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海派中国画中城市建筑主题的进入

2022-09-05洪健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派都市中国画

洪健

上海,一座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起源于农桑文明,却在近代的历史进程中,因贸易开埠、经济交流、多元文化等因素,逐渐演变成为一座国际化的摩登都市,而代表着这座城市文化的海派绘画由此孕育。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篇章,“海派绘画”其实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纲领。从某种意义上,它甚至不能算是一个由某一画家群体聚居活动而形成的地方绘画流派。确切来讲,海派绘画是泛指百余年来上海美术发展中所呈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受多元移民文化、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西方舶来文化等条件的共同影响,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衍生嬗变,为中国近代传统绘画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起点。

“海纳百川,大气谦和”,海派绘画因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设色风格的雅俗共赏,从不同的绘画体裁中兼收并蓄,在纷繁的流派和技法里博采众长,并加以糅合改造,以全新的绘画体貌呈现给世人,概述之“传承与创新”,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巨大。它不仅拓宽了传统绘画的题材和范围,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和活力,也在精神层面上很大程度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原有的审美方式,促进了中国画真正意义上向现代艺术的转变,使传统中国绘画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所以说海派绘画是中国画从传统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画的起始点。

近百年来,中国画创新变革的道路几经辗转。早在1947年,徐悲鸿就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画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后,一大批表现新中国社会生产面貌的新山水、新花鸟画应时而生,成为引领中国画变革的开端。以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钱松喦、贺天健等为代表的一批山水画家,以当时的城市生活为创作基础,进行了积极且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以前传统绘画中从未涉及的城镇工业化、城市化题材与传统笔墨生发的融合与创新,自然景致与城市景观在画面中的比重首次发生了明显的易衡,传统山水画逐渐呈现出向现实主义景观绘画过渡的趋势。但这一时期城市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主要还是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技法上也更多侧重于传统笔墨的运用与继承,而并没有向城市建筑绘画这个专题门类刻意地靠拢,抑或在创作、表达上形成一定的观念和理论。

时代在前进。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郊野乡村渐渐退让,城市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深,楼房建筑等现代工业化产物成为了生活的主体形态,现代都市文化也完完全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于视觉感官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审美观随之重构。

诚然,乡村改造及城市建设必然会使农耕文化的痕迹慢慢减弱,而视觉物象的嬗变所带来的审美意趣的变化,也将以都市文化为核心内容而逐渐成为主流。原先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内涵表达此时与当下社会的审美观念日渐疏离,中国画亟需寻求一种从形式语言乃至艺术视角上,由传统形态向现代过渡的转变。我认为,这种转变是符合海派绘画的本源精神的。很久以来,我们的思维、想象、语言和秩序都是围绕着自然山川和乡村为中心,而现代都市化进程的出现,一切绘画中原有的价值都将在此背景下被重新评估。在都市发展的经验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是诸种新老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不同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方式的碰撞,但我们感受和理解这些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又将与前人大大不同。在此种背景下,此类观念的表达如何进入古老的中国画领域,用中国的绘画语言去描绘现代城市建筑、表达都市人文,就成为传统中国画领域中的一个全新命题,这也是时代赋予传统中国画或是给予当代画家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而新一代海派绘画将担负起传统中国画审美演进的责任。

既要保有海派绘画中传统笔墨的生发,同时要兼顾现实生活下都市文化精神特质的表达,这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心中能念起的最能直观表达都市精神内涵的现实物象,那就是上海的各类建筑。我认为海派建筑具有丰富的叙事品质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依托于封闭空间内场景的营造,可以将叙事的主题、指定场景的历史,以及地理背景等关键要素有机地表达出来;而糅合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而诞生的海派建筑,作为上海人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也是这座城市最朴素的名片。

我曾在南市区老城厢(今黄浦区)和徐汇衡复风貌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居住过,对于上海老城区的旧式里弄或是西区的花园住宅都有比较深的感情,对于不同区域的人文历史也有相对较的了解。因此有关城市建筑主题绘画和自我意识在创作中表达的统一性的探索,自然成为我十六年来研究的课题。因此我在描绘上海城市建筑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表达这些建筑的风貌和特质。在我的设想里,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的,社会变化所赋予人们的全新感官,总能给予建筑带来一种新的生命延续。上海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高楼林立之间,却在其中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各类新旧海派建筑,这种错位时空和空间结构的矛盾反差,会使得绘画产生新的张力。同时也是借以建筑这一特定主题表达对于上海城市历史及当今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思考。

虽然是关注并进行一个全新主题的创作,不过在技巧上,还是基本从传统入手。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传统绘画的程式保持着某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位思考,也是中国人在农耕时期所形成的对自然山川的哲思转化为当今城市文明覆盖下的现代人对于生存居住空间的体察。所以我在进行画作构思时,采取了在精神上遵循、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及布局营造的手法,并以传统界画为基础,有机融合西方绘画里的部分透视、光影处理及相关技法。创作中,我参考了早期弗兰德斯画派对于建筑描绘的语言,也系统地研究过柯布西耶等近现代大师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并在画中有意地加入了一些现时意象,借此表现当下城市生活的精神状态,由此引发观众们对于现代城市概念的广义上思考。这种现时意象与海派建筑的并置,不仅仅是简单凸显时代特征,而是更想传达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海派文化的内涵,以及人类对都市的情感寄托。而我的作品基本以淡灰色调为主,我认为这是表现上海最适合的色调。

《苏州河》 洪健 纸本水墨 46cm×46cm 2021年

我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城市建筑的解构中乐此不疲,积累着创作经验,更迭着创作的理念,在不断尝试和发现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一幅画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要远比在章法、技巧等具体层面的探索和研究来得重要。画面所要传递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潜藏于画面之下更深层的思想表达。而以城市建筑主题的中国画创作所引发的思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纵观当代城市建筑主题的中国画作品,较之传统意义的山水画,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大胆的突破,在绘画语言上也具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中国画艺术变革的本身背负了传承者与创新者的复杂诉求,也包含了诸多矛盾。适时去厘清变革中遇到的肯定与非议都将促进当代海派中国画的发展。正如石涛的那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及城市发展,势必带来海派中国画寻求当代语境的必然。而对于以上话题的阐发,我们不得不提重海派绘画,或者说海派文化精神的实质内涵。也正是在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海派绘画异军突起,引领了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使中国画得以长足进步。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当代海派中国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即便抛开农耕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辩证讨论,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对古老中国画当代转型的绝好课题。

猜你喜欢

海派都市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画名人汇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穿越水上都市
为“海派”正名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