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模型优化

2022-09-06步珊珊杨光超陈德奇马在勇张卢腾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壁面局部工况

步珊珊,陈 波,杨光超,陈德奇,马在勇,张卢腾

(1.重庆大学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2.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颗粒堆积球床在核能领域中有较多的应用,比如第4代核能系统中的高温气冷球床堆[1]、熔盐球床堆[2]以及聚变增殖球床包层[3]等。球床内部传热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固体导热-表面辐射-固体导热、固体导热-气体导热-固体导热和固体导热-接触导热-固体导热等传热路径[4],因此通常用有效导热系数来表征球床的综合传热能力。

目前球床有效导热系数模型的研究比较广泛[5-7],其中ZBS模型[8]考虑了接触导热以及辐射,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Enoeda等[9]测量了钛酸锂球床、锆酸锂球床以及硅酸锂球床的有效导热系数,发现在400~800 ℃温度范围内,ZBS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验测量数据吻合较好。Bu等[10]采用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研究了简单立方结构球床有效导热系数,发现ZBS模型和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测量结果吻合都很好。De Beer等[11]发现ZBS模型可很好地预测球床中心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但壁面附近区域的预测值和实验测量结果偏差较大。作者前期通过实验结果和4种不同的有效导热系数模型的对比分析也发现,ZBS模型可更好地预测球床主体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但在壁面附近区域的预测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12]。因此,高温球床壁面附近的有效导热系数特性需进一步研究,同时ZBS模型在球床壁面区域的预测性能也需优化。

在前期工作[10,12-14]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无序石墨球床堆的有效导热系数开展数值研究,分析无序堆积球床主体区域、近壁面区域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布特性,针对ZBS模型在球床壁面区域的预测性能进行优化,采用前期球床实验数据及南非HTTU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后的ZBS模型在壁面区域的预测能力。

1 数值方法

1.1 计算模型

基于PFC3D软件,采用膨胀法构建无序球床堆结构:在目标孔隙率下,直径为1/2dp(dp为目标球径)的球形颗粒在指定长方体空间内随机分布,然后再将球径扩大至目标球径,通过球体颗粒间的相互挤压和碰撞运动达到平衡。为消除垂直热流方向上的壁面效应以及减少计算量,首先构建了15dp×15dp×14dp的无序堆积球床(图1a),然后在中部区域选取6dp×6dp×14dp的球床模型(图1b)作为本文的计算模型。构建的15dp×15dp×14dp的无序堆积球床径向孔隙率分布如图2所示。模型在x方向上的孔隙率分布与De Klerk[15]提出的关联式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验证了构建的无序堆积球床结构的可靠性。

a——无序堆积球床,15dp×15dp×14dp;b——球床计算模型,6dp×6dp×14dp图1 球床堆计算模型Fig.1 Computational model of pebble bed reactor

图2 球床堆孔隙率分布及验证Fig.2 Porosity distribu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pebble bed reactor

1.2 数值方法

由于球床孔隙中的氦气是静止的,计算中只考虑导热和辐射,因此只需要求解固体区域和流体区域的能量方程:

(1)

其中:ks为固体石墨材料的导热系数,取值参考文献[16],W/(m·K);kf为氦气的导热系数,参考NIST标准,W/(m·K);T为温度,K;x、y、z为坐标,m。

本文计算基于ANSYS FLUENT 20.0软件平台,计算的边界条件如图3所示:左端壁面和右端壁面均为定温边界条件;另外4个壁面绝热,因此热流沿着x方向由高温壁面(左端壁面)向低温壁面(右端壁面)传递。颗粒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采用S2S(surface-to-surface)模型计算,颗粒表面从网格单元i离开的热流qout,i计算如下:

(2)

图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示意图Fig.3 Boundary condition and grid system

其中:ε为发射率,本计算中壁面和球体颗粒表面均假设为漫灰体,ε均为0.8[17];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Ti为温度,K;ρi为反射率,0.2;Fij为网格单元i和j之间的角系数,角系数的计算是基于固体颗粒表面的网格单元;qout,j为从网格单元j离开的热流。离散格式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当温度的残差小于10-10判定为计算收敛。当获得球床温度分布后,通过傅里叶导热定律逆求解可获得有效导热系数。本文计算工况列于表1。

表1 计算工况Table 1 Calculated case

1.3 网格独立性验证

采用FLUENT Meshing进行网格划分,采用多面体结合四面体网格的方式划分计算域,并在球体表面以及球间短圆柱接触区域进行适当加密,网格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改变加密区域的最小尺寸,获得了3套质量较好的网格系统,其对应的最小网格尺寸分别为2.8%dp、2%dp及1%dp,对应网格的数量分别为816万、1 317万及2 654万。将上述3套网格在工况4下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列于表2,第2套网格与第3套的相对偏差仅为0.5%,可认为第2套网格达到了独立性要求,因此选择该套网格用于数值计算分析。

表2 网格独立性验证Table 2 Grid independence test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分析

为计算局部有效导热系数,沿热流传递方向用13个平面将球床堆均分成14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keff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q为热流密度,本计算中热量沿x方向传递,每个平面的热流密度相同,可以取高温壁面或低温壁面的热流密度,W/m2;ΔT为每个区域热流上下游平面平均温度的差值,K;Δx为每个区域的长度,1个球径。

图4 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和局部固体填充率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local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local solid fraction

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和局部固体填充率(沿着x方向等分14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填充率)分布如图4所示,在球床中心区域(距离壁面4dp~11dp的区域),填充率波动比较小,同时这个区域对应的局部有效导热系数是线性变化的,可认为这个区域是球床主体区域。在距壁面1dp之内,球床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和局部填充率的变化比较剧烈,梯度最大,因此可认为是球床壁面区域;在距高温壁面1dp~4dp范围或低温壁面1dp~3dp范围内,定义为近壁面区域。在中心区域,局部固体填充率基本稳定在0.612,但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均匀减小,尤其是在高温工况,这是因为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分布特性不仅受到局部孔隙结构的影响,还会受到温度影响[18]。当温度较低时,导热是主要传热机制,随温度升高,石墨的导热系数减小,导热机制的贡献减小,而辐射传热机制的贡献增大。当温度超过690 K左右时,辐射逐渐成为主导传热机制[10],因此对于工况1和2,导热是主导传热机制,主体区域的导热系数从高温壁面到低温壁面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工况3,靠近高温壁面的区域,辐射传热是主导传热机制;靠近低温壁面的区域,导热是主导传热机制;因此相对于工况1和2,工况3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大幅度呈减小趋势。对于工况4~9,辐射传热成为主导传热机制,因此在主体区域,工况4~9有效导热系数从高温壁面到低温壁面呈现下降趋势。另外,与低温壁面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相比,工况3~9高温壁面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大更明显,这也是因为高温壁面区域的主导传热机制是辐射传热。

球床局部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5所示,近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特点,但其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主体区域一致;相同温度下,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相对于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明显降低,最大降低为23.8%,最小降低为16.8%,平均降低约为22%。在相同温度下,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减小主要是由于固体填充率较小导致的。高温壁面区域和低温壁面区域的局部固体填充率分别为0.510和0.534,与主体区域平均填充率0.612相比,分别降低了14%和20%。壁面区域局部固体填充率小,石墨导热系数远大于氦气导热系数,因此局部有效导热系数也会更小;另一方面壁面区域局部固体填充率小,固体颗粒表面之间的辐射传热也会减弱,会进一步减小局部有效导热系数。因此,壁面区域的填充率降低会同时削弱导热和辐射传热机制,使壁面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平均下降22%。

图5 局部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Fig.5 Local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vs. temperature

2.2 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模型优化

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结果和前期改进的ZBS模型[14]对比如图6所示,前期改进的ZBS模型对球床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性较好,其预测相对偏差大部分在15%以内,最大相对偏差仅在20%左右,且随着球床温度升高,ZBS模型的平均预测相对偏差降低;然而对于壁面区域,ZBS模型的预测值明显偏高。这说明ZBS模型未能预测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降低的特性。

图6 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结果和前期改进的ZBS模型结果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calculated result and previous improved ZBS model result

图7 优化后的ZBS模型和数值计算结果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optimized ZBS model result and numerical result

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图5),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相比近壁面区域降低22%,因此,引入修正系数Cw对改进的ZBS模型在球床壁面区域的预测值进行优化,即:

keff,wall=Cwkeff,ZBS

(4)

其中,对于球床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w=1;对于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w=0.78。优化后ZBS模型和数值结果拟合曲线的对比如图7所示,当温度小于1 600 K时,ZBS模型和计算结果在主体区域的最大相对偏差为8.7%,在壁面区域的最大相对偏差约为8.0%。需要注意的是,当温度大于1 600 K时,ZBS模型与数值计算结果的趋势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提出的修正系数适用范围在温度小于1 600 K,与数值计算结果的相对偏差在8%以内。

2.3 优化后的壁面区域模型验证

为验证优化后的ZBS模型在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能力,采用前期无序球床实验结果[12]和南非HTTU实验数据[11]分别进行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a可见,与前期实验结果相比,优化后的ZBS模型在主体区域、近壁面区域及壁面区域的有效导热系数预测能力均较好,优化后的ZBS模型可预测95%以上的实验数据,其相对误差小于15%;和前期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0.1%。由图8b可见,优化后的ZBS模型在主体区域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13.1%。对于壁面及近壁面区域,ZBS模型的预测值虽仍有一定程度的偏低,但与球床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布规律基本吻合。上述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ZBS模型对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能力较好。

a——与前期实验结果[12]对比;b——与南非HTTU实验数据[11]对比(82 kW)图8 优化后的ZBS模型和实验数据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optimised ZBS model and experimental data

3 结论

本文针对无序石墨球床堆有效导热系数开展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无序堆积球床主体区域、近壁面区域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布特性,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 在距壁面1dp之内,球床局部有效导热系数的梯度最大,被定义为球床壁面区域;在距离高温壁面1dp~4dp范围或低温壁面1dp~3dp范围内,定义为近壁面区域。而球床主体区域则在距离壁面大于4dp~11dp的区域。

2) 近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特点,但其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主体区域一致;由于受到局部固体填充率分布的影响,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相对于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明显降低约为22%。

3) 针对前期改进后的ZBS模型,通过引入修正系数Cw来优化其在球床壁面区域的预测能力。对于球床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w=1,对于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w=0.78。通过与前期无序球床实验数据及南非HTTU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优化后的ZBS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

猜你喜欢

壁面局部工况
二维有限长度柔性壁面上T-S波演化的数值研究
压力梯度对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热网异常工况的辨识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非对称通道内亲疏水结构影响下的纳米气泡滑移效应
《瑞雪》(局部)
解析壁面函数的可压缩效应修正研究
不同工况下喷水推进泵内流性能研究
误使用工况下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性的开发与验证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