共创行为见表4。

表4 携职旅社的价值共创行为Tab.4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s at Xiezhi Hostel

初创阶段(2008—2009年):携职旅社致力于自身影响力建设,较少展开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主要集中于政府与媒体的宣传媒介支持,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程度较低。2008年12月,携职旅社开展的大型免费入住活动,给求职大学生传递了温暖,为杭州市政府解决当地毕业生就业分担了压力。随后,该活动受到杭州市人事局发文支持,同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相继报道并肯定了携职旅社的做法,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杭州“携职旅社”为求职学子“减负”》的评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此期间,携职旅社在获取经济、社会双重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

发展阶段(2010—2013年):携职旅社开始协同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与政府建立合作的同时拓展与商业企业的联系,发展自身业务,扩大市场,使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程度逐渐提高。2010年,携职旅社与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战略合作,成立麦可思,从为大学生提供住宿和相关就业信息到人才培训与开发,开拓了自身业务,增加了收入来源,进一步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2年,携职旅社获得政府支持,建立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广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场所,携职旅社搭建起了政府、人力资源公司和求职者之间的三方交流平台,为商业企业拓展了人才招聘渠道的同时,也建立了与各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累了社会资本,提高了品牌影响力,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扩张阶段(2014年至今):携职旅社协同的共创主体类型和数量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资源交互水平,创造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使价值共创程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携职旅社搭建起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投资成立校企就业信息大数据云平台——快搜搜大数据平台,开创了新的“互联网+”模式,实现了市场信息收集和品牌推广,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同年,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社会企业第一个规范化的组织机构——长三角社会企业联盟,吸引了专家学者、社会企业家、政府部门人员的广泛参与,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认知度,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社会企业的信息交流,通过跨界合作共同推动了社会企业发展。2017年,携职旅社与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近30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线上和线下课程并创办校企实践合作基地,多方面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2018年,成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项目合作单位,通过定向培育人才,携职旅社开拓了与商业伙伴之间的直接合作,扩展了服务对象。其间,通过成立中国社会企业创投基金、成为“百城千校 百万英才”县域电商人才培育首批授牌服务商等活动和项目,携职旅社的价值共创主体逐渐多元化,各共创主体之间资源交互程度更高,联系更加紧密。而今,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携职旅社主导与商业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和就业培训的一系列服务,在此过程中,各主体持续共享资源,频繁交流互动,协作共创价值。

综上,携职旅社在初期发展阶段,致力于自身品牌构建、宣传和推广,主要得到了政府和媒体机构的支持,通过传播社会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其价值共创主体的数量较少,类型单一,资源交互、获取和整合程度较低,整体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水平处于最低阶段。进入发展时期,携职旅社在政府机构的帮助下,积极建立与商业企业的联系,积累社会资本,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基础,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社会资本不断积累,携职旅社在扩张阶段进一步与政府机构、商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合作,积极共享资源,深入交流互动,使得价值共创主体之间合作程度逐步加深,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水平在此阶段达到最高。

3.2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特征

3.2.1 多元主体参与

将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主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核心社会企业、客户、供应商、合作社会企业、竞争者、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志愿者、众创空间、媒体、公众、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界定为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主体,并将其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支持型主体三种类型。①主导型主体是核心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实质上是以社会利益为最终导向,采用商业手段获取利益并用于帮扶弱势社群、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企业自身投资的组织[69]。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由核心社会企业发起和主导。②参与型主体为客户、供应商、合作社会企业、商业企业等。供应商、合作者等主体在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中共享资源,在实现社会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价值;客户是社会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源动力。价值共创过程中,客户不仅仅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信息、参与服务过程等成为社会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各主体基于对社会企业价值主张的认同参与价值共创,是价值共创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支持型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投融资机构等其他参与合作的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的政策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投融资机构的资金支持,都会促进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的实现。

在价值共创中,由于社会企业与顾客自身获取资源或整合资源能力有限,还需要两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且可以被整合的资源以支持价值共创实现[70]。在携职旅社发展初期,价值共创以自身的组织建设为主导,接受支持型主体的帮助,例如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对其提供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进入发展阶段,企业规模扩大使组织对外界的资源需求增加,携职旅社与多主体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企业自身建设能力有限以及影响力不大[71],这一时期合作主体还是以支持型主体为主,逐渐开始出现参与型主体。进入扩张阶段,携职旅社的合作主体数量不断增长、类型也逐渐多元化,与参与型主体和支持型主体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如:与高校联合建立快搜搜大数据平台,与阿里巴巴进行跨境电商项目合作,发起长三角社会企业联盟。

3.2.2 异质资源交互

社会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离不开各主体间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力、信息以及知识等共创资源的参与与整合[72]。Frow等[61]指出多主体参与资源交互可以解决单一主体所拥有资源局限性等问题,通过资源整合及资源交互可实现多方共赢。社会企业成立之初,需要对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瞄准社会问题并挖掘产生的根源,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满足目标群体的使用价值,推动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随着规模和市场的扩大,社会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传递价值,促进支持型主体和参与型主体对价值达成共识,激发价值共创意愿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资源的互动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多主体价值共创。

携职旅社在初创阶段与政府和媒体机构所交互的资源主要为政策信息和宣传媒介,将自身创造的社会价值通过官方公开信息和正规的媒介渠道进行宣传,实现了资源的跨界使用,同时为后续获取企业合法性奠定基础。为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需求,携职旅社寻求与更广泛的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在各共创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发展阶段,携职旅社与支持型主体(政府)合作获得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与政府合作成立麦可思,发挥人力资源中心对于相关就业信息的统计能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作与匹配;合作建立的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广场,提供了就业信息平台集聚场所。进入扩张阶段后,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资源的整合程度越发深入,与参与型和支持型主体共同发力,实现多方共赢。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力资源、试验场地等异质性资源在各主体之间共享,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携职旅社联合高校、阿里巴巴、长三角社会企业等开拓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支持活动。

3.2.3 双向互动联结

社会企业识别社会问题,定位目标客户群体,通过提供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初创阶段,社会企业与顾客这类参与型主体联结,其中顾客扮演服务接受者角色提出价值需求,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企业提供与市场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价值主张。顾客与社会企业相互沟通、互相反馈,达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共识。而后,社会企业与支持型主体建立联结,但互动层次较低,联结数量较少,如政府、媒体等价值共创参与者通过宣传等方式,支持社会企业所提出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进入发展和扩张阶段,其他参与型主体,如供应商、合作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在深入了解社会企业的使命和方案后,基于对社会企业价值主张的认同,与其开展合作以扩展完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支持型主体也积极加入,提供异质性资源。发展和扩张阶段的联结数量逐步增多,交往频率更高,在共同价值主张的前提下,主体间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信任关系,同时带来更积极的共创行为。随着联结数量增加和联结程度加强,各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对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过程中社会企业需要确定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目标,通过利益分配和冲突管理等机制治理好各共创主体的网络交互和竞争合作。

携职旅社最初通过建立“互联网+”高校平台,与高校毕业生对接信息。政府与媒体对相关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供了宣传支持。因此,携职旅社与上述主体建立初步联结,但联结数量较少且程度较弱。随后,基于价值共识和支持型主体的帮助,携职旅社逐步拓展与其他参与型主体的合作,这些合作以自身业务为主导,吸引参与型主体发挥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进而实现价值共创。如与部分高校联合建立快搜搜大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互联网+”服务;与高校签订共建学院的合作协议,引进企业发展、就业素质、就业技能等课程;发起长三角社会企业联盟,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和资源交流。此时,携职旅社的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建立的联结数量增多,频繁的互动增强了信任关系,使联结更为紧密,因而进一步促进价值共创产生。由此,面对不确定性环境和资源约束,社会企业只有与多主体携手共进,深化利益联结机制,进行价值共创,才能提升即兴应变能力和组织韧性[73]。

携职旅社价值共创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携职旅社价值共创特征Fig.2 Value co-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Xiezhi Hostel

3.3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机制

社会企业与其他主体合作的前提是需求与服务相匹配,其中基础是主体契合,核心是资源整合,效果是实现价值共创。社会企业兼具公益性和经济性,通过商业运作,实现社会目的。社会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实质上是通过多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借鉴周文辉[74]的研究,结合社会企业特点,将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分为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价值共赢四个阶段。达成价值共识是价值共生的基础,共生的价值得以扩散的重要驱动力是价值共享,价值共享的最终目标则是价值共赢。以上四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衔接,贯穿于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全过程。

完整的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①价值共识,即通过“交流”促进“资源识别”。社会企业通过提供与市场相匹配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与顾客的共识,进而提出自身价值主张。通过媒体宣传和相互交流,该价值主张获得其他主体认同,进而推动其他主体与社会企业达成价值共识以参与共创活动。价值共识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②价值共生,即通过“交往”推动“资源利用”。多主体达成价值共识后,加深相互来往,交换并利用异质性资源,通过积极沟通,建立情感联系,化解矛盾。各主体深入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协同实施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促进价值共生。价值共生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核心内容。③价值共享,即通过“交互”实现“资源优化”。社会企业建立价值共创平台和协调机制,使多主体在平台上获取和发布信息,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碰撞出新思想、新创意,优化完善相关合作方案,共同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是动态的:资源不断流转和优化,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价值共享。价值共享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重要驱动力。④价值共赢,即通过“交融”达成“资源整合”。通过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较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其间各主体信任关系和互动程度加深,实现资源、思想、文化等交汇与融合,最终实现价值共赢。价值共赢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最终目标。

图3 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Fig.3 Process mechanism for social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价值共识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必要前提。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出发点是社会问题的存在,其中客户是核心参与者,提出价值诉求,社会企业提出价值主张,以产品和服务回应客户诉求,两者经积极沟通与反馈最终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凝聚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共识。其他主体了解社会企业及其做法,若能对其社会使命形成认同并在价值主张上达成共鸣,则能促进资源识别,推动协同与合作。价值共识是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基础。为解决毕业生数量多、求职难的困境,在深入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将人才服务与快捷酒店业务相结合,成立了最初的杭州市携职大学生求职旅社,为其提供低廉的住宿和求职信息,达成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共识。携职旅社正是抓住市场痛点提供服务,吸引了求职大学生等参与型主体和杭州市人事局、人民日报、央视等支持型主体的关注和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多主体之间的价值共识。

价值共生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核心内容。多主体达成共识后,基于共同价值主张与社会企业增加交往并建立联结,社会企业利用获取的异质性资源与多主体协同实施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共同生成价值。在参与协作的过程中,多主体通过与社会企业和顾客对话,深化自身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帮助社会企业优化和实施方案,同时提出创新性合作解决办法。

价值共生阶段以社会企业为主导,参与型主体和支持型主体共同协助。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基金会的基金支持,携职旅社从单纯提供住宿和求职服务,到建立快搜搜大数据平台,其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连接起高校、求职毕业生与招聘企业,加深了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缓解年轻人就业困境的同时,实现了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发挥了主体优势,促进了价值生成。

价值共享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重要驱动力。此阶段,各主体基于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交互增强联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和嵌入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促进价值共享。在此过程中,各主体可以通过构建社会企业价值共创平台,实现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达到价值共享。同时,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相应的规范和机制逐渐形成。通过成立麦可思、建立长三角社会企业联盟、创办校企实践合作基地,携职旅社与政府、合作社会企业、合作商业企业等众多参与型和支持型主体共享资金、信息、政策等资源,频繁交互增加联络,碰撞产生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想法,密切了社会企业与利益相关主体间的互惠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多元解决方案。携职旅社加强与各主体协同合作,加深彼此间交互联结,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各共创主体在解决社会问题进程中共享多元价值。

价值共赢是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最终目标。在此阶段,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各主体分享思想和观点,相互沟通,彼此交融,进一步加强信任,共同创造出社会、经济、关系等多维度价值,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价值共赢。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合作氛围和良好的信任关系会再次凝聚和强化价值共识,促使各主体进一步开展长期、有效的价值共创活动。携职旅社与共创主体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同多方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创新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拓宽了求职双方的信息交互渠道,有效缓解了政府公共服务压力,同时落实了非营利组织公益计划,促进了各共创主体价值的实现。基于共同的价值主张、长期的相互信任和规范的合作机制,参与价值共创并从中获益的相关招聘企业、求职学生、高校和基金会均愿意继续开展协同合作,由此,社会企业价值共创得以发展和延续。

4 研究总结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从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困境入手,选取携职旅社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描摹其协同多主体实现价值共创的行为,明晰了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特征和过程机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是社会企业协同多主体为实现价值主张开展多形式协作,通过共享、交互和整合异质性资源建立互动联结,创造多元价值的过程。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主体包括主导型、参与型和支持型三类。核心社会企业是价值共创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可以依据各主体价值共创的意愿和发挥的作用,确定价值共创主体的类型和数量;社会企业与其他主体基于共同的价值主张开展协同合作,推动信息、资金、人力等异质性资源在各主体间的共享、交互和整合,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价值共创中的社会企业与各主体通过频繁交流互动而建立信任,构筑联结,随着协同合作程度的深入,交往频率增多,互动层次提高,联结的数量逐渐增加,联结的紧密程度亦随之增强,这进一步促进了价值共创的实现。

第二,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分为“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价值共赢”四个阶段。具体而言,社会企业与其他主体通过“交流”促进“资源识别”达成价值共识,提供初始社会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交往”推动“资源利用”促进价值共生,协同实施社会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交互”实现“资源优化”推动价值共享,优化完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交融”达成“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共赢,社会问题得以解决。达成价值共识是价值共生的基础,共生的价值得以扩散的重要驱动力是价值共享,价值共赢是价值共创的最终目标,这四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衔接,贯穿于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全过程。

4.2 理论贡献

价值共创理论在社会企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本研究基于价值共创、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依赖等理论,对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特征和过程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多主体的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模型。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将价值共创理论引入社会企业研究领域,拓宽了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范畴,扩展了社会企业成长的理论边界。价值共创的研究视野通常投射在互联网企业、平台企业等商业企业领域,鲜有关于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相关探索。本研究呼应了Ge等[18]关于价值共创与社会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携职旅社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佐证了价值共创理论对社会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为此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当前关于社会企业成长的理论探讨虽然从个体、组织和制度层面展开,但均围绕社会企业这一单一主体,缺乏社会企业与其他主体协同获得发展的研究,而本文以多主体共创价值为切入点探求社会企业的发展战略,弥补了这一研究缺憾,拓展了社会企业成长的理论边界。

第二,提炼出主体、资源和互动三个价值共创特征,洞悉了价值共创在社会企业领域的理论内涵。本研究明晰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在共创主体类型和价值维度上的区别,回应了Gummesson和Mele[75]将价值共创视为互动和资源整合的过程,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价值共创特征予以丰富和完善,认为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是主体参与、资源交互和互动联结的系统。进一步对社会企业价值共创多元主体类型、异质资源的交互过程和双向互动联结程度进行区分,深化了对社会企业价值共创内涵的理解,为剖析价值共创内在机理奠定了基础。

第三,价值共创强调主体间协作互动共同创造价值,但尚未系统阐述何种主体参与、资源如何整合、主体间如何互动以及价值如何实现的整体过程。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企业价值共创的主体识别,剖析了各主体间价值共创的资源整合和互动联结过程,在Gummesson和Mele[75]提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社会企业“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价值共赢”四阶段共创模型,打开了社会企业多主体价值共创过程的“黑箱”,揭示了社会企业协同多主体实现发展的内在运作机理,拓展了社会企业成长路径研究的新视角。

4.3 实践启示

第一,作为价值共创的主导型主体,社会企业应充分依托参与型和支持型主体进行资源整合、交互和配置,以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不同主体在社会企业价值共创中的作用不同,社会企业应发挥其主导性,加强与客户、供应商、合作社会企业、商业企业等参与型主体的合作力度,逐步增多与如政府、高校、非营利组织等支持型主体合作的数量,同时推动支持型主体向参与型主体转变,扩大资源获取范围,提高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能力。另外,社会企业应遵循理念相投、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选择价值共创伙伴,以最大限度实现要素匹配和价值共赢。

第二,在价值共创多主体的互动联结过程中,社会企业应与共创主体积极沟通,强化共同的价值主张,培养主体间信任关系,进而扩大联结主体数量,加强联结强度,提高合作意愿。社会企业应设计并完善良好的价值共创治理机制,如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伙伴选择机制、信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等[76],推动共创主体间实现资源的有效协调和优化配置,进而为价值共创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主体间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第三,社会企业价值共创是一个不断演化和递进的过程,价值共创阶段和内容的不同给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匹配和方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企业应合理分配资源要素,提高价值共创战略实施效果。在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境下,社会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定位和需求进行匹配和规划,能动地调配资源,以缓解人员、财务、信息、知识等资源冲突。此外,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亦应避免资源滥用,以免价值共毁[77]。

猜你喜欢

旅社共创主体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李煜作品
共创美好生活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精灵旅社3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精灵旅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