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效率
——基于“爱种子”的教学模式
2022-09-05黄豪聪
黄豪聪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以灌输知识、讲解解题方法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违背课改要求,还限制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1]。“爱种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还有很多教师还不得其法,比如“爱种子”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仅仅把合作学习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形式,把合作学习当成了“点缀”,仅仅是形式上做到了合作,最终导致低效的合作。那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呢?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分组没有做好, 合作模式存在问题
小组合作教学是现在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教师还不能真正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分组时欠缺考虑,没有体现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2]。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自制力也比较差,在知识学习方面合作交流的意识还不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积极讨论,什么时候应当自己思考,把握不好讨论的中心。而有些时候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小组讨论指导不到位,课堂就比较混乱,教学效率也低。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小组讨论的内容,课堂上把控好小组学习的节奏,做好指导工作。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 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分工不明确,仅仅把学生按小组分开,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自身自制力较差,而教师又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小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指导,这样就很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3]。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任务,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往往学习能力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时发言多,从而导致小组其他成员产生惰性心理,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三)小组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模式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4]。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仅仅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分工方法、学习目标、讨论问题设置等没有做出有效的指导。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学习上自主性较差,他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中,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析和讨论数学知识点,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对内容的重视度较低。而且,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常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安排任务,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合作,这样就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效率的措施
(一)应科学安排小组座位
根据“爱种子”教学模式,教师对合作小组的组建要多花心思,应该充分考虑小组结构是否合理。第一,考虑小组人数的合理性。一般以4 到6 人为一组比较合理,小组成员的座位按“T”字形摆放,这样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二,考虑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小组分组人员应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分配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互相促进、优势互补,而且为小组评价奠定了基础,使得小组之间能公平竞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有所提高。第三,考虑小组组长选拔的合理性。做好小组长的推选与培养,刚开始一般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而且有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观察小组成员的特点,注重培养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习惯,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小组学生轮流当组长,引导其产生兴趣和热情。第四,小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灵活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让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组与组之间互换或者流动,也可以让同一角色的学生在组与组之间流动,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个主题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里成员彼此之间的地位也可以改变,避免一成不变,即有些学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而有些学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学习可明确任务
课堂上,教师要给小组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比如,教师给学生说明学习目标,提出具体的问题,并且制定评价的标准等[5],这样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确保小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学习,使得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可做,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对学习单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例如,二年级上册“5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活动对比。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看一看这五个算式和五句乘法口诀,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5 的乘法口诀共有5 句。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5,后半句都表示得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间相差5。一个数乘5,得数最后一位上的数字总是5 或0。”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部分教师为了创新课堂形式,把本节课由传统教学方式改成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①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每一句口诀可以解决哪些乘法算式?
2018年上半年,在房价整体企稳的背景下,租房市场价格有了比较明显的上涨,特别是一线城市,超过60%的租房家庭感受到租金上涨的压力,甚至有8%的家庭,租金涨幅超40%。紧随其后的是新一线城市,约半数租房家庭感受到了房租上涨的压力。
②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5 的乘法口诀?
这个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但是由于设计题目时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学习效率较差,容易造成成绩好的学生顺利完成题目、成绩稍差的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不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任务。设计题目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教师:“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问题,小组长进行分工,每人完成一道,再进行小组讨论。”
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几个乘法算式 (乘数相同的除外)?
②相邻两个乘法口诀中的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你发现口诀有什么规律,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更好地记忆这些乘法口诀?
④每句口诀的得数与上一句的得数有什么差别?
(三)小组合作要提高实效
第一,合作探究,责任到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最终讨论形成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将学习任务落实到个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二,注重引领,及时调控。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这点不能忽视。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合作讨论,做好引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对于小组合作任务单的设计要有所引导。比如,部分成绩较差或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可能难以组织语言,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好语言框架,以填空的形式降低学生解答难度,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可以把问题转换成学习任务单,如表1 所示。
表1 学习任务单
运用表格形式设计任务单,教师设计好语言框架,使低年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可以更加容易,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轻松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自信心。
第三,汇报交流,加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要重视总结评价。首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既可以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可以让全班学生进行分析交流,并且允许学生互相质疑,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思维也得到充分锻炼。其次,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对小组各个成员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一个小组整体进行评价,比如,可以从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小组学习是否有效、人员是否全部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6]。
第四,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要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一定要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出来。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在7岁左右,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他们天真、活泼、爱幻想,教师要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性的问题情境、游戏性的问题情境、生活性的问题情境等,通过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引领小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去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
第五,培养习惯,有效训练。首先,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探究的习惯。有了课前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小组讨论学习才有针对性[7]。课前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有着深远意义。其次,让学生养成课堂上参与发言的习惯。只有积极发言,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保证在课堂上不走神,且积极发言,有利于锻炼表达总结能力。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堂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要踊跃发言,而且强调学生要注重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8]。这些习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只注重学生形式上的合作是不可取的,要切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