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驱动力构建及其评价指标
2022-09-05王汝伟
王汝伟
(广州市城壹房产代理有限公司,广州 510014)
引言
“十四五”(2020—2025 年)规划提出,将从创新、产业现代化、数字建设、绿色可持续等角度演绎新发展格局,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全新的历史高度,将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鼓励自由探索,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一)产业层面
产业发展理念有明显转变,产业动力将从物质驱动转到“数字驱动”,从财富优先转到“人才优先”。强化产业融合型生态体系构建,地区产业发展要积极建设平台,灵活运用基金,强化政策优惠,推动人才集聚。
(二)企业层面
“十四五”明确了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方向,并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目前只有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25%)。
未来产业园区如何构建产业园区驱动力,使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数字驱动”和“人才驱动”,形成聚集创新要素的生态圈,实现“人- 产- 城”的协同与融合发展。研究未来产业园区驱动力的构成因素,构建其具体发展目标及验证指标。结合各产业园区的区位环境、行业选择、规模大小、运营模式等项目具体特征,分析对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有巨大作用的“驱动因素”发生的可能概率及概率作用力,并进一步判断各“驱动因素”的作用效果,以便产业园区运营商(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管理各阶段开展驱动力评价;并编制《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报告》,以供业主方决策参考;还要及时提出优化调整方案、推出各项应对措施。
一、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动力来源
产业园区是产业与园区的结合体,是一个集产业要素聚合、生态资源配置、生产服务配套于一体的软硬件平台。李滨、张颖、李杰(2016)认为,产业园区运营的系统要素包括园区所在地区的投资环境、地理位置、公共服务基础、产业特色、政策法规、运营机制、利益相关主体等对产业园区运营有关的系统要素。因此,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必须将园区企业的发展和园区自身平台发展同步考虑。既要考虑产业创新、发展、淘汰的周期性规律,又要考虑园区的人才引入、工作环境、中介等服务是否满足入园企业需求,还要考虑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园区优惠政策、园区各类合作平台等对拟招商企业是否有吸引力;同时,也要考虑与产业园区相关的利益各方的诉求是否满足其要求,避免对产业园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我国未来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传统产业园区的发展特征为“重产业发展轻人居打造”、“重工业制造轻服务塑造”、“重土地开发轻氛围营造”,导致产业园区人居环境缺失、商业服务业发展落后、创业氛围显著不足、人本主义严重缺乏。产业园区主要经历生产要素聚集型、产业主导型、都市科技型等发展阶段。
未来产业园区已由注重发展要素向助力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转变。随着我国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进步,产业园区建设方与运营商将智慧化园区理念和互联网+运营理念不断应用于产业园区的软硬件和服务体系,以求实现多个产业链融合,多个产业在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式上的链接融合,创建园区、企业、市场、要素、资源之间互融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未来十几年,产城融合将成为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趋势。政府在规划城市产业经济时,往往将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区所在区域发展结合考虑,做到人- 产- 城的融合,使“人才满意、产业发展、城市生态”。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业园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人才、生态环境、创新体系等,产业园区依赖良好生态环境、高科技技术应用、高效资源利用,目标为产业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区具有产业生态化特征,产业与自然环境和谐、以人为中心的资源集聚与产业协同,将人才需求作为园区的主要关注点。产业园区与园区周边环境、产业经济产生协同效应与乘数效应,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效应。
(二)未来产业园区驱动力来源
产业园区投入运营使用后,其驱动力对产业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往往决定产业园区能否长期保持“园区吸引力、行业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刘佳骏(2019)认为,我国产业园区逐渐向多动能、全方位、专业化、融合智慧化园区的方向发展,开发的重心将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功能完善及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将注意力重点投向如何形成创新驱动因素。
因此,本文从能对产业园区发展起正向作用的角度阐述“驱动力”,分析能够影响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产业完善融合、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圈的各类因素,寻找真正能够为产业园区企业发展、产业园区运营商发展、产业园区品牌影响力提升提供动力的来源。其中包括,推动产业园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如入园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人才队伍质量、行业地位、生产技术领先水平、企业融资能力、企业产品成本竞争能力等;产业园区运营商发展的动力来源,如运营商对创业企业的孵化能力、企业对创业企业投资能力、企业与政府友好合作关系等;产业园区平台影响力的动力来源,如入园品牌企业数量、企业家培育数量、科技研发企业上市数量等;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力的动力来源,如龙头及明星企业入驻、高科技技术生产线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引入等。
(三)未来产业园区驱动力的作用
1.产业园区主要“价值”增长来源
产业园区驱动力对产业园区的人才资源引入、本土创新企业培育、生态利用、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是产业园区企业价值、园区企业产值、运营商企业价值等的主要增长来源。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创新型企业不断繁衍,有竞争力的企业家接续出现。有无足够的本土企业家是园区创新驱动和永续经营的根本问题。既引资,又不依赖外资;既利用国际资源,又不忘增强内力。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营造创业生态环境,才能使园区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的学习型区域,避免落入对外依附型园区的陷阱。企业家群体的涌现,不仅取决于创业园、孵化器的硬件设施,而且取决于产业生态环境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与地方企业家聚集的氛围,以及对本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还取决于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政策并不能创造企业家,增加企业家的重点在于创造良好的企业家氛围。地方政府的税收、法规、管理、人才等政策都可影响到企业家的数量和能力。地方可以通过对本地教育进行长期投资,提高企业家生存能力;通过提供风险资本,鼓励企业家留在本地;通过建立孵化器设施,降低创业难度,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其创新与研发,并为其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与创业空间,如通过举办技术沙龙等,加强企业家的交流与互动。
2.产业园区“活力”的源泉
产业园区驱动力能使产业园区与城市产业发生协同效应,对周边片区产生辐射效应,有利于产业产生聚集效应,发挥产业生态效应等,是产业园区活力的源泉。园区企业引进高技术生产线、新工艺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与产业园区入园企业之间的股权投资、交易、合作,是产业园区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园区通过引入行业500 强外资企业、明星企业、市场垄断企业,带动本土相关企业进驻,使龙头企业的高科技技术与工艺能被本土企业学习和消化,相关企业发生协同效应。通过吸引外资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技术,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打下基础。相关产业不仅形成合作关系,也形成竞争关系。园区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壮大,并淘汰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市场要求的企业,使入园企业在产业链上始终位于高价值端、高技术端。产业园区运营商通过搭建各类投融资平台,引入金融资本,参股或投资园区创业企业,分享园区企业成长的红利。同时,资本方在创业企业成长为行业明星企业或园区企业上市后,将所持园区企业股份通过产业园区股权交易平台或证券交易所出售,获得高额股权投资回报。产业园区运营商可通过培育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贷款补助,以风险投资者身份在创业企业培育期入股,使企业收入来源由单一租赁收入扩大为企业股权投资、物业租赁收入、贷款利息收入、中介服务收入等,增加企业收入来源。
3.产业园区“永续经营”的保障
园区服务是产业园区驱动力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家、服务职工,产业园区运营商可与园区和社会企业广泛开展各类合作,实现产业园区“永续经营”的愿景。围绕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价值链条构建企业服务体系,包括创业资金支持、创业培训、市场开发、科技推广、咨询管理等;围绕本土企业家社群,可以通过提供高端行业论坛、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与商务平台;围绕员工社群,利用园区APP、无人电商、无人商店、自助办证机等新型业种为其服务。面对入园企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结合入园企业的产业特征,提供集线下、线上于一体的园区智慧化服务平台(软件、客服中心、服务器等),缩小服务反应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做到24 小时响应。通过搭建不同园区之间共享平台级服务系统,促进不同园区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实现更广泛的互动,从而构建起网络化的产业生态圈。闫二旺、闫显霖(2017)认为,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交流动力来源于集体学习、合作创新、地缘关系、信任关系、创新环境,应通过利用互联网思维致力于为园区运营拓展更宽广、更智慧的发展之路,构建全世界连接的社交媒体室内空间,产生内外开放的产业生态链。通过构建园区产业“服务圈、资源圈、交流圈”,为孤立无援分散的园区企业在园区服务平台上创建一个良好的产业园区,创新生态圈。
二、产业园区驱动力的特点与内涵
(一)产业园区驱动力的特点
产业园区驱动力在推动产业园区在园区企业价值增长、入园企业绿色产值增长、园区本土企业家增长、产业园区运营商企业价值增长、产业园区服务水平提升等五个方面有积极作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前瞻性
产业园区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走势、产业发展规划和片区发展规划,必须将建设与运营的起点和标准适当提高,在设计产业园区时就应考虑未来十几年的相关上、下游产业,以及全产业链相关企业需求,使产业园区的硬件和软件适应国家相关产业发展要求。
2.合规性
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各项因素必须不是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产业园区驱动各因素的选取、调整、实施必须遵守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符合产业园区所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3.相对稳定性
产业园区建设方须使各驱动因素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产业园区运营商能真正发挥和利用产业园区各驱动因素,避免产业园区因各项政策、制度、服务、配套变更引发入园企业不满意,以至产业驱动因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相对稳定的园区政策、硬件配套、园区服务能被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发挥产业驱动因素的重要作用。
4.动态性
产业经济受影响因素众多,产业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产业市场、城市产业环境等的调整和变化都有可能对产业园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园区前期所规划设计好的各类产业驱动因素很可能失去价值和作用。同时,产业园区的利益相关方也可能因时间的增长诉求发生改变。因此,产业园区建设方必须在各阶段及时评价产业驱动力,及时调整相关运营方案。
5.可行性
在产业园区的成长、发展、调整过程中,包括政府产业政策、产业园区自身管理及服务、行业标准及规章、入园企业规模和行业地位等都有较大影响力,产业园区运营商能够将产业园区驱动力应用于驱动力评价或后评价,为业主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作用力及作用效果,为产业园区管理团队在查找问题、寻找方法、调整方案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
(二)产业园区驱动力的内涵
本文所指产业园区驱动力的内涵,是指在促进产业价值增长、企业价值增长、园区品牌价值增长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投入,以各种创新模式和精细管理,使园区生产与城市产业经济发生协同效应、带来辐射效应、产生乘数效应的核心经营体系。产业园驱动力包括产业增值、人才引入、技术引进、产业聚集力、园区服务、物业管理、资金补助等七个因素,具体如下。
1.产业增值
入园企业通过产业园区的各类合作平台与服务体系,按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创新,改进原有生产线和生产管理标准,实现降低企业GDP 能耗、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减少“三废”排放的目标,使企业在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效益间取得最大的费用效益比。
2.人才引入
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人才通过产业园区的搭建各类渠道和平台引入,如产业园区专有的人才奖励、落户补助、子女教育与医疗保险“绿色通道”,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使之成为入园企业科技研发成果的关键人才,使人才引入真正为创新驱动助力,使产业园区企业在行业保持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业务和规模。
3.技术引进
产业园区引入高科技技术、工艺、先进生产线等是产业园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产业园区运营商在选择园区企业时需设置入园门槛,鼓励海外或外地企业家将国外及外地先进及成熟生产技术、工艺落地所在产业园区,吸引本土企业学习、吸收相关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消化相关关键技术,形成协同效应和乘数效应。
4.产业聚集力
寇亚辉(2004)、波特曾指出,产业的竞争力基本要素为产业聚集力,产业聚集可以提高产业规模并优化产业分工,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减少交易成本;可以促进产业竞争与合作,从而提高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创新与融合;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学习与模仿,从而产生联动效能。严佳、王晋梅、王丽艳(2020)等认为,对外开放程度、企业集聚度对园区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园区服务
陈秀英(2020)认为,应以创新驱动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价值创新园区转型提质的强力引擎,引导产业园区向“产业园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组织+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运营模式转变,构建跨行业和跨地域协同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使园区服务在“人- 产- 城”模式下有效融合发展,为城市产业经济带来辐射效应。
6.物业管理
李发戈(2020)认为,产业园区应引入市场机制,其运营管理应交由专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不再谋求行政、社会职能或逐步退出原来“错位”、“越位”承担的行政、社会职能。专业公司经营较为灵活,物业管理理念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如“互联网+”“智慧型”管理园区,提高入园企业科技应用水平,吸引科技、创新类企业进驻。
7.资金补助
对于中小型产业园区或民营产业园区而言,创新企业、创业企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企业具有人数少、员工素质高、产值增长快、科技水平高的特点,但同时生存能力较弱,产业园区运营商通过为意向创业企业搭建各类资金补助与融资平台,扶持处于培育期的创业企业,将其打造为明星企业,实现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
三、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产业园区须从产业园区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评价产业园区驱动力,并考虑产业园区在设计、建设、运营各阶段如何进行优化调整,以提升产业园区驱动力水平,使产业园区不断处于优化调整中,实现产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1.前瞻性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符合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战略要求,能在一定时期指导产业园区的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科学、客观,尽量可以量化、数值化,避免主观人为因素影响。
3.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是市场上公认的,可通过公开(政府、行业、机构或企业)渠道获得的相关指标是连续的,可与过往历史数据进行比较的。
4.动态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依据最新产业政策,是可以随时间推移进行调整的,要符合各时期、各阶段产业发展、城市规划要求。
5.可行性原则
产业园区运营商通过构建产业园区驱动力指标体系,可自行组织或委托其他咨询机构对产业园区驱动力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诊断、提出意见。产业园区运营商可通过对产业园区驱动力指标体系的评价了解产业园区竞争力、创新力、驱动能力的变化,以便及时制订优化运营调整方案。
(二)产业园区驱动力的评价指标
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适用于同一产业园区在设计、建设、运营各阶段的全过程评价,也可用于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园区在同一时期的驱动力对比分析。通过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实现如下目标:产业园区业主可调整优化设计与建设方案;产业园区运营商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优化运营方案;政府可根据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结果,调整并出台新的产业扶持政策。
具体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项目、具体目标、实现方法及验证指标三方面内容,如表1。
表1 产业园区驱动力组成要素、实现方法及验证指标
(三)产业园区驱动力指标体系的实施步骤
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产业园区运营商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对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可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由赫尔默Helmer 和戈登Gordon 在20 世纪40年代首创进行评价。产业园区运营商应每年年底组织一次评价会,邀请专家对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通过问卷或调查表(见表2)进行评价,并按权重进行评分,将各因素权重乘以发生概率,再乘以专家评分值,得出驱动因素的各专家评分值。最后汇总各专家评分值,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得出产业园区当年驱动力得分,并对比本年度与上年度产业园区驱动力得分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运营优化调整方案。
表2 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专家调查问卷或调查表样式
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组成“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课题专家调查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人数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为10—20 人。
第二,组织方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产业园区驱动力影响问题及有关要求,之后设计《专家调查问卷》或《专家调查表》,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最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第三,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产业园区现状数据材料(如产值、人才、技术、产业聚集力、服务、物业管理、资金)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提出预测值的。
第四,组织方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意见的不同,然后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然后再把这些意见分送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第五,组织方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汇总,然后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第六,组织方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五、结论及建议
该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结合我国产业园区各时期发展经验与教训,从“价值”、“服务”、“经营”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因素,之后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作用效果,最后发现人才引入、技术引进、产业聚集力对形成产业园区驱动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通过评价产业园区驱动力,可以科学、专业、准确寻找到产业园区各阶段发展所需的驱动因素是否良好运作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产业园区驱动力各因素的发生概率及作用力可能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别,所以应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区位环境修正并调整评价指标,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方针对产业园区项目开展各类评价,以制订优化调整方案。
因此,本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在实践工作中仍需不断完善和修正,并提出两点对策建议:
第一,开展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应通过第三方组织行业专家、产业园区企业家、行业协会专家进行评价,利用专家的经验,弥补建设方的产业专业知识不足。
第二,产业园区产业选择对产业园区驱动力评价指标构建影响较大,创新驱动、生态驱动、科技驱动将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其驱动因素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发生概率可适当提高,并在实际运营中调整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