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为本的“脊椎动物”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9-07陈逸丰

中学生物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卡片生物动物

陈逸丰 刘 兆

(1.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学 浙江宁波 315016)(2.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 浙江温州 325200)

1 项目主题分析

“脊椎动物”是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系统学习本节内容,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符合一定的顺序;动物的特定结构决定了特有的功能,这些功能是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是学生建构“分类观”“结构决定功能”等观念的基础。教材大体上按照生物进化的顺序介绍了5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知识点繁多细碎。笔者以“脊椎动物的崛起”设计了学习项目,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进行学习。

2 项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2.1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接触到各类动物的机会较少,对于动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涵盖了一部分动物相关的内容,因此学生对于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艳丽多姿的生物”一节,学生初步认识了“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技能上,学生现已具备分类的生活经验,有分类的基础。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记录豆类种子发芽、观察虾的生活形态等活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方法,具备一定科学观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主动思考5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目标

①能够说出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相关代表动物;能正确判断某一脊椎动物所属类别。

②在对常见生物分类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科学分类的方法;在观看生物学家考证脊椎动物演化的过程中,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科学方法。

③通过对常见动物的学习,增强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生态卡片”和创意写作,强化“结构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

2.3 评价标准

教学活动中的生态卡片制作和创意写作均需学生进行成果汇报。汇报采用表1、表2进行生生互评,量化打分。

表1 生态卡片成果汇报量化表

表2 创意协作成果汇报量化表

3 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

3.1 项目任务

本项目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制作脊椎动物生态卡片。为降低项目难度,笔者将其拆解为3个子项目:制作水生动物生态卡片、制作陆生动物生态卡片、制作未来生物生态卡片(图1)。

图1 “脊椎动物”项目教学流程

3.2 教学流程

3.2.1 拼接脊柱

教师展示情境:在地球长达50亿年左右的悠久历史中,动物从海洋爬上陆地,飞向天空,迄今为止已知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动物种类如此繁多,生物学家根据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将其分为两大类。观察生物模型,试着找出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寻找生物学家分类的依据。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发现提供的生物骨骼模型可按照有无脊椎分为两大类。教师要求学生拆散打乱鱼的脊柱,并将脊椎骨按照自上而下的次序排列。此时,教师提示学生触摸自己的脊椎,指出:人类也有共同的结构,生物学家按照有无脊椎将生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教师呈现课程核心任务——制作专属的生态卡片,并要求学生依托生物多样性设计卡片,卡片包括配图、文字说明、技能、进化树等附属内容。

图2 生态卡片

教师将任务进行拆解,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动物分类。学生指出动物分为水生和陆生。教师展示情境:陆地动物起源于水生动物。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还生活在汪洋大海中,最初的鱼类如何进化自己的特征去征服海洋?

教师播放视频介绍:昆明鱼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出土的化石表明,它的身体中出现了脊椎的雏形,伴随着肌肉收缩,它可以灵活地摆动。这种运动推动周围的水流获得充足的动力,可以游得更快更远。从此,鱼类占领河流、湖泊、海洋。

之后,教师以七鳃鳗为例,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态,对比七鳃鳗,指出鱼的重要结构,并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思考鱼鳍、鳃、侧线系统起到的作用。教师追问:如果鱼的侧线系统受损,对它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随后,学生完成子任务:制作水生动物生态卡片,向大家简要介绍卡片信息。

教师利用生物骨骼模型,促进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柱的形态和结构,在拼接脊柱的活动中澄清脊椎和脊柱的概念。学生对比七鳃鳗,识别现代鱼类的重要结构,认识鱼的形态结构所具备的功能及对鱼类生存的影响。

3.2.2 陆地革命

教师呈现情境:早期海洋的竞争相当激烈,一部分鱼类为了避开捕食者和觅食的竞争,开始向浅水区域运动。联系游泳的经历,在水中运动和岸上有何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进一步追问:要脱离水在陆地上生活,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要做出哪些改变?学生分析后得到表3。接着,学生阅读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关材料,分别以一种典型动物为例制作生态卡片,简要说明这两类脊椎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指出爬行动物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

表3 生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结合鱼类、爬行类等生物骨骼标本,推理出生物适应陆地生活所具备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基于证据合理推测的能力。

3.2.3 从陆地飞向天空

教师展示情境:鸟类起源于恐龙时代,在国外纪录片《未来狂想曲》中,一些科学家认为鸟类在500万年之后环境急剧变冷的情况下仍然是天空的统治者。鸟类为什么能够从几亿年前就在空中占领优势?它们的哪些形态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发言,指出鸟类相关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辩证思考:鸡、鸭、鸵鸟不能飞行,为什么也属于鸟类?

表4 鸟类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一环节创设的情境时间跨度很长,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鸟类的关键特征,再联系鸵鸟等特例进行提问,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3.2.4 哺乳动物的胜利

教师展示情境: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中,有个非凡的群体占据统治地位,地球上最大、最快、最聪明的生物,都属于这一群体——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曙光恰恰是恐龙灭绝的时期,为什么哺乳动物能够在恐龙灭绝时期顺利存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找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表5),并思考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哺乳动物在地球的每个角落生存繁衍。

表5 哺乳类的特征及其功能

教师利用问题,驱动学生主动阅读教材,找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并积极思考这些特征对哺乳动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补充人类“入侵”与史前生物消失之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2.5 未来生物遐想

教师布置挑战任务:分发脊椎动物生态卡片,向学生说明创意写作主题。《未来狂想曲》中科学家假想,500万年后,人类科技获得大发展,我们得到了地球生物的基因库,可以制造混合生物。与此同时,地球重新进入冰河时期,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大灭绝,人类开启太空探索计划。设计3张生态卡片,自行决定你将带上飞船的3种生物,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对未来生物充满了好奇。假想环境剧变后的生物形态,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是综合利用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决定了功能,并且与环境相适应。

4 项目教学反思

脊椎动物是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的第一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敬畏。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尝试将碎片的事实性知识系统化。五大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属于事实性知识,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本节内容的安排上都偏向于介绍,显得非常细碎。教学设计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清楚地记忆知识,更能够明白脊椎动物关键特征的出现是有其特定价值的。在第二环节“海洋中的进化”安排介绍昆明鱼化石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此。其次,本节课中将情境线索作为教学的明线,从情境中提炼问题,以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情境创设以学科情境为主,辅以生活情境。五大脊椎动物相关知识融于“脊椎动物逐步演化”这一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无脊椎动物”“植物主要类群”等内容时进行思维的正迁移,主动将分散的知识代入到生物演化的情境中。

猜你喜欢

卡片生物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一张卡片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