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及政策建议
——以南宁市为例

2022-09-02陈梓欣蒋文婷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意愿居民

陈梓欣,文 颖,黄 婷,蒋文婷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国家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2017年,我国根据垃圾分类现状推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先试点后推广,选择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首先开展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工作,这表明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正式开始。2019年,我国开始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要求在2025年之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这表明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方面。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治理水平地区间差距比较明显,众多关于垃圾分类技术措施的试点工作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垃圾分类实施工作则相对滞后。截至2019年,东部地区城市出台的政策总数和平均数量分别为103项和5.4项,无论是总数量还是平均数量均超越中部地区(25项,2.3项)和西部地区(38项,2.4项)[1]。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等原因,政策实施的步伐受到阻碍[2]。而加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对实现全国范围内城市生活垃圾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综述

我国提倡垃圾分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至1957年,垃圾分类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焦点。此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效果并不显著。基于此,董飞等[3]认为,我国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初见雏形,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全国各地在源头处理和全程分类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为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基础,同时也迅速推动了理论界在垃圾分类领域的研究。

1.1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体系的研究

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体系是当前学者研究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前端源头投放、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置三个环节组成,因此从不同环节出发所提出的治理观点也有所不同。娄敏[4]指出,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是有效处理垃圾分类回收难题的根本途径,并强调只有综合考虑激励性、协调强制性、市民自主性等多重因素,才能从源头克服垃圾分类困境;柏芳燕等[5]聚焦垃圾运输环节的研究,发现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普遍存在,垃圾运输路线和模式不合理,造成垃圾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李佳萌等[6]则从垃圾末端处置角度出发,认为只有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难题。但是,无论学者从何种研究视角出发,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都涉及收集、运输、处置和回收的整个过程[7]。因而,源头实施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我国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手段之一。

1.2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参与主体的研究

WANG等[8]提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受到多个参与者和维度的影响。根据目前中国各地的实践情况,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缺乏企业管理和公众参与。首先,不少研究认为,政府是垃圾源头分类的主导者,在其中发挥着制度制定、公众引导和管理监督的作用。其次,企业在垃圾分类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改善垃圾分类效率低的现状[9]。现阶段,对于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企业可参与的主要途径有: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建设-经营-转让(BOT)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垃圾处理终端、参与生产和回收[10]。最后,在许多先前的研究中,公众广泛可持续地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已被确认为成功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基本因素[11]。随着垃圾分类主体视角研究的深入,公众参与近年来成为垃圾源头分类的重点研究对象。KUANG等[12]认为,没有公众参与就不可能将城市生活垃圾从源头中分类出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并不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遗憾的是,既有文献呈现出较差的时效性,多停留于宏观层面,而较少探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居民的微观行为,这导致目前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少[13]。

1.3 关于西部地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研究

我国垃圾分类研究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差异化特征。目前,较少学者关注西部地区城市垃圾分类,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表现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及对策研究。刘文婧[14]指出,垃圾治理问题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它是全国各个城市在城市治理中都需要面临并解决的难题,而不是仅局限于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才会面临的城市治理难题。引导西部城市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对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实施、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公众参与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西部典型城市南宁市的实际,研究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西部城市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角度进一步探索政府改善垃圾分类工作的方法。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15]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该理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实际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行为意向。而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主要在于3点。一是态度,它是指个体对于某种行为的选择形成自我的正负面评价;二是主观规范,它是指个体对于选择某种行为预感会面临的社会压力;三是知觉行为控制,它是指个体对于选择某种行为预判其执行的难易程度[16]。

仅从目前而言,计划行为理论是当下认可度最高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其在心理学、管理学及诸多交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个体的行为意向、自我效能及控制感,该理论均可以进行较好的了解并预测,同时,该理论也增加了人们的具体态度对其行为的解释力[17]。所以,本文选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对西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居民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

2.2 研究假设

由计划行为理论可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主要受到被调查者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3点研究假设。

2.2.1 行为态度与西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

行为态度就是指个体对于选择某项行为的信念及其预期效果的评价,西部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是指其为响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个人倾向[18]。在本文中,西部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被定义为其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政策表现出喜欢或厌恶的反应。基于此,提出假设H1:西部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对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2 知觉行为与西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

知觉行为控制就是指个体对于执行某项行为预判到的执行难易程度,它可以反映出个体对于抑制或促进某项行为执行因素的控制程度。同时,该控制程度也会对个体的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产生相应影响[19]。在本文中,知觉程度是指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城市居民通过感知支付的难易程度来对自身实力进行的审视与认知。基于此,提出假设H2:西部城市居民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3 主观规范与西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主观规范就是指对个体行为决策影响较大的重要人物对其行为的评价、期望与压力[19]。垃圾分类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而复杂,政府法规政策、媒体宣传活动、周围人的态度所带来的社会压力,这些都会对西部城市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的行为意向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H3:西部城市居民的主观规范对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模型构建

在需要处理多个潜变量的情况下,结构方程模型具备其相应的功能。该模型允许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测量误差存在,并对测量模型进一步放宽,可处理变量之间的复杂线性关系[20]。在本研究中,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意愿有较强的主观性,城市居民的心理活动过于抽象,分析时将其表现出来十分困难,而且很难避免主观随意性带来的误差,而结构方程模型既能很好地测量抽象变量,也可使计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得到更加精确可靠的结果[21]。本文的数据分析将选用AMOS软件,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西部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分析方式将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其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

2.4 研究区概况

广西是目前我国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都处于较低水平,从研究角度看,广西具有很高的个案研究价值。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最近几年该市发展迅速,城市得到扩张,人口不断增长,但随之增长的还有城市生活垃圾。2018年,南宁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已达到180.79万t,这说明南宁市垃圾分类治理任务日益加重。

2.5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南宁市开展调研,随机选择西乡塘区、兴宁区与青秀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样本的采集区。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21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有19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9%。本次调研的被调查者严格限定为南宁市居住或租住的居民,样本中80%的被调查者为中心城区居民,短时间旅游、住校学生等(南宁市本地学生除外)均不在考虑范围内。

2.6 样本特征与变量描述

样本数据表明,男性占比为41%,女性占比为59%,男女比例分布相对平均;被调查者主要是20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年龄分布情况为20周岁以下12.4%,21~40周岁52.3%,41~65周岁28%,65周岁以上7.3%;多数被调查者在南宁市居住的时间较长,10年以上占59.6%,5~10年占8.3%,3~5年占13%,1~3年占19.2%;26.4%的被调查者年薪小于2万元,2万~3万元占23.3%,3万~5万元占13%,5万~8万元占17.1%,8万元以上占20.2%,被调查者年收入高、中、低层次各有分布。

本文选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测量南宁市居民的支付意愿要素以及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中影响其行为意愿的三个要素,变量赋值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26.0软件对被调查者的4个潜变量(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与生活垃圾支付意愿)及其相应的11个潜变量进行信度与效度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最小克朗巴哈系数α为知觉行为控制的0.833,由此得知,4个潜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α均大于0.7这一标准,这说明测量的信度较高。同时,KMO检验值等于0.85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样本效度符合要求。所以,因子分析是可以进行的,信效度检验涉及可靠性统计、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其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其中,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涉及3个参数,即近似卡方、自由度和显著性。

表2 可靠性统计

表3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3.2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整理好问卷收集的数据,确认无误后,将其全部导入AMOS23软件中,运用极大似然法,获得模型拟合参数,如表4所示。其中,X2表示卡方值,GFI表示适配度指数,RMSEA表示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NFI表示规准适配指数,IFI表示增值适配指数,TLI表示非规准适配指数,CFI表示比较适配指数;X2/DF表示卡方自由度比。从表4明显看出,各拟合参数的显示值均符合对应的标准要求,这表示模型拟合得相当好。所以,结构方程模型同样本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

表4 模型拟合结果

3.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如表5、表6所示。其中,SE表示估计值的标准误差;CR表示临界比值;P表示显著性概率值;AVE表示平均方差提取值;CE表示组合信度。

表5 路径系数检验

表6 测量方程拟合指标结果

行为态度对支付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β=0.269,显著性概率值P<0.001)。行为态度对支付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69,这说明行为态度对支付意愿影响明显,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垃圾分类的意识(AB1)、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支持态度(AB2)、对垃圾分类处理改善环境的信念(AB3)是行为态度的可观测变量,分别对应的标准化载荷系数为0.888、0.927、0.894,这表明西部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支持态度对其支付意愿有较大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对支付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β=0.314,显著性概率值P<0.001)。知觉行为控制对支付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4,这说明知觉行为控制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大,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居民支付决定能力(PBC1)、居民支付能力(PBC2)、相关机构信任程度(PBC3)是知觉行为控制的可观测变量,分别对应的标准化载荷系数为0.786、0.802、0.784,这表明西部城市居民支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费用主要受到居民自身支付能力的约束,同时也说明相关机构的信任程度对居民知觉行为控制的约束较小。

主观规范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β=0.314,显著性概率值P=0.043<0.05)。主观规范对支付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7,这说明主观规范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小,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有效因素。周边人规范(SN1)、政府规范(SN2)、媒体规范(SN3)是主观规范的可观测变量,分别对应的标准化载荷系数为0.807、0.814、0.806,这表明西部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当地政府,而媒体给西部城市居民所带来的压力较小。

4 政策建议

4.1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高政策执行灵活度

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灵活度,完善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前端源头投放、中端运输与末端处置三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尝试构建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激励机制,最大化调动企业与社会资本。

4.2 实施双向激励,提升垃圾分类政策有效性

在正向激励方面,要对期望行为进行正强化,以物质激励方式为主,精神激励方式为辅,设置奖金、生活用品等多种奖励,同时设置各种荣誉称号。在负向激励方面,要对不期望行为进行负强化,可以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对居民行为加以控制。

4.3 规范垃圾管理系统,强化居民环境行为态度

西部城市居民之所以愿意为垃圾分类政策付费,很大程度上是因其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极大提高环境质量。如果垃圾处理效果无法达到居民预期,将会极大挫伤其环境保护参与积极性和垃圾分类支付意愿;若要提高居民的支付意愿,必须让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符合居民心理预期,让其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处理带来的良好改变。因此,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费用等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垃圾管理系统得到有效改善。

4.4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主观规范性

目前来看,南宁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有待改善,且仍有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费用不应由自己承担,尤其是支付意愿不高的中老年群体。政府要重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线宣传方式,如新兴媒体融合化和宣传媒介多元化等;提高西部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必要性和受益性的认知水平,进而强化其环境责任意识。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政府规范和媒体规范,引导西部城市居民对政府推行的环保政策形成正面支持态度,提高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付费意愿,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4.5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激发居民行为控制

研究结果显示,自身支付能力的高低、所支付费用的去向和使用效果对居民是否愿意支付垃圾分类处理费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推动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治理是激发西部城市居民行为控制的重要途径。加强垃圾分类多元参与主体的信息交流,促进西部城市居民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双向沟通,从而加深公众对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机构的信任。

5 结论

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对于西部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费用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是影响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而主观规范则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有效因素。大部分西部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有着积极的认知与态度,这促进了其支付意愿。而外界宣传不足等原因使西部城市居民所感受到的规范约束不足,外界规范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小。西部地区政府作为当地环境保护的主导者,对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付意愿有较大影响,而社会媒体宣传不到位、宣传效果不佳等导致西部城市居民对社会媒体缺乏一定信心。西部城市居民在支付垃圾分类处理费用时会优先考虑自身支付能力,而无法感知到自己所缴费用能够带来环境改善,导致其对相关机构缺乏信任。当前,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高政策执行灵活度;实施双向激励,提升垃圾分类政策有效性;规范垃圾管理系统,强化居民环境行为态度;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主观规范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激发居民行为控制。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意愿居民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石器时代的居民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高台居民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