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道路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2-09-02张振平

交通企业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工程造价思政

□ 张振平

为全面对接数字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新需求,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定位,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高职专科新增定制道路工程造价专业,以更好地契合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道路工程造价专业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最高践行,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一、道路工程造价专业课实施思政教育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深入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落实落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当前,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思想,还通过手机、网络等接受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非主流舆情的影响,需要学校进一步树牢大思政课观,不仅要做优思政课程,还要做强课程思政,充分利用好课程教育主阵地,引导学生立志服务祖国和人民,植根职业志向,涵养内在修养和素质,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造价是为工程建设创造价值的高智慧附加值的经营活动,随着交通强国、新基建、数字经济战略的实施,道路工程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不论是甲方投资方,还是乙方设计、监理、施工承包方或是咨询单位,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决策分析、招标投标、计价计量、成本管控等造价工作人员。这些造价从业人员能否坚守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崇法诚信则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投资金额、建设成本等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对国家、社会带来较大的损失,迫切需要造价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有责任、有担当,为个人所在的单位、工程编制负责任的道路工程造价数据。因此,非常有必要将思政元素融入道路工程造价专业课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道路工程造价专业涉及道桥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定额与造价、招投标、合同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同时BIM、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促使工程造价管理形成全链条、全要素、网络化、智慧化、多方参与的生态圈,涉及点多面广,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此外,路桥造价发生了较多的工程实际费用盈利和亏损案例,可以将工程案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高效利用好课堂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塑造。

二、道路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

1.家国情怀、降本增效

通过交通建设行业领域的典型工程,如“两路精神”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工程、疫情方舱医院建设工程等,通过这些著名的交通建设工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建设发展的历史,提高个人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积极性,提升个人的爱国、敬业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坚守维护交通建设市场经济的初心,树立为新时代交通建设发展降本增效增砖添瓦的志向。

2.职业操守、爱岗敬业

通过学习造价工程师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提升学生对造价学习的使命感,树牢职业道德操守,通过造价行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工程招标投标腐败案例、影视《理想之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造价是通过提供智力支持增值赋能工程项目的建设,确保交通建设的工、料、机资源配置的优化。面对众多的经济利益诱惑,坚持职业操守、爱岗敬业,正确理解路桥图纸、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工程定额、精准编制造价相关文件、保守商业机密,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固守造价本心。

3.精打细算、崇法诚信

在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投标报价等阶段,计算的合法性、准确性、合理性、及时性都直接影响着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制定和考核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备费都有重要作用。面对交通建设中不断涌现的复杂纷繁的经济状况,应强化工程造价与法律法规的有效融合,依法开展工程造价执业活动。这要求学生熟知不同工程阶段费用构成、计算方法和程序、造价表的编制等,同时将专注进取、精打细算、崇法诚信、认真负责的职业品格和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课程内容中。通过对高速公路降本增效案例分析,展示工程成本管理创造的经济效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4.主动求变、创新精神

当前,造价行业面临着顺应路桥工业化、智能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处在向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等方向快速变革中,因此在校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知识和能力全部掌握并实践,这就需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培养,形成追求进步、不断学习、主动学习、抢占机遇、快速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通过主动求变来破解造价职业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另外,造价人员要熟练掌握不断更新的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软件、工程计量支付软件等多个软件,顺应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造价数字化的冲击与变革,造价人员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用灵活方法、转化思维去破解造价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用创新意识推动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编制更精准化的造价文件。

三、道路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构建“双线并轨、三课四通”全过程、联动式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双线”,指空间上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时间上课堂内线下教学与课堂外线上自主学习。“双线并轨”可实现以多种途径、手段等方式融入造价思政元素的目标,重塑混合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拓延学生学习的时空,使思政元素融入于“无痕”,育人过程更加高效。“三课”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四通”即目标贯通、内容融通、教师互通、评价联通。专业“三课”中思政育人目标贯通,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承担专业责任和时代使命,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守好工程建设的“钱袋子”。“三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融通,层层分解任务,协调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逐阶提升。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之间相互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分工与合作,协作提高育人质量。挖掘富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多种评价的主体、方式、手段相互之间联通,依托考核评价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螺旋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2.打造“四位一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师创新团队

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需培育一支“专业、思政、技术、工匠”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师创新团队。作为道路工程造价教师必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和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才可确保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达到思政育人目标。强化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意识、水平和能力,因为造价专业教师一般为理工或管理专业毕业,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组织的思政教育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课程,专业教师之间可相互交流学习。用好用活“学习强国”、“灯塔大课堂”等平台,关注国家时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意识及思政工作能力,将鲜活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专业课程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造价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法律法规等,关注工程造价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顺应智能化时代的呼唤,掌握智能化市场定价、数字化精准管理的内容,从而确保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3.深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育人“无痕”融入

笔者以道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和《公路施工组织》两门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实施进行阐述。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课程结合实际造价工作流程,提炼典型工作项目融于教学内容,并将青岛海湾大桥、川藏公路、火神山医院建设、绿色交通建设等思政元素及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并体现在考核评价中。对每个项目按照由简到难逐层设置若干学习任务,通过逐个完成学习任务,掌握项目对应核心职业能力,并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企业对工程计价控制、计量支付、合同价款变更、决算等职业能力要求,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获得职业技能。以学生动手为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从造价理论学习到文件编制的完整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查阅规范的规矩意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公路施工组织》内容主要包括:公路基本建设程序、施工过程组织、施工组织设计、机械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理念,以“三教改革”为切入点,校企协同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生态教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工程施工组织涉及到人工、材料、机械等因素,所编制出来的施工方案不仅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决定投资效益及项目的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一名工程造价人员,在从业过程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有“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为工作、国家作出负责任的工程组织方案。构建起以思政教育为宗旨,以案例库为核心,串接相关知识模块,融合多种教学资源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授课过程中。比如,通过以图片和事实的形式引入茅以升等行业内的典型人物,给听讲者传授“大国工匠”精神和“大国工程”的事例。基于在建工程项目,企业技术专家、校内教师协同实施同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现“双向双融通”,着力打造“多师一徒相授”的组织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构建课程教学新生态。校企协同模块化课程教学使专业课堂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对学生思政教育不间断,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同时,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带入到工作岗位,使学生提升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4.“三维融合”开展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

专业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是教学实施的关键链条,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测量尺,也是引导教师发现教学实施问题、优化课程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的指挥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考核要充分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强化价值引领、品质塑造引领专业能力培养,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从“点”、“线”、“面”3 个维度去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激活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引领学生思想脉动和价值观改造。

“点”的评价是课堂过程性考试模式,如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分小组讨论学习并进行汇报。对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和汇报展示成果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线”的评价是针对专业课程某章节内容开展,通过引进真实工程案例,让学生用知识和辩证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工程各方的利益和竞争点。通过学生发表的观点和感悟,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和点评,提高学生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分析解决工程造价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既有感性的认知也有实践的体验,从而锻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习内容的鲜活性、有效性和生动性。“面”的评价是针对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增值性考核,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考核,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不同元素,考核专业课程各要素资源是否有效支撑学生知识的学习、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考核专业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持续提供动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内涵丰富的工程,挖掘了专业课程自身的育人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元素,彰显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其目的在于培育和塑造学生价值观“无痕”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落细于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深度融合,根据道路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高度”“温度”“深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服务交通建设的责任担当,培养更多的“知施工、精造价、善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造价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工程造价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实践举措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