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与文化回译探索

2022-09-02孙倩影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孙倩影/文

现代地方民族宣传具有广泛的需求,从地方政府到民族机构以及民族人士本身对于自身文化的宣传力度尚未达到预期。本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宣传目的,通过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让本族文化发扬光大最终以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宣传的迫切要求。本文对于其中涉及到语言媒介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应对方案加以研究,旨在能够寻求面向世界的民族宣传的有效途径并搭建民族推介过程的有效桥梁。

1 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当前,民族外宣的市场集中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有旅游发展需求并以民族特色为主打旅游产品的地区。对于这类地区,民族外宣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宣传的焦点集中在目的客户群体的关切之处,以民族呈现出的最表层的介绍为主,甚至为了满足吸引目标客户眼球的目的而扩大民族特征中的某个层面。对于这一类的民族宣传,虽然能够达到短期类似于“民族广告”的效果,但就其本质而言,还是沦为商业工具,而无法传递民族本质的正面信息。第二类是政府层面本着提升本地区整体认知度而做出的宣传。这一类宣传往往附加于地区整体宣传的框架之下,而民族领域的宣传占比往往并非是最为凸出显要的因素,往往呈现出来的寥寥几个段落和部分容易被湮没在整个对于地区综合概述的信息内,达不到突出宣传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目的。第三类是地方演艺机构通过多元化表演的方式,将民族元素搬上舞台,民族演员们化身推介大使,通过通俗易懂并且能够让接受对象理解及口口相传的方式,达到宣传的辐射目的,是一种如果对主题和研究深度不做要求的前提下,较为行之有效的民族宣传手段。第四类是民族协会性质的集体机构对于本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姓氏种族的脉络等各种溯源因素进行研究后,通过地方志等书面渠道进行保存并小范围地传播。该类档案式的传播途径,本不以宣传为目的,仅能够针对有意向性和主动性对于民族某一特性进行了解或展开研究的群体。受众对象明显受限,宣传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且该类成果一旦有既定研究存在,对于后期的延展性研究的需求就会降低,无法达到可持续宣传的目的。第五类是民族所属地区的教育科研机构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并形成的书面报告,往往是以刊发形式面向公众展示。这一类研究报告与第四类地方志性质的研究成果相较于之前的几类研究形式,会脱离浮于表面的现象,且为了避免与既定存在的学术研究成果冲突,会尽量将立意与选题定位在较为新颖和更加深层次的领域,即进一步拓宽了民族研究的范畴。

2 地方民族外宣案例,以propaganda作为宣传一词理解为例

在某县宣传口径的英文文本中,曾出现propaganda一词并置于宣传标题中显眼的位置,笔者当时作为随同翻译陪同外国相关政党一行赴该县调研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牛津字典对于“propaganda”一词的释义为“宣传、鼓吹”,韦氏词典对于该词的释义为“<主贬>(尤指偏狭误导的)宣传、谣言”。新世纪英汉词典对该词释义为“(有组织的)宣传,宣传活动。”鉴于此,明显可以看出,该词整体偏贬义。不难发现,此词体现出来的宣传意味与汉语文化里的对自身正面特征的积极宣传是不匹配甚至是曲解的,属于明显的误译行为,会产生非常明显的负面效果,对民族的宣传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经借鉴国家相关部委及新闻发布通稿,建议将宣传理解为publicity。由此例可看出,在民族外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陷阱,稍不注意宣传效果即会打折甚至转为负面“宣传”。

3 地方民族外宣的几项基本原则及实践

除了民族外宣中词汇层面的感情色彩问题之外,民族宣传还应注意几个原则。“引进来”和“走出去”是通过外语进行交流沟通所要达到的两个主要目标。如果是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语言工作者更注重对外国文化习惯和表述的原汁原味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那么在地方民族外宣的积极“走出去”的阶段,语言服务的侧重点应适当倾斜于宣传推介我方的文化实践及当代地方发展现状及前景。在具体实践中,应着眼于营造有利于我的国际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贴近地方发展实际并考虑具体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

以外交部举办的蓝厅推介会为例。自2016年起,外交部开始在蓝厅创立“中国省区市全球推介会”,让世界各国驻华使节不出北京就能同中国各省区市直接对接,开展面对面交流,推进各省区市加强对外开放和互利合作。在每届推进会中,各省专注于推介地方文化民俗、特色产品、重点工业及服务业产品、旅游资源等。通过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让受外交部邀请前来参加推介活动的驻华使节们能集中领略各省风情并将了解各省优势资源,并将信息辐射到各国国内,通过推介促进资源宣传。同时,通过民族特色服饰展演、歌舞表演等方式呈现出的民族特色,也无形中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该实践体现出的民族外宣是正式而集中的,对各省各地方的外宣工作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从中英文对照的文本制作,到现场人员沟通交流,都对地方民族的外交外事工作及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并为同类型的推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另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农特产品展销为例,某民族地区的银饰品和某民族地区的灵芝产品,都受到国际参展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这些国家中的驻华大使及家眷,以及相关国家专门从事国际友好交往事务的机构成员。通过这样口口相传甚至分层次传递的宣传模式,能够很好地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以民族地区的具体农特、手工制品为媒介,以产品流通带动文化历史传播,使抽象意义的传播有了具体的承载体。一幅手工蜡染制品或一个银饰相框,飘洋过海到达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它们所承载的使命也就被赋予了民族外宣的色彩。

4 文化回译现象与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4.1 文化回译对形象构建方式影响

随着现阶段全球人员交流流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本国文化被他国人员挖掘并以外国文学作品等方式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本国人想要了解他国人眼中对于本国文化的描述,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回译”现象。

所谓“回译”,有时也称“逆译”“返译”或“(语义)还原”,按照《翻译研究词典》解释,是指“将已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或结果])”。作为一个译学术语,它最早于1970年出现在有关《圣经》翻译的文献以及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中。“回译”作为一种寻根溯源的“文本考证”活动,其价值主要在于可以用来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句法、构词法或词汇特征进行比较,特别是对相关的“语义内容”进行“检测”,或用来分析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存在怎样的文本对应关系,以及揭示翻译在本质上究竟存不存在语义上的“可逆特质”[1]。

4.2 地方民族文化构建共情培养

作为文化特色表现形式的翻译,将创作语言为英文的中国文化故事译回中文,回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文化元素。在还原的过程中,译者在准确溯源与兼顾外文表述之间需适度权衡。还原作品的初衷是让目的语读者能感受到原文作者笔下目的语读者所相对熟知的文化内容,在形象重构的同时,通过修正话语方式、弱化感情色彩并规避意识冲突领域做出配合处理,最大限度实现民族构建共情。追溯到上文中所提的民族英文外宣活动,无论是以推介会的形式,还是文本类宣传的模式,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回译的过程[2]。如推介会上受邀的某位他国人员根据对本国本地区的了解而对本地文化民俗、特色产品等的介绍或发表的感悟,经现场同声传译即时翻译回本地语种,即完成了瞬时版的文化回译。在这种宣传形式下,本地文化借助他国自媒体形式发布,同时又通过回译形式将他国的文化评论及时扩大了既定的影响力。

5 地方民族外宣的政策扶持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在创新性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技术革新深度不断加深。近年来地方民族对外传播取得一定效果,无不在证明其能够担当“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角色,为构建地方文化软实力助力。当前年轻人中流行的“国潮风”对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新一代的自媒体推介新模式。在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内外兼具的政策扶持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协助作用。如上文所提到的外交部蓝厅推介会,就各地方文化传播品牌意识的打造凝聚了推动力,夯实地方民族文化底蕴,为整体文化传播创设了基础性的先决条件。在良好的大背景下,地方本民族成员的推动和助力形成了最本质的宣传力量。不断提升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性,深挖地方民族文化底蕴代表性群体的非物质贡献,发挥民族文化价值内涵,都进一步促成民族文化自觉性,并为未来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地方政府部门如宣传部、旅游局、文化厅局甚至地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等部门对本民族特有服饰、民族语言、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风情等文化财富加强宣传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传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助力国家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人心[3]。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宣传途径进一步便利化,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有了更便捷的途径。纵观当前各地区出于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而进行的规模不一的地方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推介活动,包括拍摄民族宣传片及走出国门的地方民族展演活动,都是地方政府为推广民族文化走出去所做出的努力。地方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播,须借助具体传播介质,语言服务不可或缺。合格甚至出彩的翻译可让原文版本锦上添花。专业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在实现文化传播效果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民族文化的原始韵味[4]。上文所述的“回译”的实现,同样需要借助对本地区文化和外译语言均有了解的双语人才。回归到各地方民族地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的高校人才。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在培养通识文化人才的同时,也需要适当向本地区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有识之士培养方向倾斜,在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建设方面加强平衡性,以教育大计为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助力。

6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地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凸显,文化“输出”的需求和体量不断提升。传统的“顺差”和“逆差”不再适用于当前文化相互传播的现状。本着符合当前地方民族对外传播要求的目的,进一步挖掘通过文化“回译”以及新一代青年自媒体传播等方式实现能够助力国家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宣传的目标。■

引用

[1] 谭载喜.翻译与国家形象重构——以中国叙事的回译为例[J].外国语文,2018,34(1):1-10.

[2] 李梦.外宣角度下时事新词的翻译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8):163-166.

[3] 粟超.习近平创造性用典的三个维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67-69.

[4] 张建强,卢德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地方普通话使用情况和态度调查研究——以广西桂林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89-92.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