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放型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05唐宇翀
唐宇翀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劳动教育对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教育体系有着重要作用,除了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深度参与,还需要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场地及设施的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2]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投身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这些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性、场景性、操作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除能满足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外,还能满足国家对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要求,对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开放共享实训基地,服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实现知行合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转展开了研究。比如,张毅哲提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可通过前期设置资源驱动机制、中期设置沟通交流机制、后期设置运行管理机制的流程,以保障劳动教育基地科学运行、稳定运转。[4]谭海红等人从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构建基地建设带动机制,吸引企业力量介入、完善建设利益驱动机制,利用学校优势专业、健全专业基础建设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建设与实施路径。[5]可见,相关学者的研究都是从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视角来提出建设思路,并未真正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对中小学的全面开放共享的建设思路上。
从已有研究看,中小学学生参与的职业体验类、问题解决类的劳动活动非常少,工程技术类的劳动活动更是少见。[6]同时,劳动场地的缺乏和利用不足、劳动设备及工具的购置和维护经费保障不足,也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7-10]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对大中小学生的开放共享不仅可以弥补中小学在劳动场地和劳动活动的不足,而且有助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本研究通过调研广安市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场地情况以及地方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实施及实训场地的资源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实训场地的开放共享对策,不仅可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平台建设提供思路,而且有助于落实国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广安市中小学劳动场地情况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安市内2所中小学的1—9年级和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在现有的劳动场地及设施中,小学校内劳动场地主要是教室、农场或种植场地及手工工坊,而初高中的主要劳动场地则主要是教室。60%以上的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在自己学校开展,借助职业学校教育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非常低。从劳动教育内容看,学生主要参与的劳动是家务类和志愿活动,最少的是职业体验。在劳动教育师资方面,不同年龄学段都较缺乏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65%以上的劳动课主要依靠班主任。
表1 广安市中小学劳动场地、设施、课程及师资占比
二、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四川省、广安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职业高等学校,现设有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2个高职专业。学校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4个(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产教融合型汽车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业化构配件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
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来看,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非常好,充分依托学生所学专业的实习实训为载体,开展了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共24学时,多于国家要求的16学时。但受所学专业限制,学生参与的都是本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资源不能在不同专业间实现开放共享。
(三)实训场地资源情况
经统计,学校二级学院建有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计算机软件、智能应用开发、物联网、建筑工业化构配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实体模型、BIM、建筑力学与材料检测、建筑工程一体化、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分析、流体力学、燃气工艺管语音、临床、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微格、演讲、茶艺、会计、模拟导游、国学书法、郑才贵竹丝画帘、清修书刻艺术、油画、动漫制作等100余个实训室,涵盖电机工程、智能制造、汽车维修、机械加工制作、电信工程、电脑程序设计、土木建筑工程、化工产品生产、医生、护士、教师、导游、会计师、药剂师、化学分析师、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及制作等多个职业领域。
(四)实训师资情况
职业院校教师除具备教师资格证外,还特别需要是“双师”素质教师,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也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路径和认定办法,帮助学校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目前,学校拥有“双师”素质教师322人,部分教师还是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工匠人才。
三、开放型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放型劳动基地建设,不仅需要对高职院校校内不同专业学生开放,而且需要对中小学学生开放,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开放。因此,高职院校开放型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从制度保障、课程开设、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及联合校企合作企业等方式着手。
(一)强化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实训场地、设备、师资在保障学校自身正常教学运转的同时,要向中小学开放,就涉及资金、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如何建立中小学和高校双赢的保障机制,除学校间的协商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支持和指导,制定保障制度。比起各中小学分别单独建立劳动场地、设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实训场地资源能更节约资源,投入的资金也更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鼓励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开放共享实训资源,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激发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保障开放共享的前期资源驱动。[11]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牵线搭桥,中小学与高职院校签订劳动教育校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利,保障劳动教育开展落到实处,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开放共享得以有效实施。
(二)开设递进式劳动教育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小学低年级以劳动意识的启蒙,小学中高年级以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以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普通高中以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要求。[2]按照劳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训和双师素质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开放型劳动教育基地可开设小学以职业参观、职业启蒙为主,中学以职业体验、劳动技能学习为主,高中以生产性、服务性劳动课为主的不同内容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11]
在职业启蒙上,工业机器人专业可以通过向学生开放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职业场景,认识现代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了解现代制造业,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的兴趣,为培养国家大国工匠和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奠定基础。在职业体验上,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不仅有丰富的实训场地,而且有附属医院。中小学生来到医学院实训室和附属医院,体验职业情境,感知医生、护士、药剂师、医学检验师、助产师、康复理疗师等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了解不同病人疾病的护理和治疗手段。教师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医患、护患沟通技巧及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和责任的重大,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的真切理解,树立对医护职业的尊重,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11]在生产劳动方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多个校企合作订单班,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在汽车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可体验和参与真实的汽车服务场景,加入汽车洗车、抛光、打蜡、保养、维修等一系列实际的生产劳动,在亲身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成就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落实对外开放的运行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后,为确保顺利地、常态化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中小学和高职院校都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双方的联系沟通机制和管理制度,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圆满落实劳动教育内容和育人目标。[4]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灵活性和职业、岗位的动态性,在运转过程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计划,不断适应劳动和职业的新要求。
(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日常承担了大量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将增加教师日常工作量,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对此,为激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应明确激励机制,制订相关考核评价标准,对参与并通过劳动教育考核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认定,或在评优评先或职称评定中予以加分。此外,高职院校也可通过教务处或科研处发布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资源库建设、平台申报、课题研究、横向服务等立项任务,调动教师主动劳动教育教研教改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劳动教育育人的良性循环。
(五)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实现实训基地的校内共享
高职院校利用自己实训资源建立的劳动教育基地除了对中小学开放,还需要统筹考虑校内不同专业的共享。若强行对校内现有实训基地进行改造,以实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共享,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对此,为节约资源,改变二级学院劳动教育各行其是的实施状况,可由学校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处牵头,在校企合作协议中融入群体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实训场地在校内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比如,某地方农业企业与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到企业生产基地开展作物生产与养护实习实训。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除需要作物生产及养护人员外,还离不开温室大棚、智慧设施、财务会计管理和电商营销。因此,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处可与企业协商,企业除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外,还可将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会计、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融入,通过吸纳更广泛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达到更大群体劳动教育的实施,实现校内不同专业间实训基地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