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党建之笔 画“稻”路蓝图

2022-09-07李国威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6期
关键词:粳稻春耕党总支

文/李国威

阳春时节,站在沈阳市苏家屯区靠近沈海高速的堤坝上,放眼望去,一片无垠的稻田里有十几个白色身影正在忙碌。他们是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专家,正在现场观察稻秧的长势。在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他们在梦想开始的地方以党建为笔、以田地为纸、以稻秧为墨,正将春天的景象刻画在大地上。

“农,天下之本”

《史记》中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两千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过这段话。总书记强调,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水稻研究所党总支多年来将保护中国水稻种质资源安全作为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重要抓手,始终致力于研发产量高、质量好、口感佳的粳稻。

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党员专家在育苗棚劳作

水稻研究所成立于1973 年,是省级水稻育种科研机构,被誉为北方粳稻新品种诞生的摇篮,先后培育出100 多个水稻新品种,广泛推广到全国多个省份,其中不乏“辽星”“辽优”等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水稻研究所率先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开创了北方杂粳的先河。研究所党组织现有党员49 名,多次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三型”创建先进党总支。水稻研究所现已退休的专家、老党员杨振玉是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奠基者、杂交粳稻学科带头人,首创“籼粳架桥”制恢技术,率先攻克国际上长期未能解决的粳稻杂种优势难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的国家,为世界稻作文化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这些科研成果是一代代水稻育种人的精神寄托,是新时代农科人坚持伟大建党精神的缩影。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水稻育种周期长、季节性强,是一个漫长艰辛的筑梦过程。一个品种从选育到实验成功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各个环节技术要求复杂,从播种到苗期再到插秧需要环环相扣,整地、备种、播种、苗期水肥温光管控以及田间区划等工作,每个细节都关系到科研人员多年积累的十几万份育种材料的安全。

每年4 月20 日左右,水稻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干部就会带领全所职工开始浸种。浸种看似简单,实际其中大有奥妙,需要根据播种时间,在积温足够高的时候才能将已经挑选好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然后进行播种。

苗期则需要格外精心管理。一叶一心期、两叶期、三叶期的秧苗对温度要求各不相同,要根据天气情况对育苗大棚进行通风管理,中间稍有疏忽,就会导致“低温得病,高温要命”的后果。每天早上5 点,党员育种专家就要通风练苗,遇到异常天气,大家又要紧忙关棚管理。苗棚内闷热潮湿,他们常常是汗流浃背、浑身湿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头顶太阳晒,脚下水汽蒸”是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由于水稻育种的特殊性,每天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已是家常便饭,老寒腿、腰脱等病症也经常侵袭他们劳累的身躯,但他们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咬紧牙关工作在田间、战斗在地头,直到取得理想的结果。

面对困难,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所科研工作者紧盯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为水稻种植业资源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十三五”以来,水稻研究所育成辽粳系列常规水稻新品种和辽优、粳优系列杂交稻新组合共计15 个,累计推广面积1335 万亩,平均每亩增产38.9公斤,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5 亿元,为辽宁水稻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2 年的春耕,对东北特别是对辽宁水稻育种行业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水稻春耕育苗生产关键时期,恰逢疫情暴发,打乱了工作节奏。水稻研究所党总支在省农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党建+抢春耕+战疫情”工作,一手抢春耕、一手抗疫情,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研究所党总支所在的苏家屯区实施静态封控历时两个多月,党员干部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如何保证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他们主动要求到所试验基地居住,在疫情封控解除之前不回家,于广星、张满利、王先俱、姚继攀、张城等多名党员在基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试验基地没有食堂,大家提前准备了咸菜、挂面等食品,饿了就对付一口;居住条件简陋,他们就在休息室拼几张桌子当床,一凑合就是一夜。他们白天到试验田、育苗大棚工作,晚上在基地宿舍顶着早春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凑在一起讨论交流科研思路。没在基地居住的党员干部也没闲着,他们白天参加完社区防疫志愿者服务,晚上熬夜也要处理完手里的科研工作。作为党员的他们没有一句抱怨,更多的只有对科研工作的那份热情。

从朝霞到日暮,经过不懈努力,一幅属于春天的唯美画卷已经显出了轮廓。水稻研究所的试验基地里,白色的品种标记牌点缀着绿油油的秧苗田,倾注着科研人员的心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水稻研究所党总支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承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不惧外在的压力,发扬“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插秧”精神,潜心夯实基础,在探索科研“稻”路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夏日的辽沈大地,处处迸发着生机和活力。水稻研究所党总支党员专家们依旧忙碌在田间地头,以期用汗水与忠诚浇灌出金色的稻浪。

猜你喜欢

粳稻春耕党总支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永修:春耕备耕忙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伴着花香闹春耕
育苗繁忙助春耕
米粒有长短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