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隧道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2-09-06荣传新蔡海兵
王 彬 荣传新 蔡海兵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中国工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性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供战略支撑[1-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专业课程是大学课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教书育人”,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专业课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注重“教书”过程而对“育人”过程的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甚至有学生以对就业收入、就业环境等的片面认识为导向,忽略了本专业在国家建设方面承担的重要任务,也忽略了自身应当背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在校生“转专业”以及毕业生“辞职转行”的“热潮”,对国家建设、行业发展以及学校声誉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土木、采矿、地质、机械等传统工科,成为近年来出现“转专业”以及“转行”的“重灾区”。课程思政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斗,当前的大学生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平台,但是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使命与担当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可度和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传统工科高校的重点工作。
一、隧道工程课程的特点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涉及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领域非常广泛,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本科大四第一学期,主要开课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开设的时间决定了隧道工程课程是衔接课堂理论与现场应用的重要阵地。另外,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隧道工程在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等方面不断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因此隧道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门课程,围绕该课程展开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讨,其相关成果对于同类课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难点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度大
隧道工程包括地质勘察、结构设计与计算、施工方法与工艺、新奥法理论与技术、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技术、高速铁路隧道、运营管理与养护维修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地质、力学、机械、电气与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课程的专业性强,涉及大量的专业名词;课程的理论性强,涉及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的计算公式;课程的技术性强,涉及矿山法、新奥法、新意法、盾构法等多种隧道施工技术。隧道工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度较大。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难把握
隧道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独立的知识体系,如果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授课思路,影响授课的深度和进度,“何时”与“何处”引入思政内容都较难把握。课程思政应当达到“润物细无声”“锦上添花”的效果,要达到全面育人以及促进教学的效果,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专业课程原有的授课体系,也不能“蜻蜓点水”、敷衍了事,这对隧道工程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带来了较大挑战。
(三)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较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深入的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水平较低,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难度较大。
三、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点
针对隧道工程的课程特点以及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难点,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的学科特色,对隧道工程课程思政的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设计
四、隧道工程课程思政的实现方法
(一)丰富教学方法
采用立体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师借助腾讯课堂、MOOC 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双线”教学,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借助微信、QQ 等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二)优化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大部分是“平时成绩×权重+考试成绩×权重”,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作业组成,严格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课堂表现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第二,考试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注意引入国家重点工程的相关背景,让学生对国家隧道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最新的工程建设中。
(三)提高师资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让课程思政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本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政水平,同时要严于律己,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到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课题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业务学习,课题组教师就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讨论。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并根据听课情况提出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四)调动学生自主性
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培养情况也是课程思政效果的直接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课程思政学习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本科的课程内容较多,在不改变课时的情况下,如果大幅度增加课时的内容,势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授课深度和进度,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把握要“精准”“高效”,充分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思政学习的欲望。
(五)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国家隧道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行业内代表性人物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并从典型人物的成长过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并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行深入思考,启示学生将自我的奋斗过程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教书育人”,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书”而对“育人”不够重视,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传统工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传统工科高校的重点工作。通过研究与探讨,发现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提高师资水平、调动学生自主性、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是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