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种花生“落地生花”
2022-09-07李越
文/李越
用无人机给花生喷洒农药,是科技特派团带给胡家村的新技术
7 月11 日,雨过天晴。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胡家镇胡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崇正带领合作社成员在花生地里查看苗情。
刘崇是土生土长的胡家村人,与土地打交道多年,算是种田的“老把式”。近年来,由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省沙地所”)组建的黑山县花生科技特派团,与刘崇带领的合作社展开合作,通过示范花生“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了黑山县花生产业提档升级。
数据显示,合作项目实施以来,新良种花生得到大面积推广,核心区花生平均亩产389.02 公斤,增产42.47%。目前花生单价在每公斤6 元以上,亩增加经济效益695.76 元。科技特派团扎根黑山,引进良种良法,让小花生“长”成了大产业。
结 缘
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黑山县与省沙地所缘分较深。
黑山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 万亩以上,平均亩产量500 斤以上,被誉为东北第一花生基地县。得益于独特而优越的土壤条件,这里的花生富含蛋白质,不含黄曲霉素,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省沙地所则在花生新品种选育、配套种植技术研发以及花生产品后期加工等方面拥有多年的科研储备,甚至在特派团未承担项目之前,副所长王海新也常常带领团队深入到黑山县的田间地头,给当地种植户做技术培训。
经过多年发展,黑山县花生生产上凸显出品种单一,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不健全,生产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等导致的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同时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也是短板。
黑山县与省沙地所有着“传统友谊”,同时也都意识到制约黑山花生产业发展的瓶颈,于是,省沙地所在省农科院科研管理部的指导下,与锦州市科技局及黑山县科技局积极主动沟通、研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组成了由农学、植保等多专业人员共同组建的团队,入驻黑山。
“瓶颈就是目标和方向。”特派团团长史普想这样认为,而他的观点也得到了王海新和黑山县科技局局长刘伟的高度认可。
结 盟
思路已清,如何落地是关键。
“一定要有核心的示范区,让大家看到好品种和好技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要通过大户的带动,将新的种植理念传播出去。”史普想说。
于是,团队在当地科技局的推荐下,与刘崇所带的种植团队“结盟”了。刘崇作为新农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很早以前,他就意识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落伍了:“花生种植如果不能集中连片,就无法发挥出机械化的力量。靠人工,不仅田间管理‘误差’大,生产成本还降不下去,种地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刘崇将全村土地流转到一起,同时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社,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干。
首先是品种更新。此前,黑山花生品种过于老化,自留种现象严重。老的品种“白沙1016”一直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全国都在倡导的高油酸品种在黑山却还是一片空白。于是,特派团将高油酸品种引入当地,种植在刘崇所带领的合作社的示范区。同时,特派团努力更新当地以往裸地种植花生的习惯,手把手将膜下滴灌种植技术教给农户。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特派团还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将花生玉米带状种植技术的理念广泛在当地传播,让更多农户意识到:科学种田,产值翻番。
结 果
“变化很大。以往,我们这好年头花生单产在600 斤左右,现在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产量能提高25%。同时高油酸品种很受欢迎,比普通品种每斤能多卖3—5 角钱。生产成本降低看得见,化肥、农药的用量均减少10%—20%。”刘崇说,去年花生每亩地的纯利润达到2000元,全村人的腰包都鼓起来了。
今年,合作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在正在特派团的指导下细化田间管理,期待今年还有个好收成。
据统计,截至今年,特派团已帮助黑山引进花生新品种24个,其中高油酸品种18 个;开展膜下滴灌技术、耐低温种子包衣技术、抗重茬技术、控旺技术、花生玉米带状轮作技术、促早熟防霜冻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等8 项技术示范展示,使植株群体分布更加合理,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花生产量。
在花生关键生育时期,特派团从未缺席。今年的花生出苗期正值雨水密集之际,王海新带领团队成员到处查看苗情,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最大程度地帮农户减少损失。目前,项目区花生长势良好,已进入盛花期。
不仅管种,还管销售。特派团的“一条龙”服务让黑山当地农户叫好。“高油酸花生品种营养价值高,不易氧化,货架期长,相比于普通品种更受加工企业的青睐,特别适合加工成休闲食品。”史普想说。为了让花生产业的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当地,特派团密切联系花生种业企业,与当地种植户对接,种植的“花育965”高油酸品种,如果合格可由义县的种业公司进行高价回收。
“企业上地头收购,农民很省心,只管种好花生就行了。”王海新说。为了适应日趋升级的市场需求,特派团还将继续研发、引入新品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升级种植技术,让花生产业不断“生花”,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