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教育路径探索

2022-09-06欧阳可耀江西省万安县第二中学

成功密码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学校

◎欧阳可耀(江西省万安县第二中学)

人的一生,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再通过学校教育,孩子越来越优秀,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更加有温度、更加有力度、更富有成效。

教育成果与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息息相关。假如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教育合力,那么,教育就是片面、滞后的。既没有脱离家庭教育的纯粹学校教育,也没有脱离学校教育的纯粹家庭教育。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在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果两者都朝一个方向使力,对孩子的进步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使力的方向不一致或者只有一方使力,孩子前进方向就会偏离轨道,因此,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力量进行充分整合,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家校合作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创新,正在致力于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但仅有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其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与家庭教育构成了有机互补,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换言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启蒙性和后续性、一贯性和阶段性、针对性和规模性、灵活性与模式性、无序性与系统性、盲目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使教育更加完美、如虎添翼。

一、家校合作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形式单一,实际成效较低

现阶段,我国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为家长会、家访等,但是目前家校合作仅为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及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老师与家长一对一通讯联系,家校合作总体模式较为单一。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关于家校合作方面的整体性规划,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将这项工作视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常常是因为一些特定的需求才会与家长联系,由于缺乏计划性,就导致学校和家长缺乏深度沟通与合作,总体育人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二)被动配合,交流互动较少

关于家校合作,理想的模式应当是家长与学校相互交流,无缝对接,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往往是教师主动联系家长,对家长进行单向灌输,家长扮演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不足。比如在最常见的家长会上,教师虽然会邀请一部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和交流,但作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家长来说,他们的角色始终是被动的,难以实现有效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关注不够,参与程度不足

作为家长来说,虽然普遍对孩子的教育较为关注,但是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是通过孩子的成绩来判断学校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总体关注度不够。现状往往局限于发现一个问题,就单纯就那一个问题进行沟通。因学校以教学为主,也不能提供给家长过多的参与孩子校园生活体验时间,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组织,两者要兼顾,有局限性,很少能完全发挥出本身的职能作用,计划多、落实少,在许多重要活动中都难以实现即时参与,家校合力的整体参与度和落实度不足。在家校具体合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强、计划性差,阶段性强、连续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互相挑剔多、彼此配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家校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统筹用力,予以解决。

(四)地位差异,家长权利过少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也应当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助力,并积极与学校形成互补关系。在现实的工作中,学校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不敢对老师提出要求,对老师要求做的事情,积极配合。因此,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家长处于较为被动的教育合作地位,配合履行义务较多,享受权利过少。

(五)精力不足,家庭教育缺位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工作原因,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地将孩子托付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将孩子教育成优秀人才,将教育孩子的重点任务放在了学校,因此在自身义务落实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原本属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推给学校。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有时会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的问题上拥有过多的话语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性格培训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孩子往往会变得冷漠、寡言,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学习都有极大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巨大的,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通过及时与老师沟通,让孩子的心理问题止于萌芽状态。

二、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现阶段的家校合作模式,虽然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家校合作要思考的问题是要结合以往既有方式,怎样进行合理调整,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打造家校合作全新模式。

(一)建章立制,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首先要坚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专项教学活动,让老师能够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能够了解学校和孩子在校的身心发展情况,促进双方更好地沟通,寻求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学校要开设家长课堂,逐步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并同时正确、积极地与学校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职责权利。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好家长委员会等相关活动,设立家长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家长来校参与交流沟通,及时将孩子信息传递给家长。

(二)提高认识,增强学校服务意识

对于学校来说,要进一步拓展对孩子的服务范围,细化落实各项服务指标,不断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为孩子、家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使命和作用,积极吸纳社区和有关人士、专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来,不断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流程。充分尊重、信任家长,建立家校合作的平等互助关系。

(三)加强沟通,拓宽家校互动渠道

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修身、立德、成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求知、明智、成才”,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良性互动。家长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沟通渠道,借助这一渠道可以解决许多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家长会的方式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比如可以通过小型家长会的方式,及时了解、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及时转变家校合作观念,明确规定好孩子家访的比例及形式,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家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帮助家庭与学校打造一个沟通、联系的良好平台,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四)丰富载体,创新家校活动形式

关注家校合作载体的建设和形式的丰富,致力于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水平,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成长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开展各类富有针对性的讲座和课堂,开展专业化的教育辅导。与此同时,引导家长走进课堂,走入学校,促进学校、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

(五)遵循孩子特点构建多元合作内容

家校合作内容对合作的目标与效果有重要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首先,让学业成绩与思想道德培养要融合,双管齐下。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教学合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帮助孩子实现学业成就,但是经过调查可知,家长与教师在交流合作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而思政方面的交流较少。自古教育学家都比较重视孩子德行的养成,如孔子提出“君子怀德”,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元思想的时代,网络的运用也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并未得到有效筛选,对正确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侵害其心智。家长在家应合理控制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还要对孩子接触的网络进行选择,引导孩子接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主动询问老师孩子在校情况,了解孩子有没有受到网络影响。

其次,家校合作中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家庭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结构和规模也在发生变化,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问题。以此为背景进行的家校合作在内容上要有所延伸,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健康成长。家长要多学习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为孩子创建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面临的危机,与老师多沟通学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及时发现与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请老师进行单独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学校还应多组织亲子运动会、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活动,帮助孩子舒缓情绪,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

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孩子的良好人际关系与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提升学习成绩与保证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另外,成功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在学习与行为上有不良的行为表现,如浪费食物、上课无规则意识、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学生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促进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学校要先向家长宣传良好人际关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其知道哪些是好习惯,如何促进人际交往,家长与学校要在孩子培养上达成共识,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另外,教师与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利用家风、校风与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如何做、怎样做。教师与家长采取鼓励与表扬的方式,不好习惯行为及时指出纠正,好的行为习惯则强化鼓励,以此促进孩子行为习惯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密切合作。社会教育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旦家庭教育出现了缺位的情况,学校教育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学校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