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全学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022-09-07薛志刚
薛志刚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了“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任务,“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好坏的标尺,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良好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课程结构及部分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索目前实践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和改善课程结构体系提供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卓越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情况
利用文献法,获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了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和学分设置、主要实践环节等内容,并与国内同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6大部分。为了能客观科学比较,依据国际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整合,统一统计口径,将课程体系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时比例约占30%,学科专业课程学时比例约占39%,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学时比例约占23%,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学时比例约占9%;与我校类似从专科学校升为本科的集宁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时比例约占26%,学科专业课程学时比例约占30%,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学时比例约占20%,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学时比例约占24%。
表1 课程学时比率表
与集宁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相比可以看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设置更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通史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这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堂具体的教学情景境中难以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影响其实际教学能力。
二、全学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全学段学生为调研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全学程实践教学的认知及他们认为存在的问题等。共有246名学生(其中:大一年级74人、大二年级44人、大三年级60人、大四年级68人)参与。问卷共有21题大致内容包括:学生所在年级情况、对全学程实践教学的认知情况、个人教学实践情况、对学校教育实习的安排与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及提高教学能力得方法等。结合课程设置情况,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全学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全学程实践意识淡化
认为全学程实践非常有必要,有利于日后的教师工作的学生占比从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分别为75.7%、72.7%、55%、75%,呈现出大一年级认知度高,大二、大三年级有所弱化,大四年级认知度又提高的特点。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实践锻炼的教育引导活动开展相对欠缺,导致了学生对全学程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在实践中所要形成的与实际场景相匹配的工作技能、经验等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加强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知度出现波动,影响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实践的兴趣。同时,可以看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吸引力,见习、实习学校的层次也会对学生主动实践意识产生影响。
(二)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实践教学形式化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内容由以下形式构成:1.在第1-8学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社会综合实践;2.在第5-6学期分别进行1次教育见习;3.在第七学期进行2周的教育研习;4.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此外,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还包含了课内实训。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9%,实践环节(不含教育实习)学时占比偏低。存在着教师专业成长——社会综合实践、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目的任务不明确,活动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课内实训大纲落实不充分等明显的形式化问题。
(三)实践内容缺乏匹配性
《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了中学教育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大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安排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环节,没有注意到从整体上把握每个实践环节的联系和区别及与实际能力的对应关系,所以导致师范生实践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适配性。这不利于师范生从大一学年到大四学年渐进地、全面地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地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对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82.4%的大四学生认为缺少师范教育类操作性课程,77.9%的大四学生认为缺少教学实践机会。大四学生对“实习安排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试讲次数少、实习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时间仓促、疫情影响实习安排不顺利,实习安排晚影响考研和找工作等方面。
(四)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
目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实践课的考核还缺乏严格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手段,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得好和坏一般不会对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产生影响。这导致学生在实践课中的精力投入和主动实践的意识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评价先是由见习、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见习、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和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给出评语及评分,再由学院指导教师根据见习、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意见、学生的书面总结材料、实习手册的完成情况等填写意见及评分,并算出综合初评得分,最后由学院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院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定实习生的总评成绩。同时,学生实习返校后,缺乏再诊断性试讲改进环节。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表面化,对学生的真实见习、实习效果聚焦不够。
三、全学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贯彻“新师范”建设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的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课程、集中实践三个维度,实施书写技能考核、语言表达能力考核、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考核、班主任工作技能考核的方式四个考核,采取实践意识教育、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五个路径的“一条主线两个环节三个维度四个考核五个路径”的“全学程、立体化、渐进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将全学程实践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围绕学生的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主线,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贯穿四年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三维度”“四考核”“五路径”从学生的教育理念认知到职业技能养成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三维度”实现专业能力与知识、课程设置、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四考核”是实践效果的检验和保障。“五路径”是独立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第1学期安排实践意识教育,第2学期安排教育观摩、第3学期安排专项技能训练、第4学期安排综合讲练、第5~6学期安排教育见习、第7学期安排教育实习、第8学期安排教育研习。在全程贯通式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语文学科知识、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知识、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通过实践锻炼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面向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三笔一话、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仪态、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书写、征文等比赛等夯实教学基本功。充分利用微格、微课教学,反复训练打磨课堂导入、过程的设计、内容的讲解、学生的互动技巧等的方式方法,同时,还要探究智慧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积极与中学对接探索以学院虚拟教研室和虚拟中学语文教研组为依托固定周期的举办教学改革与研讨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实际课堂远程观摩、向优秀的一线教师开展学生试讲“线上问诊”等活动,加强“双导师”制建设,实现与校外实践平台的双向互动与深度融合。
(三)打造三个维度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从教能力
课内实践教学维度立足践行师德能力和教学基本能力,通过公共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识知识、教学基本能力。独立实践课程立足通识知识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军事理论与军训、书写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微格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专业认同、通识知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集中实践立足通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基本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管理能力、育人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沟通能力,通过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等,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专业认同、职业使命、通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基本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班级建设、学生指导、学科育人、实践反思、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精神。
(四)强化四个方面技能考核,保障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
以开展书写技能考核、语言表达能力考核、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考核、班主任工作技能考核四个方面的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统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和学,保障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一方面,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为教育与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学生讲所学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人教学特色。同时,技能考核也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积极开展相应的探索。
(五)采取五个路径,把学生全学程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第1学期以讲座为依托开展实践意识教育。学生刚入学,对师范生毕业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如何养成认识不够清楚。大一学期开始,就需要围绕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开展系列讲座,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能力、课程、毕业要求指标形成对接,特别要强调实践在能力养成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其实践意识。第2学期安排教育观摩。在学生对教师职业能力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录或真实课堂远程在线观摩活动,使他们对真实课堂教育教学的组织进行形成初步的认识。可以以社会实践为依托走进社区开展义务辅导活动,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第3学期安排专项技能训练。围绕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化利用能力等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第4学期安排综合讲练。可以利用微格教室、模拟真实课堂、学生试讲互评等多种形式进行。第5~6学期安排教育见习。第6学期要安排实习前的“诊断性”试讲活动,邀请校外一线优秀教师深度参与。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考核、语言表达能力考核、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考核、班主任工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教育实习。第7学期安排教育实习。要出台措施切实加强实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第8学期安排教育研习。对实习过程进行交流反思总结,开展考核性试讲活动。
构建全学程中学语文教师实践培养模式是对卓越语文教师“实践技能强”的培养目标的回应和落实。通过全学程实践,学生可以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中,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情景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通,促进专业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