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县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09-02李军
李 军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东平 271500)
玉米种植中,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生产模式,不能够按照玉米品种特征确定较佳定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了解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种植密度内,密度越大玉米产量和品质越高;但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则呈下降趋势[1]。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植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玉米米示范种植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0~20 cm 土壤有效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2.42 g/kg、0.95 g/kg、75.83 mg/kg、259.22 mg/kg、41.25 mg/kg。
1.2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3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采取单因素分析,设置4 种种植密度,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种植密度分别为每亩2500、3000、3500、4000 株,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12 个处理小区,小区面积18 m2。
小区间行距0.5 m,两边设置保护小区,保护小区长6 m、宽1.5 m,可实现各个区域的有效阻隔。
1.4 试验管理
本次试验中,除定植密度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一致,由专人看管[2]。播种前每小区施用尿素0.27 kg、磷肥0.8 kg,占总施肥量的1/3。播种后,田间管理工作按高产田管理。
1.5 测定指标
1.5.1 玉米产量测定。各区域随机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玉米果穗20 个,自然风干后室内考种,同时测定穗部性状,包括有效穗、穗行数、千粒质量,计算亩产量。
1.5.2 玉米品质测定。玉米开花吐丝前,每小区选有代表性的5 株进行套袋自交,单独收获,测定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赖氨酸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脂肪、淀粉使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
1.6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0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成表格,然后使用DPS 系统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玉米产量详见表1。可知,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因素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1 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
玉米亩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再下降趋势。其中,每亩定植3000 株产量最高。玉米的有效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植株之间相互竞争,导致了玉米穗部性状发生变化。
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本次试验中,玉米的品质衡量标准主要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淀粉含量4 个维度入手,试验结果详见表2。脂肪含量处理4 最高,其次是处理2。蛋白质含量处理2 最高,处理4 最低。赖氨酸含量处理2 最高,处理4 最低。淀粉含量处理3 最高,其次为处理2。
表2 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营养成分含量 (%)
3 结论
种植密度是影响植株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群体数量相对较多,植株间会产生竞争,长势不均衡,不利于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低密度种植模式下,虽然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但有效穗数量相对较少,也不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还使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相关研究结果可知,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是评价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是评定玉米品质的重要参数[3]。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 种植密度以每亩3000 株时种植效益较好,可实现优质高产目标。