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2022-09-05韩月芳李亚男
韩月芳,李亚男
(1.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江苏常州,213031;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心理干预与支持服务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教育工作内容之一。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纵观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整体表现出形式化、行政化、个别化等特点。迫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刻板的科层制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工作一直处于隔靴搔痒的处境,较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此,学校需主动破局,从多元治理的视角,结合学校、家长和社会,校内和校外等多元力量,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力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学校治理的内涵
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实践。[3]刘博认为,学校治理是为实现学校计划和组织管理目标,学校通过一定的途径和举措,调动学校的各项资源而进行一系列决策和执行的过程。[4]国外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包括:一是研究学校的整体性发展与规划;二是认为学校治理是一种行动过程,主要体现为学校作为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同运行对象的具体行动行为,如加强学校领导力、教师专业能力、社区团体能力。[5-7]国内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学校治理理念的介绍或其指导下的学校治理改革理论层面的讨论;二是具体的经验介绍,如国内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治理改革;三是基于学校治理视角的系列实践,如学校治理视角下校长的作用。[8-9]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治理下的学校治理实践研究,涉及学校场域中多元主体、多元对象,如校长、教师、家长等。
三、学校治理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的问题。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组调查,我国青少年群体存在着情绪波动大、人际交往不足、学业适应不良等心理健康问题。[1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学生身体、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学校治理的视角,以学校为治理主体、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为治理对象,通过主动协商、多元共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等活动要素进行规划,以更好地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服务制度;开发系列课程;建立跟踪档案。
(一)制订心理健康服务制度
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成立了以学生发展中心为主,心理咨询中心为辅,班主任为核心成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支持小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极为复杂且涉及多方因素的系统工作,除了建构组织框架、建立工作小组,更需要学校制订心理健康服务制度,明确包含组织架构、目标、人员分工、工作流程等在内的内容,以保障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用。
(二)开发系列课程
借助校内、校外资源共同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维度。
1.学生课程
以国家义务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为依托,参考美国社会与情感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dvancement of Learning,CASEL)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模型,我校初步制订符合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需要的课程内容。CASEL将社会与情感学习(SEL)定义为一个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发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些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作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状况。[11]从课程结构看,不同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心理健康课,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团体辅导及个案辅导为辅的校本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操性、针对性及多样性。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开设七到九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一节,授课内容每个年级都按照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框架结构进行,具体包括五大模块: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社交意识(Social awareness)、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skills)、负责任的决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11]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基于社会情感学习五大模块,整合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层层递进。比如,在自我管理模块,七年级学生学习延迟满足,八年级学生学习意志力品质的培养,九年级学生则学习压力管理。以七年级为例,基于SEL框架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SEL模块下的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节选部分)
除了统一的必修课程,合适的拓展性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与实践心理健康知识的机会。例如,九年级学生每年都会举行的一个公益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学生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进一步了解社区相关人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最后通过制作宣传手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公众演讲等在社区中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措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专业助人方法。[12]系统化学习仅能从理论层面扫清学生的知识盲点,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运用。因此,注重与青少年基于真实情境的互动,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有利于青少年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13]为此,课程项目计划在每个月聚焦不同的主题,组织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如9月组织拖延症团体辅导活动、10月组织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活动、11月组织自尊心提升团体辅导活动、12月组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1月组织考试焦虑缓解团体辅导活动。根据主题,以班级任课教师推荐、学生自荐的形式确定团体辅导对象。团体辅导人数一般控制在一个年级20人以内,以确保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及团体辅导的质量得到保障。
(3)个例咨询
个例咨询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常是学校忽略较多或难以推行的一项。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寻求心理咨询中心帮助的意识较薄弱,或因心理咨询随意性大、不规范、专业性不强影响了咨询效果。一般来说,个例咨询服务需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专门的咨询场所,装备符合要求的设备,如沙盘、宣泄室等。心理咨询中心根据系统内的档案,主动预约需心理咨询的学生,同时鼓励有心理疏通需要的学生主动与心理咨询中心预约,定期进行咨询与心理辅导。如表2所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及完成心理咨询后,心理教师需完成和完善的会谈记录表,心理咨询中心需做好每次的心理咨询记录并保存至学生的个体档案。
表2 个案咨询记录表
2.教师/家长课程
家长与教师作为整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理的关键参与者,参与系统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培训极为必要。教师/家长课程主要以培训、讲座或工作坊的形式,每个月固定一个主题,如“当我们感觉好时,我们才教得好”“打造温柔且坚定的教育风格”“探索对学生负面评价的影响”等。只有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到共同治理过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才得以系统而全面的落实。
(三)建立跟踪档案
通过与家长沟通,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反馈,初步建立学生档案,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前测结果、心理课程完成情况、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情况,是否参加校外专业机构咨询等信息,并由心理咨询中心统筹、及时更新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电子档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之一。针对特殊学生,学校不仅需要进行校内诊断,而且如有必要,还需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支持,统筹制订个性化服务与支持方案。
四、案例分析:以M学生为例
(一)背景介绍与分析
以我校九年级学生M为例,本文将着重分析我校对其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与支持过程。该生自升入九年级开始,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症状,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亲子关系恶化。通过与家长沟通,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反馈,心理教师初步了解到该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如表3所示的学生档案。
表3 M基本信息概述
经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家长的深入沟通,心理教师对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步分析如下。
1.个人因素
表层原因:进入初中,学科科目增加,学科难度递增,学业压力无形放大,该生表示无法及时完成各科学业任务,无法适应初中压力大、节奏快的学习生活,同时被同伴关系困扰,常感觉没有朋友,人际交往出现一定的困难与问题。
深层原因:该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变化、心智的不成熟以及荷尔蒙分泌旺盛等因素,受情绪问题困扰,无法克服并解决问题。
2.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中,父母及祖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该生的生活与学习。通过多次的家校沟通及家访可以看出,其母性格强势,属于控制欲强的家长,对该生的学习成绩期待值极高,言辞苛刻。其父性格偏温和,在家庭角色中处于弱势地位,无话语权。该生自三岁起开始读寄宿制幼儿园。据任课教师及家长反馈,该生性格偏内向、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优异。
3.社会因素
当下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深刻的认识,尤其家长难以接受该时期孩子表现出来的青春期特征,缺乏理解,更缺乏科学化的指导与支持。因此,社会舆论与偏见无形中给该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综上所述,该生长期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表现出极度不自信,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即使家长能无条件满足该生的物质需求,也无法消除原生家庭对该生心理、心智产生的影响,该生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亲子关系破裂。
(二)学校支持与服务
通过前期持续性与计划性的观察,包括学生课堂观察、学生面谈、家长面谈、教师家访,以及校内心理咨询中心的定期心理辅导,我校心理教师诊断出该生的心理与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在学校正常生活一段时间(2—3周)后,出现情绪低落,课堂嗜睡,无法完成学科任务;在家中拒绝与父母交流,时常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继而拒绝来校学习。对此,我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个案跟踪、诊断与服务体系,制订行动计划,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期集结多方力量,帮助该生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自信心,逐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学校层面,我校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咨询小组,包括学部校长、心理老师、学科教师、班级同学等,并制订个案跟踪方案,如定期约见家长了解学生状态,给予指导,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心理、身体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寻求专业化心理咨询机构支持,给予专业化指导与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以班主任、心理教师为核心,对该生进行心理干预与支持,并时时调整服务策略:等待阶段以观察、等待为主,满足该生的需求为主要目的;交流阶段以倾听为主,逐步疏导该生的心理问题;治愈阶段逐步渗透学业规划及人生规划相关内容,帮助该生认识自我、重拾信心。
家长层面,家长参与校内、校外关于青春期心理、亲子关系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与培训,充分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建立共情能力。家长履行作为父母的养育职责,至少保证每天有一位家长陪伴其左右,并与学校定期联系,时时与学校沟通其最新状态,方便学校全方位掌握该生的生理、心理等真实情况。
针对M生的情况,我校完成了前期观察与诊断、中期介入与支持、后期跟踪与调整的支持与服务体系。经过学校、家长、社会专业机构、学生等多方的不懈努力,以及一个学期的心理介入,该生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愿意与人沟通,并同意来校学习。后续服务阶段,我校仍为该生制订个性化学业支持与发展方案,心理教师继续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班主任继续统筹协调各方人员,积极沟通与调整方案,任课教师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以更加包容及理解的视角适时干预并给予学科辅导。
五、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构建校本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学校需要紧扣学校治理这一理念,基于与家庭、学校、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或对象协商与构建,且厘清以下四点。第一,多元参与,紧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第二,心理健康非学科知识,具有不可见性,急需教育者的共情能力。第三,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考虑到个性化跟踪与服务。第四,青少年需要从被动接受教育及辅导的被动地位逐渐转为主动参与、积极面对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