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社科类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类群分布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09-03黄少成赵姗姗廖林雄张欢曹茹

关键词:标准偏差职称学术期刊

黄少成, 赵姗姗, 廖林雄, 张欢, 曹茹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020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高校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1]。2021年,中宣部等多部门发文,提出要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2]。社科类核心期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学术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2021年国内社科类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类群分布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方案》发布后核心期刊作为重要学术资源的现状与特征,并对核心期刊发展、人才评价及相关学术资源建设提出建议。

一、核心期刊样本选取及统计方法

1.样本选取及其基本信息

研究者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年)收录的学术期刊为基础,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人文社科类16个期刊大类中综合性较强的20种核心期刊作为调研统计的样本期刊。为增强社科类论文作者群体的适用广度,研究选取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及下属学科方向相对更加宽泛,主观上避开冷门、偏门以及研究领域极窄的专业期刊。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样本期刊2021年上半年刊发的全部1485篇论文情况进行统计。相关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2021年上半年各样本期刊发文总体情况

抽样的20种核心期刊中,有11种为月刊,9种为双月刊。由于在中国知网系统中发布时间各不一样,截至2021年8月31日,双月刊《民族研究》《历史研究》在网络上查询到3期,其他期刊按正常刊期可以查询6期、8期(月刊)或4期(双月刊)。20种期刊在2021年前8个月累计出版113期1485篇学术论文,平均每期13.1篇论文,平均每篇1.4个作者。刊文最少的期刊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平均每期仅刊载6篇学术论文,刊文最多的为《文学评论》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平均每期刊载24篇学术论文。

2.统计计算方法及步骤

本次调研对上述20种期刊论文作者信息统计,主要集中在作者性别、年龄、职称、地域、单位性质、行政职务等6个类别,各样本期刊作者同一类别统计的平均值,作为一个调研统计值。各样本期刊论文作者类别统计值用参数Xi表示,其中,i为1,2,…20。计算过程及方法如下:

第二步,计算标准偏差(S)。运用概率统计的一般方法,计算各样本期刊类别统计值的标准偏差,即通过20种期刊类别绝对偏差(di)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获得样本期刊类别统计值的标准偏差值(S)。样本期刊类别统计值的标准偏差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标准偏差相同或相近,则需要通过计算离散程度来反映统计值的可靠性。统计值的离散程度一般由离散系数(C)表示。统计学中,通过标准偏差计算离散系数是表示统计值离散程度的重要方法,其公式如下:

二、论文作者类群统计与分析

依据上述统计方法及计算步骤,将20种期刊1485名作者按照性别、年龄、职称、地域、单位性质、行政职务等6个类别,分别计算各类别统计值的标准偏差和离散程度,并分析作者类群分布的一般现状和特征。

1.作者性别方面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获得样本期刊男女作者分别占比的标准偏差:男性作者占比标准偏差(S男)与女性作者占比标准偏差(S女)都为11.9%,即各期刊统计的男性作者占比和女性作者占比的偏差区间都为(-11.9%,11.9%)。鉴于男性作者占比和女性作者占比合计为单位“1”,20种样本期刊男女作者占比的标准偏差都是11.9%,符合概率统计学中标准偏差值的一般原理。

根据统计学中离散程度计算方法,将标准偏差和男女作者占比值分别带入离散系数计算公式,男性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系数C男为0.164,女性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系数C女为0.434。数据显示,在标准差一定的情况下,男性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系数要明显小于女性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系数,男性作者占比统计值比女性作者占比统计值相对更加可靠。

2.作者年龄方面

20种期刊1485名作者中,40岁以下作者占比平均值(X青)为25.3%,其中《青年研究》作者中40岁以下占比60.9%,为该年龄段最高比期刊;40岁(含)到60岁作者占比平均值(X中)为55.2%,其中《民族研究》作者中40岁(含)到60岁作者占比87.5%,为该年龄段最高比期刊;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平均值(X老)为19.5%,其中《中国社会科学》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51.7%,为该年龄段最高比期刊。各样本期刊不同年龄段的论文作者占比见表2。

表2 各样本期刊不同年龄段的论文作者占比统计表(单位:%)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统计的数据为基础,计算样本期刊不同年龄段作者分别占比的标准偏差如下:40岁以下作者标准偏差(S青)为15.8%,即各期刊统计的40岁以下作者占比偏差区间为(-15.8%,15.8%);40岁(含)到60岁作者标准偏差(S中)为15.9%,即各期刊统计的40岁(含)到60岁作者占比偏差区间为(-15.9%,15.9%);60岁(含)以上作者标准偏差(S老)为12.2%,即各期刊统计的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偏差区间为(-12.2%,12.2%)。从偏差的大小来看,60岁(含)以上作者年龄占比统计值偏差最小,40岁以下作者年龄占比统计值次之,40岁(含)到60岁作者年龄占比统计值相对略高。

通过计算不同年龄段作者统计值的离散系数可知,40岁以下作者占比离散系数(C青)为0.625,40岁(含)到60岁作者占比离散系数(C中)为0.288,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离散系数(C老)为0.626。数据显示,尽管40岁以下作者和40岁(含)到60岁作者标准偏差非常接近,仅有0.1%绝对差,但40岁(含)到60岁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程度要小得多,这反映40岁(含)到60岁作者统计值相对最可靠;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离散系数最大,统计值离散程度最大,表明不同期刊60岁(含)以上作者占比的差距较大。

3.作者职称方面

20种期刊1485名作者中,正高职称(含教授和研究员)作者占比平均值(X正)为60.7%,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正高职称作者占比最高,为92.2%;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和副研究员)作者占比平均值(X副)为20.8%,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副高职称占比相对较高,为35.6%;中级及以下职称作者占比平均值(X中)为18.5%,其中,《青年研究》作者中级及以下职称相对最多,为41.7%。各样本期刊不同职称的论文作者占比见表3。

表3 各样本期刊不同职称的论文作者占比统计表(单位:%)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样本期刊正高、副高及中级以下职称作者分别占比的标准偏差如下:正高职称标准偏差(S正)为15%,即偏差区间为(-15%,15%);副高职称标准偏差(S副)为7.4%,即偏差区间为(-7.4%,7.4%);中级及以下职称标准偏差(S中)为10.9%,即偏差区间为(-10.9%,10.9%)。同时,不同职称段作者占比值的离散系数分别为:正高职称离散系数(C正)为0.247,副高职称离散系数(C副)为0.356,中级及以下职称离散系数(C中)为0.589。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尽管正高职称作者统计值的偏差区间相对最大,但是统计值的离散程度最小;副高职称作者的统计值的偏差区间相对最小,其离散程度略高于正高职称作者,但远低于中级及以下职称作者统计值。总体而言,样本期刊论文作者职称统计值中,副高职称作者统计值偏差区间最小,离散程度相对较小,统计值可靠性相对较大;正高职称作者统计值的离散系数最小,则波动幅度最小,分布最为均匀。

4.作者单位所在地域方面

20种期刊1485名作者中,工作单位在北京的作者占比平均值(X北京)为38.4%,是占比最高的区域,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社会学研究》论文作者工作单位在北京的分别占76.7%和57.5%,位居前两名;工作单位在上海的全部作者占比平均值(X上海)10.5%,处于第二位,其中《管理科学学报》和《政治学研究》论文作者工作单位在上海的分别占65.2%和62.2%,位居前两名。除北京、上海外,工作单位在其他省市的作者占比都低于5%,没有显著性。统计工作单位在北京、上海两地以外所有作者占比平均值(X其他)为51.1%,其中《中国青年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作者在北京、上海两地以外的分别为63.5%和60.5%。各样本期刊不同地域的论文作者占比见表4。

表4 各样本期刊不同地域的论文作者占比统计表(单位:%)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样本期刊不同地域论文作者分别占比的标准偏差如下:工作单位在北京的标准偏差(S北京)为14.4%,即偏差区间为(-14.4%,14.4%);工作单位在上海的标准偏差(S上海)为16.5%,即偏差区间为(-16.5%,16.5%);工作单位为非北京、上海的标准偏差(S其他)为16.5%,即偏差区间为(-16.5%,16.5%)。同时,不同地域论文作者占比值的离散系数分别为:工作单位在北京的离散系数(C北京)为0.375,工作单位在上海的离散系数(C上海)为1.57,工作单位为非北京、上海的离散系数(C其他)为0.322。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工作单位在北京的作者占比值标准偏差相对略小,其他两组统计值的标准偏差相同。同时,通过比较每组统计值的离散程度可知,工作单位在上海作者占比值的离散系数高达1.57,显示统计值的波动幅度最大,可靠性相对最小,说明在上海作者占比的显著性较小。工作单位在北京作者占比值和工作单位为非北京、上海作者占比值的离散系数相对都比较小,两者之间差距也较小。总体而言,工作单位在北京作者占比的统计值相对最可靠。

5.作者所在单位性质方面

20种期刊1485名作者中,985等知名院校(含985高校和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大学两所院校)作者占比平均值(X985)为69.7%。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作者中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93.1%,《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作者中,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比均达到80%;211等重点高校作者占比平均值(X211)为15.7%;其他机构(主要为“非985和211”的院校机构)作者占比平均值(X其他)为14.6%。《中国青年研究》作者中,“其他机构”作者占比为28.6%,是各样本期刊中“其他机构”作者占比最高的期刊。各样本期刊不同性质单位的论文作者占比见表5。

表5 各样本期刊不同性质单位的论文作者占比统计表(单位:%)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测量的数据为基础,统计并计算样本期刊不同单位性质作者分别占比的标准偏差,具体如下:985等知名院校标准偏差(S985)12.5%,即测定值可能的偏差区间在(-12.5%,12.5%);211重点高校标准偏差(S211)为8.9%,即测定值可能的偏差区间在(-8.9%,8.9%);“其他机构”标准偏差(S其他)为5.8%,即测定值可能的偏差区间在(-5.8%,5.8%)。同时,不同单位性质作者占比值的离散系数分别为:985等知名院校的离散系数(C985)为0.179,211重点高校的离散系数(C211)为0.567,“其他机构”的离散系数(C其他)为0.397。

计算数据显示,样本期刊论文作者中,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比值的偏差相对较大,但是其离散程度最小,分布最均匀;“其他机构”作者占比值的偏差最小,离散程度要高于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比统计值,低于211重点高校作者占比值。总体而言,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比统计值相对较为可靠。

6.作者行政职务方面

20种期刊1485名作者中,有685名作者有副处级以上的行政职务(含学术职务)。以此计算获得样本期刊论文中,有行政职务作者占比平均值(X职务)42.1%。其中,《中国社会科学》作者中有行政职务作者占比最高,为77%;《世界经济与政治》作者中有行政职务作者占比最低,为22.7%。各样本期刊论文作者有行政职务统计见表6。

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以上述各期刊统计值为基础,计算获得样本期刊中有行政职务论文作者占比统计值的标准偏差(S职务)为13.7%,即偏差区间在(-13.7%,13.7%);有行政职务作者占比统计值的离散系数(C职务)为0.325。在作者职务这一类别中,尽管没有可比较的相关标准偏差和离散系数,但是与其他类别相关值相比,有行政职务作者占比统计值的标准偏差和离散系数总体较小,统计值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表6 各样本期刊论文作者有行政职务统计表

三、核心期刊作者类群分布凸显的学术生态特征与问题分析

通过对论文作者按类别的统计分析,显示社科类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在性别、年龄、职称、地域、单位性质、行政职务等方面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特征,即:男性作者占主导地位(72.6%),40(含)-60岁作者成为学术中坚力量(55.2%),高级职称作者引领学术前沿(81.5%,正高副高合计),北京地区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人才高地(38.4%),985、211等重点院校汇聚了绝大部分英才(合计85.4%),学术能力突出的人才成为相关机构的领导者(42.1%)等。尽管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区间,但统计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显示,上述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当前期刊论文作者类群分布的一般现状。同时,核心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其作者类群分布在当前呈现出以下方面学术生态特征与问题。

第一,核心期刊作为公共资源在类别分布上存在非均衡性。社科类核心期刊是社科类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成果的交流平台,主要作用在于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播优秀的思想文化,促进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其在现代教育科技评价过程中已逐步转变成为一种公共的学术资源[3]。科学的评价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教育科技发展与评价之间的非均衡性以及教育科技评价的非完善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科技评价“以刊评文”现象以及社科类核心期刊刊发论文过程中的唯职称、唯身份等不良倾向;另一方面,从社科类核心期刊作为公共资源的社会功能属性和核心期刊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核心期刊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研究统计的结果显示,核心期刊作为重要资源,在论文作者性别、地域和院校分布中表现出不均衡性特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学术资源集中性倾向。女性学者、青年学者、中级以下职称学者、“双非”院校学者、非特定地区学者(除北京、上海外)、无职务学者等,其人员基数过半比例情况下,在社科类核心期刊这一公共学术资源占有的比例,却是明显的“小众”群体。尽管学术资源有其独特性,但上述类别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将进一步加剧对核心期刊等学术资源占有竞争的激烈程度,反过来核心期刊又对特定性别、地域、职称以及不同性质单位作者自发选择、排斥与淘汰,并可能造成新一轮的学术不公和资源聚集垄断现象。

第二,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资源在部分学科领域呈现高度稀缺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提供的数据和产业信息网的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出版期刊种类合计有10171种,其中,人文社科类(含综合类)期刊合计有5109种,最新发布的CSSCI核心报刊为585种[4]。从总量上看,中国无疑已是世界期刊大国和论文大国,但具体到人文社科领域,高品质的核心期刊仍是一种高度稀缺的学术资源。根据光明日报截至2020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各级各类重点研究机构达到3640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超过51.3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约15%[5],显著高于同一时期核心期刊增长的速度。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全国社科研究单位研究成果合计1069013项,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达58.9%[6]。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研究机构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学术期刊论文仍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呈现方式和评价依据。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持续增长,同时在破除“唯论文”的政策背景和“代表作”制度具体方案下,高质量期刊论文仍将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需求。社科核心期刊作为公共资源的高度稀缺性态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之间不均衡的阶段性反映,也是不完善人才评价体制困境的深层次体现。

第三,核心期刊作为高度集中稀缺资源造成学术圈层固化的潜在风险。社科类核心期刊级别的现有格局,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长期积累和学术界各种指标的评价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期刊自身的质量和评价指标的变动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资源的稀缺性和集中性,造成了学术资源潜在垄断和学术圈层固化的潜在风险。这表现在部分“高级别”学术期刊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相互“需要”:“高级别”学术期刊需要更有分量的名校名师名人等“高层次人才”刊发“名作”,“高层次人才”需要“高级别”期刊进一步彰显学术水平。调研数据显示,985等知名院校作者占到全部论文作者总数69.7%,从侧面反映学术圈存在的“两高”绑定特征,也显示出985等知名高校之外的绝大部分作者群体“边缘”处境和“圈外”困境。同时,鉴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软科学”特征,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很难有硬性量化标准,这又为名校名师名人为其本人和关联人(学生、团队、单位等)争取更多“人情稿”“关系稿”提供了条件。学术圈层潜在固化的风险由此产生,并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学科和学术工作者在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其进一步后果可表现为,一部分青年学者以丧失自身学术研究旨趣为代价依附学术“大佬”,一部分青年学者则可能直接放弃学术研究道路“佛系”“躺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文社科研究的思想创新和学者代际良性更替的内生动力。

四、核心期刊及相关学术资源建设对策分析

创新是学术期刊的永恒主题和与生俱来的媒介品质。社科类核心期刊的发展,要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需求,立足学术前沿,坚持开门办刊,加快推进网络学术平台数字化建设与成果认定,积极为青年学者交流搭建学术平台,努力推进学术期刊成本补偿规范化与评价机制改革,积极彰显学术期刊作为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

一是加快推进网络学术平台数字化建设与学术成果认定。自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以公开刊发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成为科研成果传播、共享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公开刊发的学术论文以其规范性、及时性、精练性以及相对的完整性和传播的便利性等特征,成为反映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产品等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检验科研学术工作者科研素质和学术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关联的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普及和应用,现代科学研究的交流、成果的展示有了更加便捷的全新渠道。以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为主要平台的学术资源实际上已基本全部接入到了互联网,更多的科研成果共享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但是,传统纸质期刊的版面、成本的限制,人文社科的“软科学”特征等非论文本身的影响因素,造成很多社科类优秀学术论文很难进入核心期刊审核流程就被淘汰。加强网络学术平台数字化建设与认定,就是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将网络学术论文、网络学术期刊、网络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建设、共享与评价统一起来,一并纳入学术能力评价、学科建设与评估的过程。换言之,即通过政策引领,在整合现有传统学术期刊基础上,建立兼具“审稿、数据、分析、发行、评价”多位一体的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并将传统学术期刊与网络学术期刊平台论文同等建设、同等评估、同等认定,不仅可拓宽学术渠道、丰富学术资源形态、提高学术成果共享效率,而且将有效缓解因传统学术资源极端稀缺造成的资源与权力潜在集中与垄断,防止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和腐败滋生。

二是引导核心期刊加强对青年学者优秀成果的共享传播。核心期刊作者类群分布显示,青年人才尤其是“无职称”“无职务”的青年人才,在核心期刊等学术资源的占有使用中,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弱势群体。积极引导核心期刊在加强青年学术人才培养和青年优秀成果的展示传播方面发挥作用尤为重要。坚决破除唯帽子、唯资历、唯名分选发论文的弊端,引导核心期刊按照一定比例为优秀青年学者、不同层次类别高校人才的优秀学术成果提供相对固定的版面资源;强化核心期刊与青年学者的交流,引导核心期刊加强与不同层次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举办青年人才学术会议,为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平台,激励他们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及时分享更多优秀学术成果,让真正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思想及时共享;在人才评价考核方面,将对高级职称和高年龄段学者的考核,从重点考核其自身对科研的直接贡献,引导到重点考核其对青年学者和学生的教育引领效果和贡献上来;鼓励60岁以上的学者(在核心期刊作者占比近20%)通过网络或者专著形式分享个人学术成果,引导他们重点加强对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帮助青年学者构建学术话语、丰富学术思想,同时也腾挪出更多的优质学术资源为优秀青年学者所用。

三是推进学术期刊成本补偿规范化与评价机制改革。学术期刊的选稿、审稿、编辑以及印制、出版、发行等都会产生一定费用。少数核心期刊因其学术积淀、办刊质量、领域差异等,享有国家资助、社会赞助、期刊订阅以及关联合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但是绝大部分期刊的成本补偿是“自谋出路”,为灰色利益链条形成提供了条件。与其让利益链条在灰色地带运行,不如通过规范版面、价格、监督等改革,允许期刊或平台通过服务费等方式对其成本进行正当合理补偿。政府相关部门应首先确立期刊的非营利性质,规范期刊收费的法律依据和标准,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国内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改革方面,应将以下内容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核心期刊是否建立分类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是否接受政府、社会组织、学界专家、人民群众等各个层面的监督;核心期刊是否建立相应的网络数字学术平台,传统学术期刊的建设评价和网络数字学术平台的建设评价是否一并推进;核心期刊是否为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留有固定比例的版面资源,是否持续为优秀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核心期刊是否建立有效的主编任期制度和责任制度,在杜绝“人情稿”“关系稿”歪风方面是否建立有效机制等。

猜你喜欢

标准偏差职称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关于提高软包机组烟支长度过程控制能力的研究
平滑与褶皱表面目标的散射光谱的研究
互感器检定装置切换方式研究
WLR—60D温度表检定装置不确定度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