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新教学模式的“四化”标准探索

2022-09-06李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成功密码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化调研新冠

◎李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要求发扬和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主体也从教师变成学生。“填鸭式”教学已被大家摒弃多年,由于“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上帝一般的绝对主宰,因此,除去教学效果不论,教学流程和环节会特别易于掌握,基本不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意外环节,久而久之由于路径依赖,虽然效果很差,却成了很多老师信手拈来的课堂设计路线。新课改后,师生思想得到解放,再加上考查方法的灵活多变,倒逼学校和老师对原有教学设计主动进行改革,“翻转课堂”就是成果之一,各地老师和研究部门对此奉若圭臬,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各种问题。笔者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总结出几个关键抓手,并以此为行动纲领和考查标准。

一、当前课堂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个问题,封闭问题取代开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或团队自学为主,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作为预习提纲,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教师在旧思想的支配下,习惯性地给出了答案绝对化的封闭性问题,这容易禁锢孩子发散思维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课后问题取代课前问题。课前预习的功能是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并掌握,课堂上经过团队交流研讨得到解答。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后得到解决,不能解决的再由老师协助解决。总之,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的难易,过难过深入的延伸性问题留在课后提出。

第三,寻找答案取代发现问题。回答十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说的就是主动探究远高于被动学习的效果。但是,学生也还没有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下蜕变出来,相对于主动提问,他们更习惯做题,这个也是对老师的挑战。

第四,单打独斗取代协作探究。这个问题广泛存在,但是很多老师已经解决,比如通过成立固定的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解决。成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先进”学生带“后进”学生,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小组的另外一个功能被严重弱化了,那就是分工合作功能,分工的要义是根据组员的能力特点不同来分配不同的任务,共同达成某个特定的研究主题。比如某个小组的组员能力特质呈现出组织协调、信息技术、文字表达、生物知识等不同的优势,这是最理想的状况,把这些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超强的研究学习团队。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抓手——“新四化”

上述种种问题并不是“翻转课堂”带来的,而是在教育改革前的顽疾,教育改革后仍有残留,亟待解决。近几年我们通过长期的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很好地应对了新课改对教学模式的冲击,特别是教师队伍注入的新生力量进一步加速了革新速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生活化、社会化、主动化和信息化”的十二字方针作为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行动纲领,我们称之为“新四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或研究课题,需要具备贴近生活的特性,最好是源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就能碰到的实验材料、生活场景、动植物品种等等,这种常见的、有过感性认识的对象,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不至于像空中楼阁一样抽象。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将课堂开展到田间地头、森林草原。当讲授“花的性别”的时候,带学生去植物园,长梗柳树下观察雌雄异株的现象;核桃树下观察雌雄异花同株的现象;当研究种子结构的时候,每人发一颗花生亲自解剖开,从花生壳开始逐层剥开,学习果皮、种皮、胚根、胚芽、子叶;当研究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时候,亲自到鱼戏莲叶间的水草丰美的湖水旁,南方池塘湖泊常见植物种群如苦草、菹草、狐尾藻等,夏秋之交水草丰美的季节也是水体透明度最高的时候,常见各种水生动物在水下森林中穿行的壮观景象,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既能收获知识,也能获得美的熏陶。

“社会化”指的是研究课题紧追时代热点,这种当下热潮,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更容易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社会化”是生物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由此,我们又可引出“新四化”中的第三化,即“主动化”,课改后的教学核心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激发,这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无须多言。

最后是“信息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革新速度目不暇接,仅微课形式就有很多种,比如:具备自动播放功能的PPT课件、用软件制作的动漫微课,用手机拍摄制作的短视频微课,在开源网站平台制作的H5 页面,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单对多的动态信息传播。除了教师教的过程采用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求学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2019 年起,青岛西海岸新区投入巨资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开展了“‘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行动”项目,通过智慧教育环境升级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等极大推进了当地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教师的微课、作业等几乎一切资料都可以通过智慧硬件和软件定向传输给每位学生,学生也可使用软硬件工具查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无论现在的信息化还是30 年前的电教化,都是随着教学工具的更新换代出现的,工具革新最大的贡献是推动学生专注力的改善和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带来学生学习效率的质的飞跃。

三、以“新冠”为例探讨“新四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

下面我们通过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个特殊的教学案例,具体讨论如何开展“新四化”教学过程,以及如何使用“新四化”标准来规范教和学的过程,并尝试给出定量化的评价工具。

2020 年5 月,国内的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已过,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有些国家正处于快速蔓延的高峰阶段。学校处于开展网课状态,我们在做高二病毒专题复习的时候,考虑到这一代孩子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如此重大的负面社会事件,而且防疫又是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我们迅速布置了一个开放性课题,即“新冠肺炎疫情的调研分析报告”。这个调研的选题特别符合“新四化”的两个基本特征:生活化和社会化。本着预习阶段不能提封闭性问题,只能提开放性问题的原则,动员预备阶段只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对新冠病毒的哪个方面感兴趣?第二,你将用什么办法去研究你感兴趣的问题?同时,本着范围可控的原则,提出几个要求:第一,班内由5 名同学担任发起人寻找自己的组员组成调研学习小组。第二,调研学习的领域可不限于生物学的某个领域,可以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例如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预备阶段的问题采取完全开放态度,第一个问题的目的相当于是整个调研活动的启动键,给所有同学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但是不限制预期目标。第二个问题,是隐性地传授基本的研究步骤,有了研究方法,才会有调研的切入点。两个要求的目的,第一个要求是为了让具备最强主动性的学生来推动调研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分组的目的是将问题分支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第二个要求是为了拓展研究领域,为后期思政教育做铺垫,让学生先去调研社会问题,有了调研的事实基础后,后期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才会有事实论据和说服力。

调研工作展开后,组内成员进行工作分配时有的按照知识点来划分任务,按照各自的特长来进行任务分配,比如有的擅长资料收集,就承担素材收集任务;有的擅长动画和课件制作,就承担微课制作任务;有的擅长主持与播音就担任课件微课配音工作。两种分配方式,都能体现分工协作的原则。教师需要通过小组长对全班的调研学习过程和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和干预。调研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生物知识点的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与新冠病毒有关的知识点梳理如下:病毒的结构、增殖,免疫调节,疫苗的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些知识点在本次调研过程中都有所涉及。但是,在进行过程监控时,发现很多小组并没有关注疫情对社会的冲击以及社会对疫情的反应等问题,原因是学生习惯了被束缚在学科内甚至章节知识点内思考和讨论问题,此时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发散学生思维。

调研结束,每个小组制作调研报告,要求制作5~10 分钟微课,制作软件不限。各个小组所用软件不同,动漫软件制作的特点是生动有趣,传达的知识更形象、感性,想传达的信息也通过高度概括性的动态模型高度凝练地表达出来,特别能抓住眼球,而且直观,容易理解。用PPT制作的特点是知识脉络清晰明了,逻辑性更强。也有的小组用微信公众号制作了一期专题报告,其好处是受众面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给了学生更大展示平台,更因为访问者可以随时随地主动访问,起到了最大的传播力。还有的小组使用视频拍摄手法,真人出镜加媒体素材剪辑合成一篇短视频微课,真人讲解加媒体素材剪辑的形式,能够弥补原创素材不足的缺点,会让自己的微课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比之动漫制作,省时省力,效率更高,只是需要注意版权保护,对外传播的时候避免引起法律纠纷。

将思政内容融入生物教学中是个难点,但是自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生活化”和“社会化”特点之后,问题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调研活动中,有的小组调研讨论了这样一个小主题——“中外国家抗疫政策的不同和效果对比”,通过对比抗疫策略的差异、因病死亡率的不同、新冠重症率的不同等简单的几个数字,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统筹力量干大事方面、在关爱珍惜人民生命方面有极大的优越性。以前学生对微生物的巨大破坏性的认知都停留在历史课本里面,比如14 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2 500 万人的生命;1918西班牙大流感,造成2 500 万至1 亿人口死亡等,这些数据对学生来说只是课本上的一个冰冷的数据,即使是离我们时空距离最近的SARS,对2000 年后出生的这代人,也是无感的。通过对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动态数据跟踪,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生命健康高于一切。

综上,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从标准化出发,以“新四化”为标准,向多元化努力,尽量让课程符合生活化、社会化、主动化和信息化的行动纲领。

四、“新四化”实施标准的自查依据——量化方法

既然要把“新四化”作为标准,那么就需要一个可操作的评价工具。我们也尝试着制作了一个简单可视化的评价量表(如下图)用于自查和反思。把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评价总分设为100 分的话,我们给“新四化”中的每个细项赋予不同的权重,因为更看重生活化和主动化,这两个方面是影响研究参与度的主要因素,所以相对权重更加高,其余指标赋予稍低的权重。实施过程中,不是所有研究主题都适合这个量表,也要根据主题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来实时调整权重。此量表在理科科目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适用,因此物理、化学、地理老师都可借鉴此表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如果是文科的老师,可能会有自己的“四化”衡量标准,只需将“四化项目”稍做修改即可拿来使用。

“新四化”评价量表

猜你喜欢

四化调研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