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高考的“精准备考”策略研究

2022-09-05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张仁平

华夏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三精准考试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张仁平

2014年,国家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核心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制度改革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高考改革取消了考试大纲,命题更加突出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如何应对新高考的变化,开展精准高效的备考,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新高考改革要点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重大的教育改革,要精准应战新高考,首先要清楚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通过政策文件梳理,可以看出新高考的变革点如下:

(一)考试内容的改革

一是命题定位的调整。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命题是改革重点。2016,年教育部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其中,“立德树人、科学选才、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高考的考核内容,“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应用性”是高考的考核方式。由此看出,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从单一学科考查变成覆盖到多个学科领域且注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等。2021年高考命题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育人中要眼中有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明白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价值。

二是考试内容的调整。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新高考增加了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如能够在复杂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迁移学科知识、学科素养,拥有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的改革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自主选择。上海、浙江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地区,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采用“3+3”模式;辽宁、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重庆、福建、广东8省市是第三批改革试点地区,采用“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3+1+2”模式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山东省为例,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值依然保持150分,外语考试分两次,听力部分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有两次考试机会,笔试部分安排在统一高考时间6月8日进行,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自主选择3科作为等级考试科目,转换成绩后计入高考总分。“等级考试”的赋分办法采用了两个数学模型,即“正态分布”模型和“等比例转换法则”,从而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三)考试招生的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其中,分类考试包含单考单招、春季高考、夏季高考;综合评价主要依据学考成绩、高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录取;多元录取主要渠道是自主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录取、高考成绩录取三类。新高考改革推动“一考定终生”的单一选拔方式向“多元”录取形式的综合选拔转变进行了有益探索,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路径和成长选择。

二、精准备考策略分析

如何应对新高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以高考升学目标为导向,瞄准方向、把握规律、深入研究、精准备考,提升学生复习备考状态,加强学生的高效学习管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校:把握方向,加强指导

应对新高考改革变化,学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考措施。

首先,研究新课标、高考题,研究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分析学科试题的结构、题型、内容的变化等,准确把握方向。

其次,根据新高考要求制订详细的考试工作方案,召开干部会、高考动员大会,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备考工作推进。

再次,加强集体备课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做到既分工又协作。最后,抓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高三备考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教师:精准备考,创新方法

新高考注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教师要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将原先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生成、联系及拓展,逐步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通过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

(三)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高三学生的备考状态非常重要,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加强自律,提高学习中投入的专注度。首先,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进行专项训练,如重点知识或者是热点考点的训练。再次,强化模拟训练,增强实战经验。最后,调整心态,进行查缺补漏,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记忆。

(四)家庭:理顺关系,搞好后勤

家庭是高三考生的后勤加油站。首先,家庭环境要温馨,为高三学生营造安静温馨的家庭环境。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要做过高或过低的预判。再次,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避免学生的惰性和畏难情绪。最后,家长与学校教师常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复习备考情况,家校互通,共促学生进步。

三、精准备考措施实施要点

应对新高考变化,我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考备考时间上,抓住一个“早”字;高考备考内容上,突出一个“细”字;高考备考管理上,体现一个“严”字;高考备考部署上,落实一个“实”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着力队伍建设,落实备考责任

队伍建设是谋事创业的基础,优秀的教学与管理团队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选聘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团队,指导青年教师课堂,为高三备考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组建高三工作领导小组,带头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学习教育改革政策,深入备课组、班级,深入课堂,了解学情、班情,掌握师生思想动态,诊断教学,指导备考。建立强有力的备考队伍,群策群力,求真务实,解决备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保障高三备考工作各项举措能够落实到底。

(二)实施精准教研,明确备考方向

在新高考的复习过程中,精准把控备考方向尤为关键。学校采取专家引领、团队支撑的整体建构理念,积极研读“一核四层四翼五育并举”高考理念,明确各学科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从而真正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问题。具体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备考研究:

1.通过研读原文,把握知识精髓

教师要仔细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国高考报告丛书·2020高考试题分析》等资料,将高考学科评价体系研究解读贯穿教研、集备、教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从生产生活出发创设合理情境,科学命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在高三备考中引入新教材的研究与运用,梳理新教材所涉及的各“学习任务群”,并在复习中对相关联的学科能力素养进行迁移与深化。

2.进行专题研讨,研究命题规律

召开高考试题研讨会,组织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开展高考试题分析,通过比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研究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规律新变化。各学科大教研活动邀请教研员解读新高考学科评价体系,并结合课堂教学现状,研讨学科备课方向和要求,进而改进教学。比如:组织高三教师参加“精准备考”命题趋势研讨会等会议、论坛,并在会后及时组织各学科组内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固化学习成果,明确提升措施,确保高考复习不偏离正确方向。

3.实施优化集备,加强规范落实

学校研究确定集体备课优化策略,重新规范了备课流程。首先精选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形成集体备课流程的样板,利用开学前四天时间进行全校现场观摩研究,各备课组观摩后进行二次备课,再打磨形成符合学科实际的集备流程,并在一次次的集备中不断优化和固化,使集体备课效果愈加明显。

(三)借助智慧教育,提高备考质量

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教师、学生可更轻松实现科学、精准、高效的个性化备考。

一是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首先,高三年级讲评课比重很高,通过采集分析考试数据,基于知识点图谱,生成多维度报告,帮助教师掌握整体学情,针对共性错题进行精准讲评。其次,根据学生错题及层次,匹配不同难度的个性化习题,学生个性错题及时巩固。最后,教师参考个性化作业报告对学生错题进行讲评,学生自主进行个性错题二次巩固。

二是深化新技术和大数据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教学,帮助师生减负增效。学生测评方面,在日常作业和考试测验中,通过自动批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智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最终生成多维度可视化学情报表,帮助教师精准而高效地掌握学情。在学生自学方面,通过课堂互动自动评分精准定位学生学情,在课后智能推荐个性化作业,实现作业千人千面。采集分析考试作答数据,生成学生个性化知识图谱,为不同层次学生匹配不同难度的试题,相比传统考试模式能够为学生减少无效重复练习,提升学习效率。

(四)聚焦关键群体,促进“两个”提升

关键学生群体的重点培养是提高备考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是优化拓展课程。全面开设奥赛课程、学科提升课程、补弱课程和激励课程,对接国家强基计划,拓宽优生培养渠道,实现学生更高层次发展。以补弱课程为例:针对有明显弱科的尖优生,由年级安排骨干教师授课;补弱课每周一次,每名尖优生限报一科,一学期为一个补弱周期;授课教师根据尖优生薄弱知识点,制订个性化的方案;对补弱过程,年级通过检查补弱学案、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随时调度,消除尖优生弱科。针对自招边缘生的补弱课程,每周一次,坚持推进。授课教师通过智学网查找学生的薄弱知识点,汇总编辑补弱讲义,实施个性化的有效突破。

二是探索分层集备。针对不同选课组合的学情差异,尝试分层集备:每周集备时间,先是集体研讨考纲、课标及新授课的说课,然后分层次研究错题、学案、教学进度、作业设置等。通过分层教学,既让尖优生“吃得好”,也让边缘生“吃得饱”,从而解决了边缘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问题。

(五)凝聚多方力量,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幸福地工作,可改善师生复习备考状态,有助于备考工作有序推进。

比如:干部走近师生,每周与教师谈心交流,定期与学生代表座谈,倾听师生声音,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走近学生,创新工作方法,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动态化的学生工作记录。学校走近家庭,分阶段、分批次召开小型家长会,班主任、任课教师适时家访,同家长坐下来探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策,密切家校关系。

另外,学校食堂在确保食品卫生、营养的基础上,丰富食品种类,每月推出新品菜,不断提升饭菜口感;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十大菜品,让学生吃得更开心。同时,推出净菜超市,将食材切好打包,教职工可带回家直接下锅,让教师生活更加方便,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有温度、有情怀的后勤服务,让师生从心底感受到:“为了服务高考,学校的每一环都在竭尽全力!”

综上,学校要整合多方资源,齐心协力,精准备考新高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备考团队建设,群策群力,团队协作,对备考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营造研究氛围,精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高考题,确保方向准确;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确保师生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高三复习课中的作用,精准分析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实现因材施教。最后,实施精准培养,聚焦关键群体开展针对性教学,确保备考升学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三精准考试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高三·共鸣篇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我把高三写成诗
准备考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