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与践行路向

2022-09-07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1.济宁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2.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2)

随着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核心问题,对其研究则显得尤为现时、尤为必要、尤为迫切。体育教学有效性问题不仅是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问题,更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问题。在教学论领域,有效性理念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将有效性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依然薄弱。若深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正视体育课堂教学现实,则会发现无效或低效现象俯拾皆是,所谓的“新课堂”仍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亟需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教学实施进行重构。那么,何为体育教学有效性?如何对其评价?践行何以可能?为回答此问题,本文旨在阐释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特质,分析其本质特征,并构建其践行路向,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对深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1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意蕴

界定体育教学有效性内涵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思维定式于本质观念上转向。在借鉴相关概念界定时,使用的是“有效体育教学”,这是因为,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中难以找到以“体育教学有效性”为核心概念的界定,只能实事求是地对现有研究尽可能地“客观”描述。对于何为有效体育教学,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了不同理解。戴森·本(Dyson·Ben)认为,有效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以丰富的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对教学采取更全面的方法(more holistic approach),以满足学生的体育价值需求,增强学习效果,实现优质教学(quality teaching)。沃德·菲利普(Ward·Philip)认为,有效体育教学不仅应达到国家体育教学标准(the state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而且也应是一种道德要求(moral imperative-moral),关注高质量的体育教学(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关注青少年社会化和个性化。毛振明认为,有效体育教学是具有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学设计和实施。邓星华等人认为,“有效体育教学就是以尽可能少的体育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效应”。关于有效体育教学的各种理解,既有共识,亦有差异;既具继承性,又具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是动态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教学理论、研究范式、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所引发的教学理念变化,必然会引起体育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变化和创新。新课程标准倡导“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基于对体育教学动态系统诸要素的静态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在综合融纳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界定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体育教学有效性所追求的是教学活动诸要素的有效,是“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统一的一种教学状态,是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满足学生体育价值需求的一种教学状态。探其缘由,首先,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对体育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界定即是体现了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次,“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着力点,此界定把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作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双向要求。最后,体育教学应以满足学生的体育价值需求为导向,唯有了解学生的体育价值需求,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减少教学盲目性。

2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应是最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特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试图从有效性的表现形式来阐释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以期通过这些特征进一步对体育教学有效性形成立体、全面的认识。

2.1 彰显个性: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人性观

体育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空间,高度尊重体育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个性特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所在。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尊重“教”和“学”的个性,彰显个性则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学生维度而言,体育教学顺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诉求,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彰显学生“学”的个性,则是主张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基础、运动技能、体能、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等方面,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等,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个性品质,关注其运动体验,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能力,引导其学会学习。从体育教师维度而言,体育教师不遵循特定教学模式,而是将自身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思想融入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生成和建构,以其个性化的“教”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这种契合自身个性的教学能够彰显自我存在,从而使教学成为其自我实现、自我展现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融合体育教师个性的多元化教学中,则会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树立“彰显个性”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培育其良好个性,发展其创新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2.2 动作娴熟: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技能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教学效果和质量主要体现为学生运动技能习得和学习行为变化等方面。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应树立运动技能观,动作娴熟即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动作娴熟与否最能体现体育学科的“成色”,是体育教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与“认知性知识”教学相比,体育教学具有“操作性知识”的特征,学习运动技术是其主体部分。从学科特点而言,体育教学目标体现为,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和兴趣掌握几项熟练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有学者指出,从基本运动技能向复杂运动技能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动作娴熟度(Movement Proficiency)临界点,动作娴熟度在临界点之上的学生,参与兴趣浓厚,易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反,动作娴熟度低于临界点的学生,则无法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快乐,亦会失去体育运动的动力和信心。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提升学生的动作技术水平,动作娴熟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动力,是其参与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创新动作技术,追求体育教学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取向,以解决体育教学“外在化”的弊端。

2.3 师生互动: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观

师生互动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是体育课堂的重要教学行为,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弥合师生之间的知识鸿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师生互动效果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师生互动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师生互动旨在实现体育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建立有效、积极、和谐、适宜的师生互动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所在。从建构主义视角而言,学生与教学交互所获得的体验对于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意义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师生在教学中保持互动性,进行平等对话,形成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实现共同认知,不断生成建构新的体育价值观念。因此,体育教学应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其精神性交往,师生间的交流是主体间双向的、平等的,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对话,引导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真谛,促使其对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融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于一体,其有效运行既表现为体育教师精于指导和善于施教,亦表现为学生勤于创新和乐于学习,若体育教学真正能体现此表征,则定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2.4 有效学习: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学习观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高效率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进步的程度,其标志是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知,学生学习效益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测验指标,有效学习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有效学习追求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深度理解”,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其深度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设计全面转型,以深刻体悟教学内容作为评价标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入手,引导其主动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发展思维和理解知识而进行学习。同时,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这则要求体育教师创设促进意义生成的学习氛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Opportunity to Learn)。换言之,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学习氛围的体验,创设“任务导向”(task-oriented)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其“全人”发展的学习。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从师生关系入手,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观点,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促进有意义学习的生成。

2.5 自主发展: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自我观

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强调教学由“教师本位”教学观转向“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观,确立“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体育教学质量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由此可知,“自主发展力”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基础,自主发展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从系统思维论视角而言,体育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从非线性思维视角而言,体育教学形成非线性的联结,此联结的思维表征即是自主性和多向性。传统体育教学以“教”为主线,较少考虑学生运动体验的发散性和求异性,导致学生僵化地参与体育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能力存在差异性,体育教学应凸显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自我练习和自我评价风格,将体育价值转向以人为本的人化过程,追求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自我超越性,享受运动体验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使学生认识自我价值,以健全其自我人格,为其自主发展奠定身心健康基础。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秉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理念,充分考虑其可能与需要,尊重其主体地位,鼓励其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其自主发展。

2.6 培育情感: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情感观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当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学是情感的表现,是对运动情感的体验。由此可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应创设情感氛围,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情感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体育教学突出情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蕴含着“以情优教”理念,充盈着师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致力于达成“情知共进”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应注重把体育活动与情感体验统一起来,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充分运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创设有效、和谐、快乐、健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激发其审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使其体验运动的成功和快乐,进而提高其自信和自尊,把教学过程视为感受和欣赏体育美的过程。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贯彻“以情优教”理念,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情感作用,将情感因素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有效改善“轻情重知”现象。

2.7 关注生活: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发展观

体育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亦揭示了体育教学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体育教学改革最终将形成“体育教学——关注生活——终身体育”的体系。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可知,体育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关注生活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体育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是体育人文价值的回归,是体育回归本真的教学生态观。体育教学应以自身的学科知识为立足点,注重其“学科性”的“生活化”,不断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转向未来生活的动态生成,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不断提升其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体育教学唯有关注生活,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形成,真正实现唤醒其生命意识、建构其精神世界、提升其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价值追求。在体育教学生活化方面,体育教师应选择、吸收现实生活中丰富的体育资源,把生活中的体育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眼中的运动技能技术不再枯燥,而是富有生活气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了其能更好地生活。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应立足于发展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教会其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引导其将所学用以改善未来的生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8 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时代观

体育教学理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体育教学理念不仅体现着体育课程本质,而且应根据时代特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目标价值领域和情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需要。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已成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意识是核心素养框架中创新素养的关键指标,是学生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创新意识应体现为对教学问题的质疑批判和多维思考上。体育教学应针对时代发展的现实社会需要,创设良好创新氛围,打破学生“思维惯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倾向,提升其创新素养,为其创新思维提供实践动力和精神支持,通过自我意识激励其情感,使其体验创新的乐趣。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基于对问题的多维求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不断质疑,使其形成求异思维,为创新意识提供思维基础,使其在心理和思想上提高创新勇气,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

3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践行路向

仅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或学生学习行为或其他单一维度衡量体育教学有效性皆难免有失偏颇。“教学有效性”问题必须以整体视角全面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要素,基于教学活动诸要素,构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践行路向。

3.1 设置有效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教学目标设置不仅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表征着体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更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有效性。由此,设置有效教学目标,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教学实践表明,有效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整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目标虚设将导致教学成效低下。纵观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视显然不够,尤其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更为明显。具体而言,目前体育教学目标设置存在目标内容宽泛、缺乏动态生成和行为主体错位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发挥其自身效能,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置有效教学目标呢?此问题既是体育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又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设置有效体育教学目标,应基于“新课程标准”,设置准确性教学目标;基于体育教师教学风格,设置鲜明性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层次性教学目标;基于实现程度,设置可测性教学目标;基于教学内容,设置生成性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维度,设置全面性教学目标。

3.2 组织有效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由此,组织有效教学内容,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与学生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能否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还应看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效,是否能以核心化、迁移化、发散化和生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由现有研究文献可知,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学内容”研究已成为体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学理的视角研讨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和特征等理论问题,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使其转变了教学观念。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组织有效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倍感困惑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亟需解决的难题。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从注重课程标准引领、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3.3 选择有效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效教学方法可以营造支持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提高新知识的相关性,促进共同学习。由此,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方法的关注一直是体育教学领域的显著特征,教学有效性源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娴熟运用和创新设计。教学方法涉及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的结合若能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和教学效率最高,则此种结合为最优的结合,即有效教学方法。评判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需要基于教学活动诸要素、从多维角度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方面有着内在本质联系,找到这种本质联系,则找到了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面对众多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如何选择,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呢?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体育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遵循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从教师教学素养、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特点、具体教学情境、多种教法优化兼用等方面选择有效教学方法。

3.4 创设有效教学氛围: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教学有效与否依赖于特定教学氛围,教学氛围通过影响师生认知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其情感体验的积极性。由此,创设有效教学氛围,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创设有效教学氛围,是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力点,亦是当前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学者指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提升师生的情感关系,是实现有价值教学目的之途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练习质量和学习动机皆与支持性教学氛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有效教学氛围可增强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促进其自主发展和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氛围是一种非物质形态,是一种软环境,然而,其质量优劣、有效与否,是可以衡量的。有效教学氛围应具有开放性、协调性、流畅性、互动性、启发性、民主性、和谐性和平等性等特征。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协同发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发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创设有效教学氛围。

3.5 建构有效教学实施: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建构有效教学实施,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从教学质量观而言,我们应基于新课程标准,从教学实施角度,建构有效教学实施,因为有效教学实施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实然状态而言,虽然体育教学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国对其极为关注与支持,因此体育教学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而从应然状态而言,基于新课程标准,我们需要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理想构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发展路线。因此,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理想要成为现实,必须涉及到教学行为的变革与调整,构建有效教学实施,使教学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相一致,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议题。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基于“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基于“学会教学,学会学习”理念,实施反思性教学;基于“人格提升,生命发展”理念,实施生命化教学;基于“回归生活,提升生活”理念,实施生活化教学;基于“动态互动,协同发展”理念,实施生成性教学;基于“激发情智,诱发思维”理念,实施情境化教学;基于“启迪情感,感悟体验”理念,实施情感化教学。

3.6 实施有效教学评价: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由此,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理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影响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实施有效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有效性实践推进的重要构成,实施有效教学评价,必须明确有效教学评价的内髓。新课程标准倡导,明确评价目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采用多样评价方法、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目前,教学评价所产生的效益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实施有效教学评价应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更多地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汲取“养分”,摆脱能力本位、知识本位等单向度的评价理念,把促进人格发展、以人为本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应转换现有评价范式,超越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的局限,尽量从全方位、多角度探寻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以改善体育教学评价的“生态环境”,使其恢复有知识、有生机、有生命和有能力的质感,真正发挥其激励和反馈等功能。

基于对影响教学有效性诸要素的分析,从整体上建构了一个由诸要素所构成的“体育教学有效性践行路向”框架(见表1-1)。本框架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具有实践价值,既可作为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评测工具,亦可为体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逐步提升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可以说,该框架能够为体育教师改进其教学行为,深度理解新课程标准,提供理念和意义支持。

表1 “体育教学有效性践行路向”框架表

4 结语

教学有效性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有效性已成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学有效性既是体育教学实践的目标,亦是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然而,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在教学改革繁荣的背后,仍存在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如果不理清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特质,泛泛而谈教学有效性,则将导致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所适从。由此,本研究界定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意蕴,并探讨了其本质特征和践行路向,以期理论上有所创新,并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尤为值得说明的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应聚焦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而非“描述”,应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进行微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惟其如此,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方能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