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指导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研究

2022-09-06李小聪王成宇阚婧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导师意义

李小聪,王成宇,张 萌,阚婧婕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1 问题提出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制造业仍未摆脱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价值链低端的窘境,这与全社会长期缺失工匠精神有关[1]。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工匠精神,习近平同志致信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再度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是时代发展对各行业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各行业劳动力大军的重要储备力量,势必要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然而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堪忧,一项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46.6%大学生认同工匠精神,76.6%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专业学习不认真[2]。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使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为紧迫的研究命题。

以“大学生工匠精神”为主题词在CNKI搜索,检索范围限定北大核心、CSSCI期刊,共有83篇文章。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多是从宏观和中观角度对大学生工匠精神价值内涵、培育路径等的“理论诠释”,缺乏从微观视角对工匠精神培育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指导(mentoring)”源于希腊神话,意为“咨询顾问、领路人”,后发展成为教育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方式。导师指导是导师为学徒提供专业知识或技能,以提升学徒各方面能力的培训方式。大学导师作为“教书匠”,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本身就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导师给予学生指导、关怀和尊重,努力把学生塑造成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本研究认为,导师指导与大学生工匠精神之间可能存在积极关系。

意义构建理论指出,意义发送者的意义感召会影响意义接收者的意义构建,影响意义接收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3]。导师为学生提供的专业指导,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感知,当学生意识到专业价值时,会主动调整认知和表现,进而更加热爱学习、精进专业。学习意义感知可能是导师指导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但理论界尚未对该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探讨。

综上,本研究借鉴意义构建理论,探究导师指导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影响效应,重点关注学习意义感知在以上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该研究不仅扩展了工匠精神前因变量研究,还揭开了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作用机制的“黑箱”,深入回答了导师指导“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研究结论将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导师指导与大学生工匠精神

Kram指出导师指导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者与经验不足的资浅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4]。导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徒弟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创造力等,促进徒弟职业晋升。导师指导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发端于英国的牛津大学,是指学识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大学生提供的学业及相关指导活动,其主要表现为学业指导、社会心理支持和角色模范[5]。学业指导是导师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等方面专业建议与针对性指导;社会心理支持是指导师通过聆听、关怀,帮助学生觉知自我,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角色示范强调导师在治学研究方面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标杆。研究指出:导师指导能显著预测大学生适应力[6]、科研自我效能感[7]。

工匠精神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与精益求精、积极创新的行为倾向[8]。以往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业人员,由于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实践活动为学习,结合大学生群体特性,借鉴以往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界定,本研究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界定为大学生在学业主导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热爱的学习态度与细心坚持、积极创新的行为倾向,其核心内涵是爱业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爱业敬业表现学生对专业学习发自内心的热爱、敬畏;精益求精指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对细节的关注,不断精进专业;勇于创新体现学生善于思辨,注重更新专业知识,把握专业发展趋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

意义构建理论指出,意义发送者通过意义感召影响意义接收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推动成员在工作目标以及当前和未来工作理念和表现等方面达成共识[3]。大学导师通过“意义感召”影响学生“意义构建”过程,为学生提供认知和行为导向。根据意义构建理论,本研究认为导师指导可能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导师指导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对专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增强学生专业自信,触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和专业发展的憧憬,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对专业学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精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导师通过专业指导和心理支持带给学生信念和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热爱专业、力求精进和不断创新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其次,导师指导过程中表达出的包容、关爱和尊重,增强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学生主动提升和完善自身,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此外,大学教师作为一名“教书匠”,其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出的专注投入、尽职尽责与探索创新精神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养成爱业敬业、精益求精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根据意义构建理论,导师指导通过传递意义,影响学生个人学习理念与和行为倾向,并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热爱专业、精进专业、勇于创新的态度和行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导师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

H1a:导师学业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

H1b:导师社会心理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

H1c:导师角色模范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

2.2 学习意义感知的中介作用

学习意义感知是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的主观体验,反映学生关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或意义的积极评价。根据意义构建理论,环境中的信息或线索会影响人的态度和感知,进而影响意义构建过程[3]。导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心理和角色示范指导被学生视为重要的线索,影响大学生学习意义构建。导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实践机会,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专业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意义构建过程中,清晰感受到学习目标和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对专业学习产生强烈的意义感知。导师为学生提供关怀和支持,尊重并认可学生的成绩和付出,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导师提供的社会心理支持向学生传达积极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意义构建过程中,感知到导师的关怀和尊重,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建立学习意义感知。导师在专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的示范激励学生积极成长,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不断与导师进行交流切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增强专业认知,构建专业学习意义感。研究指出,尊重与信任[9]、归属感[10]显著提高意义感知。由此推测,大学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心理支持与激励,提升学生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意义感知。

研究指出,感知到工作意义感的员工,会积极改变工作信念和行为准则[10],产生组织期待的角色外行为[11]。由此可以推测大学生对于学习重要性和意义的感知,会影响学生学习信念和准则,激发学生产生工匠精神。当学生感知到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时,会对专业学习形成积极认知并激发对专业的热爱,从而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高水平的学习意义感知,有助于学生用审慎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精准把握每一个知识点,不断树立更高学习目标,精进专业技能;高水平学习意义感知,有助于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奋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学习方法,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由此,高水平学习意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爱业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H2:意义构建在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之间起中介作用。

H2a:意义构建在导师学业指导与工匠精神之间起中介作用。

H2b:意义构建在导师社会心理支持与工匠精神之间起中介作用。

H2c:意义构建在导师角色示范与工匠精神之间起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于2021年8-10月完成,历时两个月。研究团队以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发放调查问卷共650份,回收57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答题时间过长或过短、答案存在明显错误等无效问卷,获得476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2%。有效问卷样本基本信息如下:男性282人,占比59.2%,女性194人,占比40.8%;理工类专业213人,占比44.7%,文科类专业173人,占比36.3%,其他专业90人,占比18.9%;大一学生51人,占比10.7%,大二学生84人,占比17.6%,大三学生176人,占比37.0%,大四学生人数165人,占比34.7%;综合测评排名前1/3人数108人,占比22.7%,综合测评排名中间1/3人数204人,占比42.9%,综合测评排名后1/3人数164人,占比36.3%。

3.2 变量测量

导师指导主要参考Hu[12]的量表,该量表包含导师学业指导、社会心理支持、角色模范三维度。导师学业指导示例题项如“导师关心我的学习”;社会心理支持示例题项如“我会与导师分享较为私人的话题”;角色模范示例题项如“我尊重导师的专业知识”。

学习意义感知量表参考Spreitzer等[13]开发的3题项单维度量表,示例题项如“学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参考叶龙等[14]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包含爱业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三个维度。爱业敬业示例题项如“我对学习投入度很高”;精益求精示例题项如“我为自己制定很高的学习目标”;勇于创新示例题项如“我在学习中踊跃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参考方阳春等[15]、叶龙等[16]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将个体因素与职业特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本研究将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综合测评作为控制变量。

4 实证分析

4.1 信效度检验

运用SPSS26.0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导师指导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 0.900,学习意义感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71,工匠精神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24。研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表1):三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单因子、两因子模型拟合效果。三因子模型拟合效果达到标准,研究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将导师指导、学习意义感知、工匠精神量表全部题项纳入因子因子,提取的首个因子载荷为31.18%,没有达到总变异量的5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2。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的显著正相关(r=0.346,p<0.001),导师指导与学习意义感知显著正相关(r=0.386,p<0.001),学习意义感知与工匠精神显著正相关(r=0.261,p<0.001),这为本研究假设提供初步支持。

表2 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4.4 假设检验

4.4.1 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主效应检验

采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结果见表3。模型1将性别、年级、成绩、专业类别放入回归方程。模型2将自变量导师指导放入回归方程,检验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结果显示,导师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298,p<0.001)。模型3、4、5分别检验导师学业指导、社会心理支持、角色模范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科生导师学业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工匠精神(r=0.223,p<0.001),本科生导师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工匠精神(r=0.229,p<0.001),导师角色模范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工匠精神(r=0.230,p<0.001)。由此,假设H1,H1a,H1b,H1c得到验证。

表3 主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4.4.2 学习意义感知中介效应

学习意义感知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模型6表明导师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义感知(r=0.598,p<0.001),模型7将导师指导、学习意义感知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学习意义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084,p<0.05),导师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248,p<0.001),由M2、M7可知,加入中介变量后,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解释力度由29.8%降为24.8%,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模型8表明导师学业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义感知(r=0.418,p<0.001),模型9将导师学业指导、学习意义感知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学习意义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105,p<0.001),导师学业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179,p<0.001),由M3、M9可知,加入中介变量后,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解释力度由为22.3%降为17.9%,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学业指导与工匠精神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模型10表明社会心理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义感知(r=0.484,p<0.001),模型11将社会心理支持、学习意义感知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学习意义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093,p<0.001),社会心理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184,p<0.001),由M4、M11可知,加入中介变量后,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解释力度由22.9%降为18.4%,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模型12验证角色模范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义感知(r=0.463,p<0.001),模型13将角色模范、学习意义感知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学习意义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100,p<0.001),角色模范显著正向影响工匠精神(r=0.184,p<0.001),由M5、M13可知,加入中介变量后,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的解释力度由23.0降为18.4%,学习意义感知在角色模范与工匠精神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假设H2,H2a,H2b,H2c得到验证。

表4 中介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进一步用Bootstrap检验学习意义感知的中介效应,在Process中使用模型4,检验结果见表5。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影响总效应量是0.298,直接效应量0.248,间接效应量0.500,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行为间中介效应显著。导师学业指导对工匠精神影响总效应量为0.223,直接效应量0.179,间接效应量0.044,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行为间中介效应显著。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影响总效应量是0.230,直接效应量0.184,间接效应量0.045,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行为间中介效应显著。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影响总效应量是0.230,直接效应量0.184,间接效应量0.046,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行为间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2,H2a,H2b,H2c再次得到验证。

表5 中介效应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以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导师指导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导师指导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支持、角色行为示范,有助于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等,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热爱专业、追求精进、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学习意义感知在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科生导师通过专业知识技能指导、心理关怀与角色示范向学生传递意义感召,影响学生意义构建;高水平学习意义感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用精益求精和创新行为践行工匠精神。

5.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本科生导师制角度,探究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非常复杂,导师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中多从领导风格、组织氛围角度探讨,较少有学者对前因变量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工匠精神前因变量研究。第二,引入学习意义感知变量,探讨其在导师指导与工匠精神之间的中介效应,揭开导师指导对工匠精神作用机制的“黑箱”。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一方面,普通高校要重视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功能,助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推进导师指导制度,健全导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功能,助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虽未区分正式导师与非正式导师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效应,但研究证实导师指导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正向影响。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不同类型导师指导制。另一方面,参与线索与信息传递,影响学生意义感知。很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缺乏对大学专业认知,丧失目标感和个人规划。此时,高校管理者或导师可以通过参与“意义发送”影响学生意义构建。例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专家讲座等多渠道“发送意义”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意义感知,驱动学生投入学习和个人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导师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工匠神形
V eraW an g
工匠赞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