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2-09-06肖春娥
肖春娥
(松滋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荆州 434200)
心律失常指的是由于心脏冲动的节律传导、起源部位而造成的异常反应,它与患者自身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因素相关,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疾病[1-2]。心律失常属于冠心病并发症之一,就冠心病而言,是一种威胁大众健康的常见疾病,归属于心脏疾病之一,具体而言,主要是的的因为冠脉动脉出现硬化,继而导致血管变得狭窄,继而导致心肌发生缺氧和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状态较差,所以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较大,同时极易并发出现多种基础疾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快速心律失常一旦发生,患者的血流动力出现明显改变,严重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死亡率[3]。有临床统计资料指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均存在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4-5]。基于此,我院结合近4年来临床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分组实施常规药物及其辅以胺碘酮药物治疗措施,并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可行性,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组,分别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其联合胺碘酮治疗。纳入标准:参考快速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确诊,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碘过敏史的患者,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性缺陷患者,未完善临床资料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常态组:男女比例37∶17,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9.14±13.67)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Ⅲ、Ⅳ级各有患者16例,18例,20例。科研组:男女比例38∶16,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8.97±13.82)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Ⅲ、Ⅳ级各有患者17例,19例,1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常态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吸氧治疗,同时对其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控制,期间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等药物,连续治疗1个月。
科研组54例患者在常态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静脉滴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初始剂量控制为每天1次150mg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于10分钟内注入,之后匀速进行静脉滴注,速度每分钟1mg,时长6小时。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反应等)发生情况,并据此综合判定两组患者的疗效。
疗效分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级别,用药后患者24小时内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同时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已得到明显改善,可判定为显效;用药后患者的心室率已逐步趋于正常,个人感觉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可判定为有效;用药后患者24小时内心电图未恢复窦性心律,且无稳定的心室率,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无任何改善或恶化,可判定为无效。疗效指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集的观察指标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通过例数(%)表达,经χ2值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值检验,P<0.05表示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后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常态组治疗总有效率(66.67%),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心功能指标数值接近,P>0.05,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个月后科研组LVESD、LVEDD、心率指标均低于常态组,而LVEF指标则高于常态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2.3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科研组患者治疗后有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3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低血压、2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3%;两组数据对比(χ2=7.1527,P=0.007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在我国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生率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在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包括心肌血管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继而导致发生缺氧,最终导致诱发出现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严重缺氧为主要原因。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胸前区疼痛为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可表现出心悸、全身乏力、胸部闷痛、发作性绞痛和压榨痛等,可能对患者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衰[6-7]。冠心病患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性疾病,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冠脉血管堵塞或狭窄,极易引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期前收缩等表现,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急救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常态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心功能指标数值接近,P>0.05;治疗1个月后科研组LVESD、LVEDD、心率指标均低于常态组,而LVEF指标则高于常态组;科研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态组。这与高利军[8]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药物,它不仅具有轻度Ⅰ类与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并且兼具轻度非竞争性的α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其主要药物成分可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其周围的血管,有效调节甲状腺素代谢,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消除折返激动,具有安全高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可圈可点,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