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7张亚史婷婷陈心娜王怡

关键词:心功能协作康复

张亚, 史婷婷, 陈心娜, 王怡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江苏 徐州,221004)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终末期往往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而该病的治疗费用、病死率等均较高,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严重影响[1]。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还伴有乏力、运动耐力较低和呼吸困难等情况,因此在药物治疗后,提升其运动耐力至关重要[2]。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主要是将多个学科进行整合,然后共同制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提升康复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4];② 心功能分级[5]为Ⅱ~Ⅲ级;③ 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 ① 急性心力衰竭;② 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系统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③ 因躯体活动性障碍而无法运动;④ 存在沟通障碍。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传统护理干预模式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模式,至其出院。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和用药指导,嘱其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患者出院后,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随访8周。

1.2.2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至其出院。

1.2.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由4名心血管专科护士、3名心内科专科医师、2名心脏康复师、1名营养师、1名 心理咨询师及1名心力衰竭数字化管理平台工程师组成多学科团队。护士长担任多学科团队组长,负责护士的培训工作,针对病情复杂、严重的病例组织会诊;1名专科护士负责发布团队会议、联络团队成员、协助组织培训和会议记录等;3名专科护士负责整理患者的资料,并进行资料评估和系统录入,实施治疗和护理方案,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3名心内科医师负责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调整和实施,给予患者疾病、药物知识指导;2名心脏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制定及调整运动康复指导方案,并参与心脏康复相关授课;营养师负责患者的饮食管理,根据营养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日常饮食计划;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平台工程师为平台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1.2.2.2 团队分工及培训 首先制定团队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考核机制及工作会议制度,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并搭建团队与患者的沟通平台,记录患者的问题、答案及反馈处理效果。对责任护士进行理论培训,采用案例法、现场示范和情景模拟法等给予其技能操作培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心脏基础知识培训、指南解读及量表的使用;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肺部听诊、除颤仪的使用、心肺复苏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操作规范等。

1.2.2.3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干预 ①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多学科团队成员收集患者资料,为其建立病例档案。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常见诱因、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进展的常见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帮助患者快速识别。出院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延缓疾病发展进程。② 康复运动: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及呼吸肌训练。a.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每天运动20~60 min,每周5次。每隔4周进行1次6MWT评估其运动耐力,根据结果调整运动强度。b.抗阻运动,评估患者的肌力并设定抗阻运动的强度,每周对每个肌群训练2~3次,上肢肌群、核心肌群及下肢肌群在不同日期交替训练,每个肌群每次训练1~3组,每组10~15次,组间休息2~3 min。c.柔韧性运动,对关键肌肉群、牵拉肌肉群和肌腱进行拉伸,每次20~30 s,每天3~5次。d.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患者用鼻缓慢吸气,呼气时嘴唇半闭,使气体缓慢地从两唇间呼出,10 min/次)、腹式呼吸(患者取站立或坐位,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鼻子慢慢深吸气,尽力将腹部鼓起,后用口呼吸,尽量将腹内收,呼吸要深,10 min/次)。③ 电话随访: 患者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随访,了解其服药、饮食、康复运动、出入量、日常生活自我护理等情况,及时解答患者的困惑,强调有效的自我管理、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强化其健康行为,随访8周。

1.3 观察指标

① 于干预前和随访8周后,检测患者的血清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② 于干预前和随访8周后,采用简易躯体功能评估工具(CM-PPT)[6]评估患者的躯体功能,量表总分为16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躯体功能越好。③ 于干预前和随访8周后,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7]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问卷总分范围100~500分,得分高则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好。④ 于干预前和随访8周后,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8]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总分为3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心功能比较

2组在干预前的NT-proBNP、 LVEF、 LVED和LVE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8周 后,2组的NT-proBNP、 LVED和LVES均低于干预前,LVEF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NT-proBNP、 LVEF、 LVED和LVES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心功能比较

2.2 2组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2组在干预前的CM-PPT、 WHOQOL-100及SCHF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8周后,2组的CM-PPT、 WHOQOL-100及SCHFI评分均较干预前更高(P均<0.05);观察组的CM-PPT、 WHOQOL-100及SCHF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CM-PPT、 SF-36及SCHF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且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等下降[9]。因此,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但传统治疗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运动训练,不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不利于患者康复。有研究[10]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综合康复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NT-proBNP是由心肌细胞所分泌,是心室功能紊乱的重要指标;LVED和LVES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心功能;LVEF是评价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干预,结果发现,随访8周后,观察组的NT-proBNP、 LVEF、 LVED和LVES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席小红等[11]的研究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延续性心脏康复训练,对于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多学科团队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的训练强度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本研究还考察了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对患者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随访8周后,观察组的CM-PPT、 WHOQOL-100及SCHF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表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究其原因为,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式,各医师和护士均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督促康复计划的实施,以及定期评估康复效果并优化康复方案,从而提升康复质量,促进其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

综上所述,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躯体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心功能协作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